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桑蚕织造技艺的探索

2017-09-10 09:31程如意
牡丹 2017年24期
关键词:桑林蜀锦桑蚕

程如意

四川作为一个丝绸大省,其历史非常悠久,约在3 300年前,古蜀王推崇栽桑养蚕,丝绸产业因此发展至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为了梳理优秀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传承技艺,本文以东汉画像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证法和图像分析法,对四川区域的画像砖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发现栽桑养蚕到织造的流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古蜀桑蚕织造技艺特有的面貌,体现了四川地区的地域文化,反映了桑蚕织造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对人们深入研究古代的丝绸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四面环山,盆地内气候温润,巴山多夜雨的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便利。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汉代蜀地的桑蚕织造发展较为成熟,所产的蜀锦也为南方丝绸之路添上了一抹色彩。近现代以来,四川地区出土了数块关于桑蚕织造方面的画像砖,笔者以画像砖上的图像为切入点,对蜀地桑蚕织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和民族文化。

一、桑蚕的认知及其发展

(一)释义

桑林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最初商汤为救济天下众生而将桑林作为祈雨的地点,之后它渐渐演变成人们祭祀祖先和男女相会的地点。桑林包含着农业社会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古代人们精神的栖息地。古代,很多桑林会被人们称之为“夫妻林”,这是源于桑树的有些造型看起来像一对夫妻牵着手,由此可以看出,桑林从古至今都具有极好的寓意。不仅如此,桑树上结出的果实名为桑葚,可食之,并且具有药用价值,在《本草新编》中有记载。许慎《说文解字》载:“桑蚕所食叶木,从桑”,桑叶可以用来养蚕。蚕,顾名思义就是蚕蛾的幼仔,产丝并用来织造丝织物。

(二)历史沿革及发展

结合文献史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得知,桑蚕织造发展大致经历了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五大阶段。周代已经出现了桑蚕织丝之间的商品贸易,方式多为以物换物或者将丝织物作为嫁娶的聘礼。《诗经·卫风》中的“抱布贸丝”正说明了这个情况。大约三千年前,人们已不满足于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桑树及桑树品种,所以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桑树,《诗经·郑风》“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无寄我墙,毋折我树桑”有所记载。人们通过实践得出的培育经验,不仅提高了桑树的产量,还可以让后辈引以为鉴,更好地发展桑林业。不同的地区以及所处的时代也会影响桑林的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懂得了利用桑蚕织造来恢复战后国家经济以及生产。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也会颁布各种条令来鼓励、促进桑蚕织造业的发展,《禹贡》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皆有体现,蜀国丞相诸葛亮为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亲自做表率,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

两汉时期,汉景帝、汉明帝、汉章帝都曾颁布诏书,劝督农桑,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的桑蚕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在一年四季中一般抽出一半的时间来进行桑蚕织造,而冬夏之季正是人们养蚕织造的最佳时刻,《管子·轻重篇》记载:“夫岁四秋,而分有四时……此之谓冬之秋”。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期,此时,人们会大面积种植桑树以及培养桑苗,以便在在夏冬之季更好地养蚕、缫丝和织造。四川广汉县出土的《桑园》表明,四川在当时就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桑树,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片环庐桑园而不是专门桑园。人们正在屋前忙于耕种,并为桑林去除杂草,使得桑林可以更好地生长。

二、古蜀桑蚕织造

(一)桑蚕品种

我国桑树及其品种较为丰富,有15个品种。其中,四川就有九个品种。随着人们不停的实践验证以及培育方法总结,桑树品种和变种逐渐变多,但是大多数都是由野生桑树培育而来的。四川区域的桑树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环境和区域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野生桑品种。其中,大白叶桑已经专门划分出桑园,由专人负责种植和打理,其叶子呈心形,类似于桃子的外形,叶子长得偏大且不分裂,整体感较强,叶背有叶脉和较多柔毛。大白叶桑的这些特征和广汉县出土的《桑园》(见图1)中桑树的外形和特征相对吻合,由此可以得出四川区域当时已经开始大面积人工栽桑,并且经验较为丰富,桑林枝繁叶茂。同时,四川还有一类桑树也较为常见,那就是鲁桑,鲁桑是人工培育的、从山东移植过来的品种。鲁桑的分布区域比较广,四川各地均有栽培,鲁桑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叶面有水泡状缩皱,叶子颜色较深,叶背和叶面都较为光滑,无柔毛,光泽强。与《桑园野合》(见图2)图画像砖中的桑树作对比分析,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特征,可以看出其枝大叶茂并且叶面有缩皱,再加上鲁桑在四川有所分布,所以推测《桑园野合》中的桑树可能是鲁桑。

