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雅��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这就是人文性质。而美术欣赏既然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自然也就要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本文从用美术历史时时唤醒孩子的记忆、用美术作品事事追求孩子的视野、用美术审美常常濡染孩子的心灵和用美术评价真正体验孩子的感受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美术欣赏课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5-076-1
在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师是否都清楚地看到了美术课程里的人文性质?美术欣赏课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美术历史时时唤醒孩子的记忆
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修养的高低甚至主要取决胜于其艺术欣赏水平的高低。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孩子接触美术发展史的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孩子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术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敏感。
例如,教材中出现的年画,孩子们通过欣赏可以了解其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年画在用色上那种绚丽、烂漫、热烈生动富有装饰性均体现了民间美术艺术的特点。孩子通过年画看到了民间艺人们质朴、健康的独特审美心理,从中感悟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富于创造的民族。
二、用美术作品事事追求孩子的视野
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与各种相关艺术进行综合,并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具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让孩子们从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中去感受民间美术和建筑、宗教艺术的魅力。我们把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名胜古迹:孩子们从中山陵,灵谷寺、总统府、夫子庙等建筑中感受了中国的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了传统的文化思想。第二类是以家乡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景观。最为典型的“玄武湖”“秦淮河”“莫愁湖公园”等人文景观,依山傍水,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绝妙结合,使孩子们真正领略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三类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像“紫霞湖公园”“中山植物园”以及美丽的栖霞山风光都成为历代人怅怀写意的名胜。孩子们在这些自然风景中,找到了历代诗人名人留下的词句,这些文化印迹为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三、用美术审美常常浸染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最让自己兴奋的便是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孩子对欣赏的作品表示出理解,与大师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之时,这种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我在执教《线條的魅力》这一课时,请孩子们欣赏吴冠中典型的作品《森林》,那一根根黑色的线变换出一根根灰色、黄色的线,于是,不知道是线的舞蹈构成了森林,还是整个森林在翩翩起舞。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地说:“这应该是画家作画的秘密吧!”孩子们已走近了这位大师,和他一起学会了大自然中发现的韵律,他们多多少少感悟到了当大自然的歌在大师心中盘旋,大自然的舞在大师手上跳动之时,大师腕下的笔墨就不再是十八描或某家了,此时的大师已经在为大自然歌唱,为大自然舞蹈了。特别是吴冠中在《白桦》中,竟然画出了白桦树清纯的微美。在画家眼中,在孩子们眼中,节疤不再是树杈的断根,而是流露心曲的眼……这已远远超出了视觉艺术,这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四、用美术评价真正体验孩子的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是在孩子、老师、美术作品之间的交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来实现。
首先我会观察孩子是否全神贯注学习,包括他们观察作品的态度,描述分析的技巧以及专注参与的情况。其次是晤谈,我会私下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了解“艺术品是如何产生的?”“艺术家是如何从事其创作的?”,然后组织讨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以了解孩子们对作品的反应。当然,美术欣赏过程的关键在于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通过评价,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如果去更深入地感受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还需要悟解意象美的心灵。
记得一次为了配合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我组织孩子们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我选择了《愚公移山》《奔马》两幅较为典型的作品。当我告诉他们徐悲鸿在创作这幅画时中国人民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处于水深火热的年代,一位男孩子激动地说:徐悲鸿把这个历史故事作为素材,以古喻今,为的就是号召中国人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呀,画面中老者虽是一个侧面,但那坚毅的外表和不怕困难的决心跃然纸上。儿童的稚嫩天真、壮年男子的健康体魄,令人过目不忘,它告诉每一个中国人:中国有希望!
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人才的象征。徐悲鸿翻来覆去地画马,都是有感而发,孩子们是这样评价《奔马》图的:他画得这么逼真,我感觉马刚从身边奔跑而过,我都觉得自己像马一样想跑!
每一次美术欣赏都让我嗅到孩子们审美情感的弥漫,它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扩散着、渗透着,把孩子们的情感色彩、情感基调慢慢地演绎成一种自身特有的审美体验。我相信,这种尝试和积累,将使孩子们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视界,更丰富多彩的审美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魅力的人格,更具有进取精神!
让孩子在文化的情境中走进美术课堂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