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思思
体验式美术活动是将幼儿的生活作为美术活动的资源,将美术活动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同时,融入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材料和形式,旨在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灵感和美术活动的兴趣。在美术活动中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年龄特点为前提,视追求美术活动内容的生活化为根本,呈现多样的活动材料和形式为基础,从活动内容、美术材料、开展形式及幼儿的主体性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梳理出适合中班幼儿开展体验式美术活动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一、研究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分支1特点:直观感知,激发兴趣;分支2特点:储存经验,便于再现;分支3特点:畅玩、表达合一,利于创新。
(二)研究措施
1. 直观感知,激发兴趣
由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较少,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凡是作为幼儿作画对象的事物,都应该让幼儿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这样不仅能激起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而且能推波助澜式地改变美术作品“整齐划一”的现状。
(1)动物类——眼看、逗弄
动物有不同的姿态,画动物的时候不仅画它的外形特征,更要将其不同的动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去挑逗等方式促使动物改变姿态。如中班上学期的绘画活动“兔子”,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1只兔子以及兔子爱吃的食物,首先让幼儿用眼睛去观看兔子的外形特征,在观看中孩子们对兔子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加深了,这利于作画的时候画出形象的兔子轮廓来。其次给幼儿逗弄兔子的机会,让幼儿给兔子喂食,兔子在吃食物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动态造型,这为幼儿顺利地画出动态的兔子作了奠基。
(2)植物类——欣赏、巧玩
植物品种繁多,有些植物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有的植物之间差别细微,如垂丝海棠和樱花。只有通过仔细欣赏、比较之后才能发现其差异,从而画出其外形特征。另外,植物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是静态的,幼儿可以通过玩一玩树枝等使其产生迎风飘扬的感觉,吹一吹树叶,闻一闻花朵,感受花朵不同的芳香,从而在作画的时候幼儿就能够画出婀娜多姿、丰富饱满的植物来。
(3)物品类——静观、使用
幼儿好奇心强,对于各种事物都喜欢玩弄一下,静态的物品通过看看、摸摸、玩玩、用用等,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帮助幼儿对其外部特征及内部构造有更深入的了解。如画手套,幼儿自带一双手套,先观察手套的轮廓特征,再细致观察其花纹,最后让幼儿戴上手套玩玩游戏等。这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手套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幼儿更容易画出与众不同的手套。
(4)人物类——嬉戏、观察
孩子喜欢玩游戏,在画人物之前嬉戏一番能够调动幼儿的作画兴趣,而且在嬉戏的过程中人物会出现各种表情、动作、姿态等,这对于画人物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画好朋友,如果只是观察好朋友的外形特征,那么可能大家画的人物在姿态上会大同小异。通过嬉戏玩耍之后,孩子们有的会画出咧开大嘴在奔跑的朋友;有的会画出微微扬起嘴角,跳着优美舞蹈的朋友;有的会画出手拉手一起玩耍的朋友等。
2. 储存经验,便于再现
(1)观生活,储经验
生活是个大学堂,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生活经验,同时,这种直观感知过的经验能够被幼儿顺利地迁移到美术活动中来。为此,我们可以提醒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便于将其转化为美术活动的素材。如绘画活动“理发店”,孩子们本身就有去理发店的经验,不过在回忆已有经验的时候幼儿的记忆有些模糊,为此在美术活动前教师带领幼儿去社区观摩理发師理发的全过程。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与众不同:有的画了理发师在帮人洗头的场景;有的画了理发师拿剪刀帮人剪头发的场景;还有的画了拿着吹风机的理发师等。
(2)进自然,拓经验
走进自然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而且能够帮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同时还能够帮幼儿梳理不清晰的知识经验。为此,开展有关植物类的美术活动时带孩子进入自然,感受自然就变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出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教师带着30多个孩子走进大自然不太方便,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环境,为此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去农村等地体验生活、拓展经验。如:以竹笋为主题,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挖笋的机会,通过挖笋、剥笋、吃笋等活动积累直接经验;以油菜花为主题,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农村去观赏油菜花,让幼儿在不破坏油菜花的前提下,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感官了解油菜花。
3. 畅玩、表达合一,利于创新
(1)扩材料,增乐趣
美术材料多样化是满足幼儿作画兴趣的基础,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在选取作画材料上也要体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满足幼儿作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人物类绘画活动“我的朋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 “一张大画纸”(幼儿园的操场)及粉笔,幼儿可以通过玩影子游戏画对方的影子。这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极其高涨,他们会摆出各种造型让对方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来,这比以往在白纸上画好朋友有趣多了,而且画出来的人物形象灵动可爱、动态逼真。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及兴趣需求,教师还可以创设不同的作画形式和材料,让幼儿在美术这个大舞台上尽情表现(见表1)。
