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情山水到暮年壮心

2017-09-10 06:41农文君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

【摘要】:韦绣孟性喜山水,又心怀家国天下。以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为分界线,他的诗歌前期以登高望远、寄情山水为主,抒发了少年壮志的豪情,后期以怀才不遇、国破家亡为主,抒发了孤独而浓烈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壮族文人;韦绣孟;爱国情怀

韦绣孟(1856--1929年),中渡(今广西鹿寨县)人,字峄芝,号茹芝山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韦布泽通经史;其父韦麟阁擅诗,有《小舟别墅遗集》传世。绣孟于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入京应选拔贡,初不利,经入国子监补习,方以教习供职镶黄旗官学,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教习期满,引以知县用。至宣统元年已酉(1909年)止,居山东17年,除1900年短时间任金乡县代理知县外,大部分时间依人做客。宣统元年春,因父病故,急从山东返回故乡,从此不复出,往来于桂林、中渡两地,日以议论国事、吟咏访友为务。民国十八年(1929年)病故。[1]

《茹芝山房吟草》主要收录了韦绣孟的诗歌创作,全书共有五百余首,通本分为“学馀吟草”、“旅行吟草”、“宦游吟草”和“退藏吟草”四部分组成,纹络清晰。韦绣孟性喜山水,又心怀家国天下。以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为分界线,他的诗歌前期以登高望远、寄情山水为主,抒发了少年壮志的豪情,后期以怀才不遇、国破家亡为主,抒发了孤独而浓烈的爱国情怀。

一、以个人志向和远大抱负为主线的前期诗

为何以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为分界线?那是因为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是韦绣孟从进京赶考到赴山东上任之前的一段时期,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来说,当时他的诗歌更着重于表现登高望远的远大抱负和少年壮志不言愁的个人思想情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对时事政治的感悟,但就大体而言,还是以个人志向和远大抱负为诗歌主体情感。

“学馀吟草”,起丁丑,讫乙酉。韦绣孟于30岁之际进京赶考,以赶考前的时期为分水岭,讲述了他赶考前那段悠游自在、意气风发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抱负的少年时光。

“秋光一点凤池西,行尽深林望欲迷。寺古不随历劫改,山高羞与众峰齐。

萧疏叶飐去来路,断续帆争上下溪。我忝腰鞍太匆遽,无因长听宝鸡啼。”

——《秋日过金山寺》[2]

岁考在即,韦绣孟必须尽快赶回去作准备,尽管金山寺一带风景宜人,也不能逗留。“寺古不随历劫改,山高羞与众峰齐”,字面上说寺庙的古老不会因为历经劫难而改变,凤山也不会和其他山峰比高,但是细细一品,颇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3]之感。

“旅行吟草”,起丙戌,讫癸巳。在供职做教习的这段期间,诗人情感起伏纠结,失落和希望夹杂其间。而这份复杂的感情,也随着教习的结束发生转变:

“洪流东泻逼城高,冯铗曾弹敢惮劳。雁入云端迷泰岳,人从日下卸征袍。

转嗤失马宁非福,莫待亡羊始固牢。整备阿娘新嫁事,来朝厨下试躬操。人海人山入望迷,齐良从此但骄妻。笑缘鱼木来求鲤,且戢牛刀漫割鸡。芳草连天空忆远,落花着地任沾坭。酒馀一事尤堪哂,月满明湖自索题。”

——《初入济南二首》[2]

他初入济南,做候补县令,虽觉大材小用,但也不敢多求,担心连县令都没得做,颇带抑郁失落之情。以“缘木求鱼”、“杀鸡焉用宰牛刀”、“齐良”这些典故来嘲讽自己的境遇,但失落之中又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整备阿娘新嫁事,来朝厨下试躬操”一句还是掩盖不住诗人内心的喜悦,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

二、以爱国忧民思想情感为主线的后期诗

一八九五年时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国家处于危亡动荡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痛苦折磨着韦绣孟的内心,郁郁不得志的官场和节节败退的国家战争,使他夜不能寐。此时,他的诗歌思想情感已从抒发个人志向和抱负转变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宦游吟草”,起甲午,讫戊申。韦绣孟在山东居住17年,大部分时间依人做客,有时应一些差事,并不被重用,加之中年丧女,所以心情颇郁,但是即使身处苦痛,也从不失赤子之心,那份对外敌的仇恨,对家国的热爱之情愈演愈烈。

“转憾当年错铸成,洋氛终始逼圆明。通商五口自开港,问罪六师纷驻京。变法逋臣难任法,专城乱党促盟城。黄巾已兆桓灵运,杀贼何堪仗绿营。频年转饷竭民膏,寇至三军早遁逃。一矢未加原我怯,百端相胁让人骄。祸延甲午偿多款,机失庚申约数条。太息伊犁兼马尾,助成馀焰恨滔滔。”

——《感事六首》之二[2]

“对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伊犁条约》、《辛丑条约》等,诗人感到极度悲痛而哭泣,‘泣血摧肝。对于慈禧太后、光绪帝的逃跑不抵抗以及兵无斗志,怕死逃生感到愤恨,这就表现了韦绣孟的爱国主义之心,爱自己的祖国之情。”[4]全诗寥寥几句,道尽了短短几十年内国家的衰败落魄,人民的苦仇深怨,一个“恨”字,如滔滔火焰,恨不得烧尽那无耻残暴的侵略者,和那些懦弱无能的上层人士。

“退藏吟草”,起己酉,迄戊午。韦绣孟的晚年并不十分愉快,父亲病逝、叔侄伤逝、女儿早逝让他痛苦不堪,国之破败,家之伶仃,人至晚年,英雄迟暮。韦绣孟的晚年,生出了一种孤独的爱国情怀,沉郁而浓烈。

“薄有田畴怎不归?寸心飘荡愿俱违。偶谈诗酒无宾主,欲问乾坤孰是非?

恨赋文通嗟别苦,年催王粲未人依。一腔热血倾弥注,又见黄埃拥帝畿。”

——《彻夜不寐,偶成一首》[2]

诗人自问“怎不归”,自答“愿俱违”。人至暮年,经历生离死别,又远离故乡,本想不问世事,奈何一寸丹心仍炙热,一腔热情仍念国,这是种把国家危亡与自身命运紧紧相连的、孤独而高尚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茹芝山房吟草》是韦绣孟在世时唯一一本完全收录了自己诗歌的集子,它不仅是诗歌集,更像是作者本身的人生白皮书:年少时意气风发,表达了他少年不羁之情;青年时壮志凌云,寄情山水,表达了他青年豪情壯志之情;中年时身处县令,虽是芝麻小官却心系家国天下,怒于外敌入侵,愤于政府软弱,表达了他慷慨激昂之情;晚年时退藏家乡,虽处垂暮之年却老骥伏枥,为国之难、民之灾泣血肝胆,老而弥坚,表达了他壮志不已之情。这一份浓烈而沉郁、孤独而不衰的愛国之情,在壮族文学的世界中,化成了一颗恒久的明珠,耀眼而美丽。

参考文献

[1]顾绍柏.晚近壮族文人诗歌与韦绣孟[J].民族文学研究,1988(5),66.

[2]韦绣孟.顾绍柏.茹芝山房吟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440.

[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36.

[4]黄庆印.壮族哲学思想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08(1),245.

作者简介:农文君,女,壮族,籍贯:广西靖西,学校专业: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
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八年级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以爱国情怀为主的郁达夫散文的现实意义
以爱国情怀为主的郁达夫散文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