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丰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充满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创造性智慧,而健康良好的金融体系必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回顾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不难发现,“病态”的金融不仅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还会催生资产泡沫,导致金融危机。实践证明,不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条血脉,就无法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无法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诸多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金融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经营面临困境;缺少有效配置工具导致不同行业和区域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融资难、融资贵等顽疾仍未解决。更合理地界定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意味着金融业要转变观念,秉持和实体经济长期共同协调发展的理念,防止金融业由于创新过度而脱离实体经济自弹自唱。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任重道远。
以科技、机制和市场创新为引领的中国实体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老路已走到尽头,这必然要求金融业也要转变方式和优化结构,走出“金融服务就是提供资金”这一传统误区,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能满足实体经济更多创新升级需求的金融链。
刚刚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新进展。“大企业强、小企业弱”的局面正在趋于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也令人满意和振奋。新增長点、新动能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获得的金融支持增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外需好转,实体经济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摘自《工人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