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琴
【摘 要】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谈起,强调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人生境界,同时系统性地从内容策略、时间策略、空间策略、方式策略谈及高中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安排,让课外阅读做到科学有序高效,使高中生可以在阅读中真正提高其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12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教学指导也缺乏系统性。一方面,教学一线中“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师对待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不一:或认为迷恋课外阅读无益于提高高考成绩,是不务正道,必须予以压制;或对课外阅读的“蔓延”无可奈何,只能放任自流;或已发现了课外阅读的可利用因素,却没有找到良好的教学切入点和指导途径将之转化为教学行为。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学习紧张,他们更多的是围着教科书和辅导资料打转,其阅读兴趣的广度和均衡程度不容客观。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差距较大,有的非常喜欢,有的兴趣较低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从个体上看,大多数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全面,品位差别较大,“对经典作品的兴趣不高,主要是消极兴趣;而对时尚作品的兴趣较为浓厚,主要是积极兴趣”。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高中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对所阅读的内容也缺乏认知上的深度。如若引导不当,易陷入浅薄、低俗、流行等的泥潭之中,受到时代浮躁气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优秀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
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科学、规范的课外阅读体系,制定出适合高中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使学生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课外阅读教学的维度如何把握呢?
阅读不单单是知识“量的积累”,更是“悟的过程”和“人文性的飞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应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阅读,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迁移,由消遣性、随意性的自发阅读走向“意志”“反思”的自觉阅读,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关注人类命运、明辨是非、充满温情和正能量的书籍报刊,鼓励学生与文学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积淀坚实的人文底蕴。
三、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系统性指导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系统性的策略方案以规避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可以按图索骥,科学有序高效。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益于高考阅读及作文,更有益于今后的成长交流。
1. 精选课外阅读书目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整理出一批阅读书目,进行整合优化,分年级逐步推进,注重引导学生进阶阅读,实现由趣味阅读向经典阅读转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在精选书目时,可按作品类型来选材,分阶段地给学生提出目标,如诸子散文阅读、唐诗宋词阅读、现代名家散文阅读;或按作者来选材,开展专题作品研讨会,如毛泽东、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的作品阅读;或按主题来选材,进行比较阅读,如战争与灾难、母爱、英雄等主题作品阅读;或按学生身心成长的需求来选材,进行情感意志熏陶,如著名家书、人物传记等作品阅读。
在阅读活动初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吸收程度,读得悠闲些,让阅读成为学习之余的消遣;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再逐步提高阅读要求。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或广泛阅读,或精细阅读,或深入阅读。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并督促学生写好读书札记,并多表扬鼓励,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熏陶中,精神受到圣賢思想的滋养,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2. 量化课外阅读的时间
推荐的作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板块,让学生进行分散阅读或集中阅读。在校期间,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来集中阅读。主要阅读中短篇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或者围绕某一作品,开展研讨或交流活动,挖掘作品的文化内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每天利用午休两小时、晚自修前一小时、晚寝前一小时这三个时间段,保证学生每日分散阅读40分钟。其他时间则一律禁止阅读课外读物,以确保课外阅读科学而有序,课内学习不受干扰。在校外,即周末及寒暑假期间,主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我们会将阅读的内容、要求印发给学生及家长,以敦促其在假期坚持阅读并写读书札记。
3. 优化课外阅读的环境
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沉浸于阅读的世界。把学生提供的、班级订购的书籍以及学生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创建教室、寝室图书角,让学生自由阅读学习。学校与新华书店联营,在校内打造 “临皋书院”,全天开放,开架阅读,给学生提供环境优美、书册丰富、气氛和谐的图书室。校园内,修建了多处亭阁、长廊、绿茵地,闲暇时静坐其间阅读,物我两忘;创建了固定展台,方便展示美文佳作、科普知识以供学生阅读学习。
校园阅读环境要美化,家庭阅读环境也要营造。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一致支持,在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又带动了全家阅读,营造出浓郁的家庭书香气息。家庭的和谐,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4. 丰富课外阅读的活动形式
为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引领他们主动审视、自我发展,我们多角度地丰富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活动形式。
其一,注重阅读样式的多样化。教学中,我们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引导他们阅读书籍“取法乎上”,同时,借助影视等传媒的力量,推进课外阅读的进程。或用鲜活生动的图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普及经典著作的阅读;或利用晚自修播放由经典作品翻拍的影视剧,引导学生发现差异,进行比较阅读,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或播放文化传媒节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赛》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其性情。
其二,注重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受生活体验和学习经历的影响,高中生对部分经典作品理解不深,为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时常邀请专家老师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在获得二次审美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我们组织了各种阅读成果展示,如:每日荐书会,各班利用晚六点的时间,指定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喜欢的书或文章,从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及阅读体会、收获等方面陈述推荐理由;每周读书成果展示会和“最美教室和寝室”评选,每星期将各班评选出的优秀读书札记集中在校展示台张榜,供全校学生品读学习,并评出最美的班级或寝室;每月主题辩论赛、探讨会、演讲比赛,每月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每学期知识测试,新学期开始时以试题的形式抽考校本阅读中的内容,以检测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效。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们尊重多元,注重阅读后的反思与交流。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转化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其人文素养,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课外阅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功效也非立竿见影的。在教学中,不能将课外阅读视为课内教学的附属,也不能忽视课内教学主抓课外阅读,教师一定要找好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平衡点,从而科学有序高效地展开课外阅读课程。
(编辑:赵 悦)endprint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