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守林 吴洋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面临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的改革战略。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内涵及措施.阐释了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
1 绪论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給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我国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自加入WTO以来所形成的以基本工业品为核心的外需拉动动力也逐渐衰竭。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凯恩斯主义造成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逐渐显现,刺激虚假需求导致产能过剩,过量货币投放引起通货膨胀,调整结构困难重重。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而凯恩斯政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面临的周期性问题的燃眉之急。从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其核心着力点是需求侧。从实施效果来看,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从中长期来看,往往会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采用凯恩斯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进入下滑、甚至是滞胀状态,加快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3 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
供给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重要理论包括萨伊定律、巴萨效应(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相信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主张供给管理,反对凯恩斯主義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供给学派的学者相信,减税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勤奋地工作和刺激企业多投资,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可以增加就业量,促进经济增长。虽然税率降低,但政府税收因税基扩大反而可能增加。为保证减税效果,供给学派在货币政策上主张稳定币值,极力反对通货膨胀。
4 我国供给侧改革措施
4.1 运用创新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一些企业开始从中国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甚至向周边国家转移。创新包括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的创新,而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而创新是必由之路.并且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也日益具有可行性。创新可以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一方面需要创新生产出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解决生产的过剩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降成本。
4.2 运用协调理念指导供给侧改革.实现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密.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协调发展越来越重要。造成供给侧结构性失调的原因,既包括产业结构不协调.也包括产业内部不协调,还包括供给和需求升级不协调。因此,协调发展理念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供求之间的相互协调.一方面调整供给,缓解供给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提高需求能力。
4.3 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越显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使生产有足够的资源和能源,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好地保护环境
4.4 运用开放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融入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融人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相互依赖日益增强。任何国家不能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封闭只能意味着越来越落后。以开放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开放,利用国外市场,促进需求增长,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过剩问题;通过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改善供给;通过开放.利用国外资源和能源,更好地解决资源和能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通过“走出去”,通过资金技术的输出,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输出中国的产品。更要输出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4.5 运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共享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造成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消费能力提高了,但是仍然有许多贫困人口缺乏消费能力,没有能力消费过剩产品。邓小平提出了先富起来,但是另一方面邓小平也提出了“两个大局”的理论。1988年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其消费能力.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2]张银平.“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J].上海企业,2015(12):39—42.
[3]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