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漢代西北邊亭
——以張掖太守府轄區爲中心*

2017-09-07 09:09
简帛 2017年2期
关键词:烽燧調查

沈 剛

在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中,對亭制的討論是熱點之一,焦點集中在亭的性質、與鄉里制度的關係等。①*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秦簡所見地方行政制度研究”階段成果(項目批准號:16AZS006)。 蘇衛國先生曾系統梳理過漢代“亭”的研究史,詳見蘇衛國:《秦漢鄉亭制度研究——以鄉亭格局重釋爲中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16頁。隨著漢代簡牘資料不斷增多,其中有很多關於亭的資料,這就使亭的研究猶治絲而棼,變得更加複雜。不僅如此,即使就簡牘所見邊境之亭而言,也是學者討論的熱點。王國維先生最早從文獻中“亭”的本義出發,并結合邊塞實情,認爲亭隧是實同而名異的機構,②如王國維先生説:“《説文》:‘隧,塞上亭。’他簡有多亭隧連文,則亭隧一也。”(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第133頁)勞幹先生認爲“燧長即塞上之亭長也”,(勞幹:《從漢簡所見之邊郡制度》,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秦漢卷)》,中華書局2009年,第154頁)“隧是亭的一種,因此隧也可以稱爲亭,也可以亭隧并稱了”。(勞幹:《釋漢代之亭障與烽燧》,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秦漢卷)》,中華書局2009年,第607頁)“候官以下的亭叫做‘隧’”。(勞幹:《漢代的亭制》,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秦漢卷)》,中華書局2009年,第671頁)後來陳直、程喜霖先生等也踵繼其説。③分别參見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2頁;程喜霖:《漢唐烽堠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17頁。賀昌群先生認爲亭是比隧大的邊防設施。④賀昌群先生説:“(亭)若設塞上,常與燧并置,故稱亭燧……考漢唐間邊防之設備,大者曰城,其次曰障、曰塞,其次曰亭、曰燧,最小曰烽、曰候。”賀昌群:《烽燧考》,《賀昌群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39頁。但徐樂堯先生除了認同烽燧從形制角度可以稱作亭外,卻又認爲除了廣地、橐他等軍事防禦塞,邊塞的郵亭是與其分開,爲專設的郵路。①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邊亭》,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3頁。冨谷至先生認爲,邊塞的亭是歸屬於縣等民政系統管轄。②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5頁。後來,蘇衛國先生則調和諸説,認爲“邊地的亭是有系統之别的。一系屬於郡之部都尉所統轄,一系則爲郡屬縣所統轄。當然兩者很多時候是互相依賴和配合的,是郡守掌控的相輔相成的兩套系統”。③蘇衛國:《秦漢鄉亭制度研究——以鄉亭格局的重釋爲中心》第184頁。

如果從“亭”在居延漢簡中出現的語境看,可以分爲三類:一類是作爲烽臺的亭,這一類勞幹、冨谷至等先生都有系統論證;④勞幹:《漢代的亭制》第671頁;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第188—191頁。第二類是隸屬於郡縣民政系統的亭,在額濟納河流域出土漢簡中所提到的都亭、鄉亭等皆是,這和内地相同;第三類就是和隧名相似的塞上亭,這是關於邊亭討論的癥結所在。冨谷至先生認爲亭隸屬于居延縣,其中一條關鍵性材料是“居延收降亭”,即收降亭是縣的下屬機構,“居延收降亭”意爲居延縣所轄收降亭。⑤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第215頁。不過,從肩水金關漢簡中出現的橐他候官情況看,形式皆爲橐他某某亭,橐他爲候官,隸屬於肩水都尉府,與民政系統的縣無涉。另外,簡73EJT5∶16有“肩水橐他累山亭長”,⑥帶有73EJT字樣編號的簡牘均來源於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貳、叁、肆、伍),中西書局2011、2012、2014、2015、2016年。以下不一一標注出處。合理的解釋是肩水都尉府橐他候官的累山亭長。所以邊塞的亭還是歸屬於軍政系統管理,或者是説屬於肩水都尉府的某某亭,居延收降亭長或可同理視之。我們所要討論的就是這類邊亭。

