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9-07 06:33梁科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2期

梁科伟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18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予以“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观察组予以“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随访1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及切口外观满意度、颈肩部疼痛情况。结果 对照组复发率为3.57%(4/112), 观察组复发率为2.70%(2/7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外观满意度、颈肩部疼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相当, 但“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 满足患者对颈部的美观要求, 适用于对颈部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低位领”式切口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20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家族病史、放射性损伤、摄碘过度、缺碘等因素是甲状腺的高危因素[1]。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的一种最常见类型, 约占80%[2]。乳头状癌极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淋巴结是转移的好发部位, 对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往往采用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对于淋巴结广泛外侵的患者, 往往采用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而除了淋巴结广泛外侵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均予以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该改良术式可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 且还能满足患者对颈部外观的美观要求[3]。因此, 探寻一种既能保留甲状腺功能又能满足颈部外观的美观要求的淋巴结清扫术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术式选择提供实践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超声、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未行颈部放疗, 未出现远处转移。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中男52例, 女60例;年齡30~60岁, 平均年龄(41.36±7.32)岁。观察组中男28例, 女46例;年龄30~60岁, 平均年龄(41.40±7.3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予以“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不保留颈丛, 直接清扫Ⅱ~Ⅴ区淋巴结。以患侧耳后作为切口, 然后沿着切口朝下继续延伸直至锁骨上一横指的位置, 注意该术式不需将颈丛神经保留下来。手术完成后, Ⅱ~Ⅴ区、Ⅴ~B区以及脂肪组织均被完整清扫。观察组予以“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以锁骨上一横指处作为切口, 沿着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后方直至对侧的胸锁乳突肌前缘方向, 在颈阔肌下方对皮瓣及胸锁乳突肌进行游离, 使颈侧区的淋巴结充分显露出来。向外牵拉胸锁乳突肌上段可扪及副神经, 使用电刀进行分离, 在电刺激下副神经极易抽动。具体操作:将颌下腺包膜进行分离后, 使二腹肌充分暴露, 然后在二腹肌下缘使颈内静脉、副神经充分暴露, 然后将副神经向外牵拉, 对Ⅱ-B区淋巴结进行清扫, 然后继续清扫颈部深筋膜, 在清扫过程中注意将颈丛各分支仔细分离并注意避免损伤[4]。手术完成后, Ⅱ~Ⅴ区、Ⅴ~B区以及脂肪组织均被完整清扫, 同时注意将耳大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保护好。术后, 两组患者均行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随访12个月, 检查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并定期拍X片, 以了解是否有肺部转移出现, 对疑复发的患者应行CT检查作进一步确诊,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及切口外观满意度评分、颈肩部疼痛评分, 满分均为10分, 分值越高表示效果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复发率为3.57%(4/112), 观察组复发率为2.70%(2/7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3.86±0.94)分, 颈肩部疼痛评分为(4.14±0.68)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3.23±0.82)、(3.42±0.8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 是指肿瘤直径大小<1 cm、恶性低、预后较好、远处转移较少, 主要好发于女性, 也有学者称其为隐匿性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主要治疗方式, 但是否需要手术以及行切除术后是否还应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均还存在许多争议[5, 6]。淋巴结清扫术可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导致的风险, 但行淋巴结清扫术后, 一方面可降低复发率, 但另一方面会增加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降低等不良后果, 而如果出现复发后再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将会对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7, 8]。因此作者主张行淋巴结清扫。“L”型切口是传统的入路切口, 该切口的缺陷是瘢痕较为明显, 也有学者提出双弧形切口, 与“L”型切口相比, 双弧形切口更美观[9]。本研究中观察组予以“低位领”式切口, 该切口位于锁骨上一横指的位置, 与高位横切口比较, “低位领”式切口更为美观, 也更为隐蔽, 一方面可实现区域性的颈部淋巴结清扫, 另一方面可保留颈丛神经, 有效保证了患者颈肩部功能不受影响[10]。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复发率为3.57%(4/112), 观察组复发率为2.70%(2/7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3.86±0.94)分、颈肩部疼痛评分为(4.14±0.68)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3.23±0.82)、(3.42±0.8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相当, 但“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 满足患者对颈部的美观要求, 适用于对颈部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张广鹏.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6(23):21-22.

[2] 李燕文, 廖碧玲, 曹天生. 不同手术方式对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预后. 广州医药, 2016(5):42-44.

[3] 胡刚, 湛汇. 不同淋巴结清除术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PTH及血清钙的影响.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5(2):156-158.

[4] 周朝明, 林志超, 林天, 等.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疗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22):3660-3661.

[5] 谢莉, 朱平. 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 重庆医学, 2014(17):2124-2126.

[6] 支福祥, 肖磊. 不同术式选择对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14):57-58.

[7] 章德昆, 陈魁, 王力群, 等. 不同术式治疗cN_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比较.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6(5):760-763.

[8] 田志龙, 王小凯, 高新宝, 等. 单侧早期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切除术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4):259-262.

[9] 郭欣, 吴志宇, 陈春悠. 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中国肿瘤临床, 2016, 43(9):366-370.

[10] 应治剑, 徐华. 不同手术方式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18):208-209.

[收稿日期: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