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验分析*

2017-09-11 11:43鑫周亚军张怀波金竹青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8期
关键词:脑缺血中风缺血性

周 鑫周亚军张怀波金竹青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精神病学系,酒精表观遗传学中心,美国 芝加哥 60612;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验分析*

周 鑫1周亚军1张怀波2金竹青3△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精神病学系,酒精表观遗传学中心,美国 芝加哥 60612;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针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与优势,适时使用针刺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于顷刻之间。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研究主要为调整脂质代谢、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内皮素浓度、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调节神经因子等。临床取穴多以阳明经穴为主,头部取穴居多,刺激手法与刺激量无明显差异,但精准取穴及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分析临床实验数据与治疗方案的关系,可望根据实验指标变化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机理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缺血性中风 针刺 临床实验 机理 经络

中风又称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其均为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按病理变化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临床上以缺血性中风多见。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在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显著。机理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调整脂质代谢、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内皮素浓度、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调节神经因子等方面。笔者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方法与临床实验数据、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可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亦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机理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实验研究结果

1.1 影响脂质代谢,抗自由基损伤 目前的基础研究表明,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可使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加重,因此调节脂质代谢,抗自由基损伤是临床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机制之一[1]。韩雪梅等[2]发现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纠正血液循环障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临床研究发现[3],头皮针治疗可以显著增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红细胞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终末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与传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疗效也优于传统针刺组,能显著地阻止脑缺血损伤,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症状。

1.2 抑制缺血后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 相关研究表明,脑缺血后血流的再通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灶局部存在大量炎症因子产生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脑水肿,这可能是导致脑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变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异常,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的重要靶点之一[4-5]。临床研究表明,用针刺治疗中风患者,能使上述指标显著降低,并趋向于正常水平,如王金海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行透穴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发现头针能使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示头针是通过降低ACI患者hs-CRP水平,减少对单核细胞的刺激,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等的表达,进而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降低补体活性,从而控制脑血管炎性免疫反应[6];孙晓伟等报道针刺可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其脑梗死体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BI指数,发挥其防治急性脑梗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针刺通过降低血清中PAPP-A水平,减少对斑块内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轻炎症反应,促使斑块由不稳定趋于稳定,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7]。

1.3 降低内皮素浓度,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内皮素(ET-1)和降钙素相关肽(CGRP)分别是体内最强的收缩血管和舒张血管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平衡系统,在正常生理情况下ET-1与CGRP保持相对平衡,在中风急性期CGRP消耗过多或分泌不足,拮抗ET-1收缩血管的作用减弱,导致中风的发生发展[8]。刘建浩等探寻头针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有效部位及机制,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后发现观察组患者ET水平明显降低,CGRP含量上升,以完成对脑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9]。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且优于常规头针治疗;焦俊杰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发现其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眼针刺激使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组织产生和释放内皮素减少,使内皮素与受体结合减少,缓解血管痉挛,使病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减轻脑水肿[10]。

1.4 调节神经因子,保护神经元 近年来,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调控成为研究针刺治疗脑缺血机制的热点。BDNF具有保护神经元、抵抗损伤及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的作用。脑缺血损伤后,缺血中心的神经元首先形成梗死灶,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BDNF能保护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并能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11]。脑缺血发生时,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多,引起神经元兴奋性损伤,NGF具有抵消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但NGF含量在脑缺血发生后较早回复正常水平,维持时间较短。通过针刺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神经生长因子产生时限,这可能是针刺减轻急性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12]。梁晖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源性BDNF、NGF的表达,并延长其产生时限,使其发挥生物学效应,对缺血损伤的神经元起到全面而持久的保护作用,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与实验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脑梗死发病早期即开始介入针刺治疗对减少患者的病残率有重要意义[13]。

2 分析讨论

本研究总结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并对相关临床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将针刺取穴(线)、归经与临床实验指标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文献中取穴(线)、归经与临床实验数据分析

对于临床机理研究方面,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各位学者缺乏统一的取穴标准、刺激手法与刺激量,统计结果易出现偏倚。本次研究虽然数据范围不大,但所纳入的研究的患者数量较多,研究质量较高,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验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上表所列处方穴位进行归经整理,使用频次最高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其余经络亦有。据分析,总结如下:1)取穴多以阳经为主。尤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最多,符合《素问·萎论》中提出的“治萎者独取阳明”,但是临床具体取穴各有不同;2)头部取穴(线)频次较高。在头部,一方面多选用百会、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这些穴(线)的位置与现代头针治疗中风病选用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位置相似;另一方面,循经辨证,根据近端取穴原则,选择头面部穴位口眼歪斜,舌强不语等症状[14];3)刺激多用捻转法,转速多为200 r/min以上,留针时间为20~50 min,无明显差异;补泻手法多为平补平泻,亦有补虚泻实。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未检测相关临床实验指标时,可考虑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立刻行针刺预治疗。