和西北簡牘的發現相呼應,學界對河西漢代的考古發掘和遺址調查研究的資料不斷增多,日漸詳細、準確。⑦(瑞典)弗克·貝格曼考察,(瑞典)博·索馬斯特勒姆整理,黄曉宏等譯:《内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學苑出版社2014年,第31—401頁;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額濟納河下游漢代烽燧遺址調查報告》,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84頁;羅仕傑:《漢代居延遺址調查與衛星遥測研究》,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87—107頁;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178頁;魏堅:《額濟納旗漢代居延遺址調查與發掘述要》,《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22頁;邢義田:《全球定位系統(GPS)、3D衛星影像導覽系統(Google Earth)與古代邊塞遺址研究——以額濟納河烽隧及古城遺址爲例(增補稿)》,《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中華書局2011年,第205—257頁。但上述著作除貝爾曼和吴礽驤外,多偏重于甲渠塞或居延都尉府轄區調查,對肩水都尉府轄區措意不多。并且肩水金關漢簡等重要新資料的陸續公佈,爲討論邊亭問題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擬從邊塞亭與隧的異同、邊亭分佈與傳遞信息的特點等角度來重新認識漢代西北邊亭問題。同時,因爲漢代張掖郡轄區是面對北方匈奴、羌人的前哨,且出土屯戍簡牘較多,因而我們的討論也以這些史料爲基礎展開。

一、亭與隧的職能重合

漢代邊地部燧作爲防禦邊疆部族的前線,主要體現的是其軍事職能。邊亭同部燧一樣,也具有這一職能。首先,亭有日迹的職責。邊地隧卒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是日迹,即日復一日的巡視天田,檢查有無人馬蘭越,以保證邊境的安全。在肩水金關漢簡中有亭的日迹簿:“騂北亭迹簿□□(73EJT24∶69)。”目前雖然没有發現亭卒日迹的明細記載,但在肩水金關遺址出土了形制爲多面體觚的日迹檮:

(1)騂北亭卒日迹檮 73EJT23∶286A、B、C、D(四面字體相同)

(2)騂北亭卒日迹檮 73EJT27∶44A、B、C、D(四面字體相同)

甲渠候官出土的簡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如簡 “第六迹檮(EPT 49∶21)”,①帶有EPT或EPF字樣編號的簡牘均來源於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隧》,文物出版社1990年。以下不一一標注出處。“第六日中迹檮(EPT 49∶24)”等。論者認爲所謂“迹檮”就是“日迹時使用之檮”。②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十册),敦煌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8頁。而檮則是“日迹時所持之‘符’、‘籌’”。③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十册)第5頁。不過薛英群先生認爲:兩燧結合部以“檮”爲界,所謂“檮”,《説文》:“斷木也。”也就是半截木樁,以此爲巡迹的終點標誌,如“第六日中迹檮”。參看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9頁。但我們從圖版看,這兩個日迹檮均爲四面體觚,形制較普通簡牘短,且上下兩端各有一至兩道墨筆畫線,似乎并不像木樁,《説文》所説的斷木似指檮的長度而言。形制較短,作爲符便於把握。這就説明,亭具有日迹的職能。另外,從騂北亭的位置看,位於肩水金關南部T169的位置(具體論説詳後),肩水金關和南部的T170距離爲3.6公里,和T173之間距離接近2.6公里,④A32到T169之間距離根據我們後面的計算爲0.89公里,據吴礽驤先生的調查,T169到T170之間的距離爲2.7公里。比起甲渠塞烽燧之間1.3公里,⑤魏堅、昌碩:《居延漢代烽燧的調查發掘及其功能》,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7頁。和肩水塞烽燧之間的平均距離0.75—2.3公里都要長。⑥據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427頁。因此騂北亭同樣需要承擔日迹的工作。此外,在敦煌漢簡中也有一條材料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檄辶曰亭卒□一人候望繳迹畫治天田人力不足□。(2017)”①吴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敦煌漢簡釋文》,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6頁。“繳迹”爲“徼迹”之誤,這條簡文提到亭卒的任務之一就是“繳迹畫治天田”,即巡視天田。

作爲邊塞上的節點,亭同樣也承擔傳遞烽火的任務:

