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静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中学生要做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浅显的文言文[1]。然而,如何激发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则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积极探寻各种有效教学时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学文言字词教学重点出发,谈谈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有效的文言文字词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教学;教学重点;教学方法
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打开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一把钥匙。如果学生要具有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则首先要做的是扫除语言障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文言字词教学。那么,如何使“枯燥”的字词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则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在常用字词
学生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汉语的生疏,特别是对古代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了解的很少。正是此类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阻碍了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正确把握。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的側重点,应该放在对课文中对古代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上,只有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才能读懂、读通课文的内容。
例如,《鸿门宴》文末有这样一段话:“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段古文确实“浅易”,学生似乎都能读懂,但是仔细推敲就不觉得那么简单了。对“操”和“持”,人教版的解释都是“拿着,携带”的意思,两者的解释并无区别。既然两者意思相同,那为何司马迁两用其词?能不能互换位置,说成“大王来何持?”“我操白玉一双”?当然不能。因为“操”字的常用义,表示手的娴熟动作,成语“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比喻兄弟吵架成为惯常,操是习惯的意思。古代诸侯之间往来,要捎带礼物,这是惯常的做法,所以张良问刘邦:“大王来何操?”是说大王你捎带了什么礼物来。而“持”字的常用义,表示手往上托,表示恭敬。“我持白玉一双”之“持”,是“奉”的意思。[2]刘邦虽然心存称霸之心,但他深知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故表面上还是装出臣服的样子,哪怕是在心腹大臣的面前。所以一个“持”字,将其虚伪狡诈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些知识如果教师不点拨,学生恐怕永远也明白不了
二、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方法
(一)追本溯源,形成系统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太过于久远,文言字词教学困难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在文言字词教学环节上花费大部分时间。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字词,学生就学一个,到最后学生学习的文言字词只凭单个积累,比较零碎,学生也难以提高阅读水平。于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文言字词系统,成为了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能够将学生己经掌握的文言字词知识变具体为抽象,变分散为系统,从而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文言字词的变化线索和规律。
比如“亡”字在课文中出现次数很多,而“亡”字也有几种不同的意思,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8个义项,①逃亡;②出外,不在;③失去,丢失;④灭亡;⑤死亡;通“忘”,忘记;wu,通“无”,没有;.wu,通“无”,不。我们看这8个义项都是“亡”的常用义,如果每次只教给学生一个义项,到最后学生记忆中都是分散的意义,不如将义项之间的联系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关于“亡”字意义的体系,这样学生不仅仅学到“亡”的各个义项,而且更是形成了义项群,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
(二)成语辅助,加深印象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数是从古代经典中产生的,脱胎于中国古代书面语即文言,成语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文言字词、文言句式和文言意义,所以成语可以称为文言的“活化石”“活标本”。因此在解释文言字词时,如果能够使学生联想到含有这一字词的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文言字词,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学文言字词。
比如在讲到《寡人之于国也》时,读到“吾不忍其毅触,以羊易之”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想到“改弦易辙”“易子而食”等成语,这两个成语中的“易”和文章中的“易”都是“交换、替代”的意思。同样文中有“易”的《烛之舞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也可以用这两个成语来印证。
在《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出自于这篇文章的成语,比如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于文中“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一句,“人为刀姐我为鱼肉”来自“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夕,更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直接出自文章中的一句话等等。[4]
(三)对比归纳,寻找联系
学生学习新知识总会需要经过“懂”“会”“熟”三个阶段的,学生的认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这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必要前提。虽然常用的文言字词一般都有好几个义项,常常让学生抱怨很难记忆,但是每个字词在具体语境就会有其确定的意思,并且每个常用字词都会有其常用的义项,而这些常用义项大都是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平时就归纳整理常用文言字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在学完《桃花源记》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闻”鸡犬相闻,(听到);“村中闻有此人”(听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字很多,比如(知道,听到)闻之”(听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闻”字意义之间的联系。[4]又如在教授《师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归纳整理文中“师”字的不同用法,并迁移至之前所学过的古文,进而形成有关“师”字的系统知识,如何便可一记一串,方便记忆。
由此可见,学生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如果适时地整理归纳文中有特点的字词以及一词多义,对后期复习旧知识、巩固文言知识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3]袁欢.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刘敏.浅谈文言文字词教学技巧[J].文学教育(上),2013,02: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