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纬
历史教材构成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对象。当前历史教科书主要由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构成。课文系统是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依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而课文辅助系统是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是课文系统的补充说明,为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提供了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基本方式。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是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一纲多本教材中的一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版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相对于以前的统编历史教材,设置了许多新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卡片等。其中,历史纵横出现次数最多,内容结构形式也最为丰富。但是,其在内容与编写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使历史纵横为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和课文辅助系统的优化服务,笔者尝试以教科书内容为依托,对历史纵横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一、历史纵横在教材中的地位
2007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共三册71课,其中历史纵横共有131则,平均每课1.8则,学思之窗共70则,平均每课0.98则,资料卡片共40则,平均每课0.56则。历史纵横分别是学思之窗、资料卡片的两倍、三倍,从数量上看历史纵横在教科书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内容上看,历史纵横的内容主要以一般性史实文字出现,其位置主要在课文正文某段内容之上或之下。内容多与正文有直接或间接相联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着工具性的作用。而学思之窗,则以材料解析题的模式出现,主要位于教科书页边。多以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料或图片为材料设置问题,其作用是对学生已经理解与掌握的课文内容进行再次加工或再次检验。最后,资料卡片的内容形式最为单一,仅仅是一段段史料,主要目的是为课文的某些内容提供史料依据。综上所述,虽然每个栏目对于课文的作用不同,但是历史纵横的编写是與课文内容一致的,学习该栏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因此它是符合高质量栏目设计要求的。
二、历史纵横的功能
功能在《辞海》中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纵横,作为教科书中的一栏辅助文字,发挥着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课文内容与历史纵横内容的比较分析,将131则历史纵横的功能归纳为知识拓展、史实补充、背景史实阐释和情感宣扬4种。
(一)知识拓展
笔者将知识拓展定义为其在内容上与教科书内容无直接明显联系,是本课教材知识外的一种拓展,这个拓展或是具有一种趣味性的含义或是与课文正文内容形成一种比较。例如,必修三中第3课主要讲述宋明理学,而第一个子目主要介绍汉武帝和隋唐时期汉族对儒学的尊崇,而在历史纵横中主要叙述了游牧民族建立王朝后也大兴儒学,通过与课文内容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二)史实补充
史实补充的功能表现在补充或解释课文内容中的某个词或某段话,是对这个词或这段话的一种延伸。例如,必修二第1课首先出现了“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的字眼,而历史纵横的内容叙述了世界三大农业文明起源,并对三大农业文明起源地做了比较,这些内容就是对“之一”的延伸,使学生对“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三)史实阐释
背景史实阐释主要表现在历史纵横的内容是否起到了对上文或下文的承接作用。教科书中有些课文知识直接进入事件,尚未对事件背景作出解释或解释不够,而历史纵横的内容则提供了一些有背景意义的史实,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必修二第12课的第二个历史纵横主要叙述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形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很明显,这段话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直接原因的叙述,可以直接作为背景史实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情感宣扬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部分历史纵横,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这一功能主要依据历史纵横内容是否鲜明地宣扬本课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定位。例如,必修一的第12课主要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而这一课的第一个历史纵横的主要内容是《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保卫台湾而高呼,并且“在日本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很明显这鲜明地宣扬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纵横在课文内容中具有四种辅助功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问题解决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历史纵横中的问题
笔者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纵横存在以下问题。
(一)史实准确问题
必修一第四课的历史纵横提到“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司,三司隶属中央有关部门”,但是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初值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此外据陈茂同所著《历代职官沿革史》明代地方官制表可知,“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三品,按察使为正三品”,由中央官制表可知,“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与六部侍郎为正三品”。从品级上看,三司长官与都察院六部长官基本平级,“三司鼎立之制,虽能防止地方权力扩大,但又不免酿成运用不灵之便,所以明朝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接各差,以凌驾于三司之上”。但是,这些官员都是“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官职是临时性的,不常设,综上可见三司在设立之初并不隶属中央部门。此处应改为三司为中央派出机构。此外,“有关部门”这一表述有待商榷,历史学是一门求真的学问,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含糊不清,我国著名史学家齐世荣曾经说过,“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史实,必须准确无误。表述的文字要准确,不含糊,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意思”。根据上文笔者对三司的考察,这句“有关部门”应当删掉。endprint
必修一第五课第二个历史纵横提到“得票数超过6000,就被放逐十年”,但是其在齐世荣所著的《世界史》中表述为“只要出席人数达到6000而某人获多数票,就要流放国外十年”。另据邵欣欣发表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的《雅典陶片放逐制中的6000票辨析》一文,作者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6000票指的应该是陶片放逐有效的最少总票数,而不是放逐某一个人的得票数。可见历史纵横的这一表述是有误的。此处应改为“在人数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上得票数超过多数,即遭放逐十年”。
(二)表述清楚问题
对于必修一第九课的历史纵横,笔者认为其内容是对上文中在“此后数十年反复易手”的补充。但是,历史纵横只表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与灭亡,第二共和国的建立与第二帝国的建立。对第一帝国灭亡至第二个共和国建立的33年,它仅以封建王朝一度复辟一笔带过,这种表述很不严谨,抹杀了七月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地位。此处应加上七月王朝的起止时间。
对于必修二第四课的历史纵横,笔者认为这段表述应当是正文中“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反映,但文中仅有“富者连田阡陌”而无“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表述。这段表述应增加“许多被兼并土地的农民只得沦为佃农或贫农”等内容。
(三)图片清晰问题
必修一第十课历史纵横的内容为图文结合,这幅图片的说明是“炮击舟山的英国军舰”,但是该图极为模糊,仅能勉强看出其中有一艘船和两块发黑的类似于山的物体。这种图片已经失去了从“形象的图文资料感知鲜活的历史”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删除这类图片或者用另外一幅能表现历史纵横内容的图片。
四、对历史纵横编写的建议
(一)史实选取
历史纵横是历史教材的辅助欄目,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在史实上出现谬误,很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因此,笔者认为编者在编写史实语言时要运用史料、论文、专著三位一体的考证方法,力争所编教材符合学界的主流观点。
史实准确不仅是内容的准确,还应该是表达的准确。英国史学家马考莱曾说:“所有写作的第一法则,是作者所用之辞,能完全正确地传达其意义于广大读者,所有其他法则,对于这一法则而言,都居于附庸地位。”况且历史教材是中学生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含糊不清的表达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二)史料遴选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笔者在对历史纵横内容进行研究时发现,131则历史纵横中,一手史料只出现了两则,而大多数都是编者所述的历史史实,这种原始史料的缺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历史纵横应当适度增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料,但是要尽量避免选取晦涩难懂的史料,要做好史料注释,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史料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
(三)图片选择
历史图片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好的历史图片本身就是一份历史史料,并且好的历史图片还具有“传达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三种功能。因此,对历史教科书来说,历史图片的选择至关重要。
1.图片选择的清晰性
图片选择首先要遵循清晰性的原则,“图片的模糊不清就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因此,历史教科书中一些由于时间的关系,已经看不清的历史图片,不妨用现代图画处理技术进行修补,或是根据原始照片进行电脑制图,这样既美观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图片选择的针对性
图片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图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读之有文,言之有图,观之有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