(二)织机类型

织机的种类有很多种,结合资料中关于各类织机的描述以及对比四川区域出土画像石上的织机,可以看出当时四川已经将腰机和脚踏斜织机作为常用织机(见图3、图4)。从这两种织机的构造来看,当时的手艺人织造水平已经非常高,不用特别复杂的织机也能制造出精美的蜀锦及蜀锦上的图案花纹。图3中的织机是足蹬式,没有支架,以织造者的身体作为支架。其主要工具就是机身上的前后两根横木,织机上没有其他多余的物件和零件,只是加上纺织者手中拿着的梭子和打纬刀,然后用分经的棍子把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一端系在腰间,一端系在机身上,这就是原始腰机。

随着人们不断的试验和实践,脚踏斜织机被创造出来。它的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次出现。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便于织工能够清楚地看到经面是否平整,经纱有无断头。织布的人可以坐着操作,手脚并用,可以提高生产率,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织布机。

(三)织造技艺

秦汉时期,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三国时期成都已有锦官城。唐代的蜀锦生产量很大,并远销西域,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印花纱、织花罗、印花绢、团花文锦、连珠对鸟对狮文锦、变体宝相花文锦等。宋代在成都建立锦院和锦市,锦院是专门为皇室贵族提供华丽服饰的地方。锦市则为进行蜀锦和丝绸等交易的地方,为平民百姓打开了一扇大门,不仅皇室贵族可以穿绫罗锦缎,家境富裕点的百姓也可以消费,可以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获得蜀锦等丝绸物。锦市给了民众一个平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蜀锦这项传统手工艺并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清代,蜀锦受到了江南织局的影响,出现的晚清三绝,成为蜀锦的杰出代表。这说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吸取各自的优秀织造手法,更好地发展蜀锦,为蜀锦添上一抹亮色。现如今,蜀锦织造的多为丝绸之路纹样以及汉唐时期的蜀江锦,在延续蜀锦的同时,也加入了一部分新元素,使得蜀锦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被大众所喜爱。蜀锦本身所蕴含的特性与一般织锦不同,而蜀锦的传统织造技艺才是其灵魂所在。

三、蜀锦与南方丝绸之路

(一)地理优势

古蜀的絲绸行业的发展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四川气候区域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且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处于地理上的交汇点,可以吸收容纳四周的文化,与本地文化交流融合,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川蜀丝绸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贸易的通道。以成都为中心的蜀身毒道贯穿全川,不仅是四川境内丝路的主干道,也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而蜀锦也是南方丝绸上的物品之一,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珍贵物品。我国著名丝绸考古专家武敏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在丝路上出土的汉唐织锦,都是蜀锦。蜀锦融入了巴蜀文化,并且对历代的文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及审美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蜀锦吸收了外来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吸收了外域的织造组织等技术;二是吸收了异域的图案风格,丰富了蜀锦花纹图案;三是织金丝绸对蜀锦工艺的影响。

四、结语

纵观蜀锦丝绸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会发现,这个过程具有突出的地域特殊性,四川成都作为地理上的交汇点,使蜀锦更为便利地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向海外。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过往的是丝绸物流,沟通的却是彼此的文化、宗教和艺术。在我国丝绸外传的过程中,大量异地的丝绸文化传入并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丝绸之路上产生一道回流,为蜀锦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在社会生活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设计与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桑林蜀锦桑蚕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木芙蓉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难忘那片绿色的桑林
那片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