(2)添形式,乐创作
体验式美术活动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载体,以满足幼儿的创作兴趣为目的。为此,改变一贯以来单一的创作方式,转变为形式多样的创作方式,如小组合作、亲子合作等,更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同时在多样化的美术形式中幼儿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endprint
一是取长补短式。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能够让幼儿之间实现互补,而且这种形式还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大家都体验到成功完成作品的乐趣。如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一个组里有的幼儿擅长画小丑鱼、沙石、水草,有的幼儿擅长画鲸鱼或鲨鱼,为此让他们一起完成一幅作品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擅长画的东西画下来,大家画的东西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海底世界图。
二是亲子合作式。为了帮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孩子去体验生活,然后将自己感知和体验的事情通过亲子合作的形式画下来。如绘画活动“竹笋”,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有的幼儿可能见到过带笋壳的竹笋,有的幼儿可能只吃过已经去了壳的笋,根本不了解竹笋的生长环境,如果让幼儿凭借脑海中的印象画竹笋是有难度的。幼儿在有了亲自挖笋的体验后,在画笋时会加入不同的情感体验,表達的作品也会精彩纷呈。
二、研究成效与分析
(一)提炼中班体验式美术活动的核心策略
1. 提炼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基本思路
2. 梳理体验式美术活动的组织策略
只有给予幼儿体验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才能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美术活动,幼儿的创作兴趣才会更浓厚。以中班美术活动“冬天的树”为例(见表2)。
由此不难发现,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前,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感知、体验作画对象的机会。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去公园里参观冬季的大树,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大树”来加深幼儿对大树外形特征的感知。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寻找不同的树种,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各种大树在冬季的不同之处,如松树是常绿树,树叶是针形的;水杉是落叶树,冬天树枝会变得光秃秃的。有了这些经验之后幼儿的创作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很多。在创作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可以在A4纸上画一幅以树为主题的冬天场景图;也可以在蛋糕盘上画一棵或几棵不同种类的大树等。此次活动以写生的形式完成,孩子们的作品丰富多样,他们不仅画出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大树,还会添加自己的想象,为作品添画背景。如弯弯小朋友的作品呈现的是:大雪压在水杉树的树枝上,光秃秃的树枝有点弯曲,同时,他还为树干画上了伤心的表情。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基本组织方法是“感知在前,激趣为主,创作随后”。
(二)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1. 去无从下手,增大胆落笔
以前有些孩子一到美术活动总是无从下手,个别幼儿甚至拿到画笔就惶恐,还有幼儿画一笔就会问:“老师,我画得对吗?”。自从开展了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后,孩子们有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宜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和创作空间,以欣赏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创作,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其根据自己的灵感大胆进行创作,为此每个幼儿都敢于作画了,以嘟嘟小朋友为例(见表3)。
2. 去迫于无奈,增自主自愿
之前有的幼儿不喜欢参加美术活动,有时候是迫于无奈才会参加美术创作活动。自主活动时间孩子们更是不愿意选择美工区,孩子们总喜欢选择建构区或者表演区之类。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每天餐后总有幼儿会主动进行美术活动,有的幼儿会主动跟老师要画纸进行意愿画,有的幼儿会主动折纸并添画背景,更让老师欣喜的是,班里面本来一上美术活动就会哭的涛涛竟然也会主动跟老师要画纸作画了。又如笑笑,中班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太爱画画,可现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笑笑妈妈说:“我家笑笑以前只知道拿着变形金刚打来打去,现在他一回到家就会问我要白纸画画,而且画得还挺好看呢!”孩子们爱上美术活动,自主自愿地来画画,这也是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的成效之一。
3. 去乱七八糟,增别出心裁
在教师欣赏、鼓励和开放的美术作品评价态度下,孩子们的美术创作热情和兴趣在不断高涨。之前在美术活动中总有一些孩子不太敢动画笔,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动手画,他们总会用同样的答案告诉老师“老师,我不会画”,的确他们的作品也总是乱七八糟的,看不出个所以然。自从开展了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之后,孩子们的胆子变大了,不仅敢于作画和表现,而且美术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见表4)。endprint
早期教育(美术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