3 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临床实验数据表明,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同时可调整脂质代谢、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内皮素浓度、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调节神经因子等。而基础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时,上述指标也发生了改变[15-17],这可能是临床上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为此项研究工作更好开展,笔者有如下建议。

3.1 临床基础相结合,优化取穴方案 今后从事此项研究时,应更系统地总结分析特殊病例、专家经验,在较统一的标准下研究临床实验数据,揭示临床取穴(线)、归经与临床实验指标的关系。在基础研究中,获得最佳的取穴(线)、归经的实验数据,将基础实验成果运用于临床,优化组合,提高临床疗效。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临床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速度的不断提升,当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中风时,可立即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根据检验结果,精确地选择合适的穴位,以最快速度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针刺治疗奠定基础,延缓症状的进一步加重。

3.2 对“治痿独取阳明”展开进一步研究 目前多数学者对于针刺治疗中风取阳明经的原因多停留在中医理论探讨阶段,鲜有开展进一步实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研究针刺阳明经穴是否能取得最佳疗效,为“治痿独取阳明”奠定实验基础。

3.3 深入研究刺激手法、刺激量与临床实验数据的关系 目前,临床对于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刺激手法、刺激量研究较少,且临床报道无明显差异。今后可进行动物实验研究,获取最佳的针刺刺激手法、刺激量与相关实验指标的关系,应用于临床,选择最佳刺激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1] 田亮,王金海,孙润洁,等.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6,41(1):87-89,93.

[2] 韩雪梅,夏宝林,李科全.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33(14):116-117.

[3] 韩舰华,付鲲.头皮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评价自由基改变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52(11):1976-1977.

[4] Jin Z,Liang J,Wang J,et al.Delayed brain ischemia tolerance induc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is mediated via MCP-induced protein 1[J].Neuroinflammation,2013,10(1):63-69.

[5] 金竹青,周鑫,杜梧榕,等.MCPIP1蛋白介导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损害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2):870-875,882.

[6] 王金海,赵敏,鲍英存,等.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80-84.

[7] 孙晓伟,盖利利,刘芷妤,等.针刺对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PAPP-A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6,44(4):69-71.

[8] 张威,马贤德,田维柱.眼针“八区八穴”与“八区十三穴”眼针疗法对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76-79.

[9] 刘建浩,鲍春龄,朱文增,等.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针刺部位特异性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4):275-278.

[10]焦俊杰,郭洪亮,何有娣,等.眼针对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6):581-585.

[11]丁兆生,周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86-89.

[12]张海峰,宣丽华,张舒雁.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2):98-101.

[13]梁晖,张益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0(10):912-914.

[14]张斐,齐鹏,周胜红.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71-72,103.

[15]Roger VL,Go AS,Lloyd-Jones DM.Heart di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1,123(4):e18-e209.

[16]Johansson SE,Andersen XE,Hansen RH,et al.Cerebrovascular endothelin-1 hyper-re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s 1 and 6 activation and delayed cerebral hypoperfusion after forebrain ischaemia in rats[J].Acta Physiologica,2015,7(3):376-89.

[17]Zhang Y,Lan R,Wang J,et al.Acupuncture reduced apoptosis and up-regulated BDNF and GDNF expression in hippocampus following hypoxia-ischemia in neonatal rat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5,8(22):124-132.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ZHOU Xin,ZHOU Yajun,ZHANG Huaibo,et al.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Zhejiang,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China.

Acupuncture has unique efficacy and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timely use of acupuncture can save the patient′s life instantly.In recent years,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may mainly regulate lipid metabolism,protect against free radical damage,inhibit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reduce brain edema,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endothelin,increase the content of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regulate nerve factor etc.The acupoints were mostly located in Yangming Meridian and more in the head.However,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imulus and the stimulation,but the exact point selection and the mechanism were not further studi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experimental data and treatment plan,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experimental indexes,the author is expected to select the best treatment plan to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and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the clinic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schemic stroke;Acupuncture;Clinical trials;Mechanism;Meridians

R246

A

1004-745X(2017)08-135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13

2017-05-0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4H270013)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jinzq@hotmail.com)

猜你喜欢
脑缺血中风缺血性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