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芳
壮美的青海湖畔,一座寄托了无数人希望的现代化榨油厂拔地而起。
油菜田里的新展望
2016年10月底,青海湖农场榨油厂的设备和土建完成,余下的一些微扫尾工作在来年天气转暖后继续进行。
当时亲历“交钥匙”现场的青海湖农场项目科科长付阳,一面感慨5个月落成一座现代化榨油厂的“山东援建速度”,一面畅想来年厂房开工的景象:溜圆饱满、乌光发亮的菜籽榨出黄澄澄、香喷喷的菜籽油,空气中弥漫着纯正的菜油香。那是付阳熟悉的、天然的香,而周围的一切,从设备到厂房以及内心的喜悦和希望,都是崭新的。
青海湖畔盛产油菜。每逢7月,金黄的油菜花与浓绿的青稞交织,恰似连绵山川披上锦绢彩衣。蓝天白云碧水,外加油菜花散发的幽香,青海湖畔美如画。
在人人可以看到的美景背后,是一条正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青海湖畔种植的北方小油菜独具特色,油菜籽的平均含油量高达48%以上。以此榨取的菜籽油富含营养,保健功效显著。除加工成烹调油外,这里的油菜籽还可加工成色拉油、人造黄油、氧化油、起酥油、食用脂肪等高档食用品,可用于医药产品、化妆品等工业。油菜籽榨油后的麻渣(油饼),粗蛋白质含量在36-38%,粗蛋白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是饲养反刍家畜的优质蛋白饲料配料,还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近年来被栽培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商家所青睐。
虽有天然优势,这里的菜籽油往往只供当地居民自给自足。援青干部们来到海北,被菜籽油的醇香和营养价值吸引,在科学的调研和论证后,决定在此投建一座现代化榨油厂。
青海湖农场的华丽蜕变
青海湖农场比邻“仓央嘉措消失地”仙女湾景区。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农场原系青海省劳改局管辖的第十八劳改支队。有关这里的往昔岁月,作家严歌苓曾经写进小说《陆犯焉识》中:辽阔的草原、跃出水面的湟鱼、迁徙的高原狼,以及主人公从青海湖畔逃离的种种离奇与艰辛。
1987年,青海湖农场整建制移交给海北州政府管理,从此成为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垦企业。这里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职工近万,有农场和工厂,有学校和医院,甚至还有酿酒厂和榨油厂。自2002年开始,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号召,总面积22.7万亩的青海湖农场开始大面积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及至目前已退耕还林还草15.8万亩,占全部耕地的84%,为青海湖生态建设做出了贡献。
“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增加了25.5个西湖。农场退耕功不可没。”山东援青干部刘国成介绍,之前农场种植灌溉以漫灌为主,自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水源进一步汇总到青海湖,一方面增加了青海湖面积,同时生态环境也更加优化,目前农场附近的青海湖已经实现湟鱼和水鸟共生的生态景象。
另一方面,退耕后,农场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职工就业和收入也存在现实问题。山东援青干部在考察调研后,在原本小榨油厂的基础上投入3080万元建设规模更大的榨油厂。原本农场内学历稍高的工人可以经过培训在新厂上班,同时榨油厂也为农场带来实际收入。
“榨油厂是‘交钥匙项目,即山东援青完成設计与建造工程,设备安装、试车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将经营和管理的‘钥匙交给当地。厂里共有11台榨油机,由烟台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提供,此外还有相应的包装生产线。”据估算,榨油厂投入使用后,每年利润将在600万元左右。
一粒菜籽的品牌价值
每年9月,青海湖畔总是汇集着全国各地的‘油老板,马路上随处可见收购油菜的招牌,一辆辆载满油菜籽的大卡车将沉甸甸的油菜角果运输到四面八方。
“青海的油菜虽好,却少有品牌生产,大多被其他地区的厂家和公司当作原料。人人都说青海有万亩油菜花海,却不知道青海油菜籽更有经济价值。”青海湖农场原本有一座小型榨油厂,主要满足职工和周边群众对于菜籽油的需求,无规模可言,遑论品牌打造。而山东援建的这座现代化的榨油厂,也许可以为海北当地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
“山东援青干部们带来的不止是厂房和设备这种硬件,也带来新技术和新市场理念。”付阳介绍,援青干部们从山东带来先进的经验,在当地成立油菜花农业合作社,农户们按照标准和规定种植油菜,等到收割后,榨油厂以固定价格收购,双方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将逐步取消施用化肥,而改用有机肥,这虽然会有成本的上升,但同样能够大幅提高油菜籽质量,对当地土壤质量的改良也极为有益。
今年9月,当青海湖畔的油菜籽收割完毕,农场中的榨油厂即可投入生产。油菜籽去年市场收购价在2.4元/斤左右,加工后的毛油价格在7.5/斤左右。榨油厂还未进入正式运营期,有关成本和产出价格都有待核算,但更多人看好这座高原工厂的经济效益和未来。
据了解,这座榨油厂里有配套的包装生产线。在正式投产后,各种规格的瓶装油菜籽油,将带着青海湖畔的优良品质和山东援建的深切情感,销售到全国各地。这里,将是海北品牌腾飞的起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