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创新研究

2017-09-08 10:59孙美月李洋李童
商业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

孙美月+李洋+李童

[摘 要] 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供给侧改革影响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关问题。管理会计一直是企业强化内部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供给侧改革下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梳理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发展创新的思路。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管理会计的创新研究。从理论、实践、信息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9-0054-02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作为一种发展的新思路供给侧改革,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跳出传统思路,着眼于供给方和生产方,通过解放生产力的方法,提升我们的整体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地解释,即是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向创新和新兴领域发展,进而创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其实质是将供给质量的提高作为基础,以改革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供应侧效率,更加灵活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全面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国际会计发展,在研究学习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渐开始试用和推行管理会计。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对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是不够,没有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国内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仍需完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管理会计中也要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完善优化管理经营活动,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事前会计”的特点,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

三、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间的关系

(一)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供给端给予强化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企业职能定位发生转变,通过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与服务质量,增强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了企业管理会计的思路也向供给端转变。

2.供给侧改革为企业带来创新商业模式

供给侧改革和迅速发展的大数据与“互联网+”模式下,企业各方面逐渐线上转移。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均向供给端转变,从而更好的适应和促进企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和发展。

3.供给侧改革形成全新的文化价值理念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企业文化价值的建设也随之不断更新。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会与企业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文化打破原有格局,要求管理会计也要转变思路,理解、适应和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管理会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1.宏观政策层面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管理会计来提供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例如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国有企业改革等都离不开管理会计这一基础。管理会计为企业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与推动力,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改变了产品附加值过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现实状况,从而推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微观企业层面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及经济形势变化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都会给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带来众多压力与挑战。管理会计则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战略制定、投资风险、绩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一是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另外,还能够辅助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绩效考核效果。

四、现行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是在对国外相关资料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对于管理会计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持,没有相关的规范对其进行引导与約束,造成企业不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缺少自主探索研究的实践与能力,并未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有待深人

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完美契合。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一个较为理性的经济状态下进行的,而实际的经济发展状态并非理性,所以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分离现象。西方的相关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与其发生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我国在借鉴与引用时,并不能够完全适用,我国应该基于自己的实践基础之上,形成一个适合于我国发展的管理会计模型,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步。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会计软件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市场中,往往是一些辅助财务会计工作的软件被普遍使用。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也大多是财务会计软件,管理会计软件较少。另一方面,市面上管理会计软件功能不够健全,能够适应管理会计工作要求的软件相对较少,相关的信息系统不完善。

(四)基层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创新意识不够

我国现阶段任职管理会计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传统的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及其对企业及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另外,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少,导致各大高校在对会计人员的进行教育培训时,并不注重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教育,从业人员很难学习到管理会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回归、及投入和产出模型等专业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企业中应用极为少,但是恰当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帮助企业提高效益。endprint

五、管理会计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建设适应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将国外的现有理论直接引进运用,忽略了中国与外国在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差异,这就与实际情况脱节而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践和会计发展,对国外的发展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我国自身发展需求,整合各类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学会的优质资源,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对基本理论、工具方法和框架体系的研究,完善企业现行制度并贯彻落实,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进一步深入实践,加强财务与业务融合

2016年6月22日起开始施行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在企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务与业务的有效协同和融合,要求会计人员从供给端深入了解并参与产品相关业务。因此,必须深入管理会计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职能,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前置管理会计职能,优化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的职责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服务。传统会计信息侧重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事实,不具有前瞻性。而供给侧改革,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要求较高,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发展的预判性信息。随着高新技术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要与其他信息系统相配合,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高效融合,优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潜在的问题,发挥管理会计的前瞻作用。

(四)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大部分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只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运营进行浅显的分析,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专业性较强,这也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国家可以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经验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推出符合国情的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而企业应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培训考核,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会计人员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者转变,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和创新意识,实现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论

从总体上看,为了适应国家对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完善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生存发展,放眼于未来,必须首先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创新。为更进一步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本文提出可以通过进一步建设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优化相关信息系统和加快人才培养等方式解决现阶段遇到的问题,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2016(7):128-133.

[2]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19):133-136.

[3]財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6(14):6-7.

[4]王雪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对策[J].财会学习,2017(3).

[5]吴晓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发展[J].现代商业,2016(29).

[责任编辑:纪晨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
我国知识资本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谈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