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回归本源的路有多长

2017-09-08 04:45李庚南
当代党员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本源信贷金融机构

李庚南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的“四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既为未来的金融工作设定了规则,又为走出当前的金融迷局指明了方向。

金融之本源,即金融因何而生、因何而存在、因何而运行。如果迷失了本源,金融的存在必将面临质疑。可以说,当前金融领域出现的种种乱象,从金融系统内的资金空转、脱实向虚,到社会资本乱办金融、非法从事金融活动等,恰恰是金融迷失了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的表现,也是金融广受诟病之因。

那么,金融如何走出当前迷局,实现向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回归?

首先须澄清的是,金融活动是由资金供给、资金需求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即由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资金需求方的企业及个人构成。因此,如何推动金融回归本源,同样需要资金供需双方的共同发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回归本源之路并非专属于金融机构。金融向服务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是由四重回归构成的复杂生态链:信用—信贷—实体—实业,即包括回归信用本源、回归信贷本源、回归实体与回归实业。

一是回归信用本源。一方面,企业凭信用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即凭借以往良好的信用记录以及各种增强信用的手段(如抵押担保),并以按期履约还款的实践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信用,以获取金融的持续支持,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企业任何的不诚信行为,特别是恶意拖欠、逃废债务的行为,不仅导致其在今后“借贷无门”,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溢出效应,影响其他企业获取融资。因为,一旦信用环境恶化,金融机构在难以有效甄别不诚信企业与诚信企业的情况下,很可能采取无差别的审慎政策,包括提高融资门槛、上收审批权限等,个别不诚信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就会产生“殃及池鱼”效应。

另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的交互活动中也要讲诚信。不仅要以客户的资信状况作为是否提供融资的依据,而且自身也应按照契约精神来履行对企业的授信承诺,按照约定的利率、期限等条件,如期提供融资。不能因为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如流动性方面的原因停贷、压贷或抽贷。尤其须防止在不合理的考核激励下,基层或客户经理恐慌性的抽、压贷行为,甚至于出现连哄带骗先承诺续贷、收回后以各种理由拒贷的行为。金融机构的不诚信势必引致客户恶意拖欠、逃废债等不诚信行为的“报复”。客户因担心归还借款后难以获得续贷,索性拖着、赖着。但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说企业逃废债是由于金融机构造成的,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但是,金融机构的不诚信无疑会催化和加剧企业的不诚信。

二是回归信贷本源。信贷本源是什么?亦即银行放贷的基本依据和理由是什么。我们知道,银行信贷运行的基本逻辑是:借出资金,承担风险——收回本金及利息,释放风险。因此,注重借款人资信和第一还款来源就是信贷的本源。而对信贷本源的把握,有赖于银行对借款人生产经营合理融资需求的评估,对其生产经营及资金周转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现金流的准确测算。

但是,银行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逐渐迷失了信贷的本源,把握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及其资金周转特点的“内功”在消退,无法或者也无精力去准确测算企业的现金流——而这恰恰是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归流的关键——而代之以对抵押、担保条件的强化与硬约束。

三是资金回归实体。资金脱实向虚、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无疑是当前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痛点”之一,也是金融广受诟病之因。在流动性过剩、资产荒背景下,金融脱实入虚带来股市震荡、债市震荡、房地产泡沫等金融市场风险事件,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际上,资金空转、资金脱实向虚看似信贷供给侧的问题,实则源于需求端,源于无需求与有需求的矛盾并存。

一方面,是无需求,即相对于银行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资产回报率低、优质可投资产匮乏,导致“资产荒”突出。

另一方面,是有需求。部分受限制领域对金融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各种伪创新,借助信托、资管等通道将资金输送到这些领域,比如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等信贷受限等领域。

从逻辑上看,资金脱实向虚、资金空转应该是资金运动在个别金融机构、个别阶段、个别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未经过实体经济环节的周转特征;若从整体、连续的角度看,资金终究还是要经过实体的,否则资本的增值(利息)由何而来?其实质是实体企业融资链条被拉长。

因此,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本源的实质应该是如何缩短实体企业的融资链条。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异常复杂,因而也注定了其回归之路“漫漫其修远”。

四是实体回归实业。资金回归实體,并不代表金融向实体本源回归的终结。资金流入实体企业,能否真正发挥资金的效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实体对资金的消化或吸收能力。如果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依旧较低,实体企业本身投资意愿依旧不强,那么,资金即使形式上注入了实体、流入了企业,仍可能因无利可图而退出,转向虚拟领域。

因此,金融向实体的回归,前提还是要给实体疏络活血、排毒袪瘀,尽快根治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积弊。我们考察资金是否流入实体经济的视角,不应囿于资金是否已到了企业“手中”,而应关注货币资金是否已真正转化为产业(商业)资本。

(摘自价值中国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源信贷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