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谢彦红+韩世迁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也得到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而数学的教学也适应这一主流的发展。本文就大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学数学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O1-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60-01
随着我国对于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而数学作为日常生活必备的常识和高等教育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不管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数学采取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后面强有力的支撑。数学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能够增强人思维的逻辑性,促使人的思维更加严密。并且数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利用理财中的有关数学知识,帮助大学生节约钱财。而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更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数学采取开放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落后
21世紀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不断进步,推动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使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成为高校数学课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多媒体技术已走入高校课堂,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手,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大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质量和考核问题
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采取大班教学。由于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差,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大班教,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差,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厌学心理。第二,大学数学课外学习的场地少,不能使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第三,大学数学考核采取单一的考试方式,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大学数学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勇于去发现数学问题,然后就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不断的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加强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幻灯片上可以多放置趣味数学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加强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教师带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此外,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在大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进行自由组合分组,然后小组内成员展开交流和合作,能够发挥学生小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然发展潮流。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员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对数学的学习,最终促进数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振东.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J].兰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6(1):82-84.
[2]孙名符.数学逻辑与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4]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