(3)入詬火一通南 七月乙未夜蚤食六分騂北亭長襃受莫當隧長禹73EJC∶3

(4)四月丁酉雞鳴五分時肩水騂北亭受橐他莫當隊詬火一通 騂北亭長襃移73EJC∶591

(5)四月辛丑夜詬火天風填窅不知時騂北亭受橐他莫當隧 騂北亭長襃移 73EJC∶611

詬火,尚無的解,論者多從字面解釋,認爲是“表示斥責、警告、責問某種錯誤或違法行爲的信號”。②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78頁。但從上面這幾支簡的文意看,應當是某種烽火信號當無問題。作爲邊塞的軍事機構,亭和隧一樣,也要配備武器,如:

守禦器簿一編敢言之 73EJT30∶34A

(7)騂北亭長王禹 七石具弩一傷二角 稾矢五百五十 服一 櫝丸三 枲長弦二士吏 六石具弩一傷三角 陷堅矢百五十 蘭二完四 大黄承弦二六石具弩三完 䖟矢四百 □□張鐵⩶弦各一

槍一□櫝各三…… 73EJT21∶46

簡(6)是守禦器簿的呈報簡,簡(7)是折傷兵簿的明細簡,在形式上與普通隧别無二致。并且上級機構對亭和隧的武器管理一視同仁,放在一起:

(9)□康四年十月乙卯朔 肩水右前候長信都敢言之謹移

亭燧

被兵簿一編敢言之 329·1③凡帶有這種標注編號的簡牘均來源於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以下不一一標注出處。

簡(8)内容從語氣看是應書的一部分,主亭隧六所的規模應是部一級的機構。簡(9)則明確顯示肩水右前候長在向上級呈報被兵簿時,亭隧不加區分,説明二者在武器配備方面相同。亭同樣也有軍事防禦候望的功能:

(10)案立官吏非乘亭候朢而以弩假立立死不驗候當負記到趣備弩言●謹案EPF22∶289

七十七人東見乘亭隧當勞 其十二人作彊落□

四人爲卒漕 二人爲卒漕

這裡都提到“乘亭”或“乘亭隧”的勤務。乘在在此有“防守、守衛”之義。①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47頁。因此,亭和隧一樣,也是邊塞防禦設施。

在亭的吏卒構成上,兩者也基本相同。一方面亭卒也來源於戍卒:

(12)初元二年 戍卒淮陽國陳莫敖里許湛舒年卌一

正月 戍卒淮陽國陳大宰里陳山年卅一

騂北亭 戍卒淮陽國陳桐陵里夏寄年廿

戍卒符 73EJT27∶48

亭的戍卒都來源於東方的淮陽國,爲内郡服兵役者,這和其他烽燧的戍卒一樣,而與内郡郵亭中來源於本地專門的亭卒不同。而且從戍守職能角度,他們也可以徑稱爲戍卒,甚至可以在亭隧之間遞相服役:

(13)■騂北亭戍卒五石弩糸承弦四完

■騂北亭戍卒五石弩糸承弦四完 73EJD∶309AB

署武成隧五年因署受絮八斤 二月丁丑自取 EPT4∶5

前一支簡記録武器配置,與戍守任務有關,即便是亭,也可以稱爲戍卒。後一支簡戍卒石恭先後在代田亭和武成隧服役,并且其服役時間可以連續計算。同樣,亭長和隧長的身份也基本一樣。比如隧長和亭長可以相互徙補,身份的轉换毫無障礙:

(15)第十八燧長鄭彊徙補郭西門亭長移居延 ●一事一封

簡文中的門亭長雖然未必是塞亭,但既然可以擔當城中亭長,做職責相近的塞亭之長自然也毫無問題。另外使用“徙補”二字,而不是遷補,説明了亭長和隧長之間是平級調動。

從對下屬機構管理角度,亭隧也被視爲一類:

這裡亭隧并稱,應該是指兩種機構合而稱之。不過,也有學者認爲,亭隧就是亭的異名。然而從下面這兩支簡看,兩者區别還是比較明顯的:

簡(19)不稱“亭隧”,而稱爲“隧亭”,表明“亭隧”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詞,而是亭和隧的合稱。簡(20)“亭、隧、鄣、辟”四種建築并列,鄣、辟是單獨的建築,則“亭、隧”也應分别指代不同的建築。另外,亭長有主管隧的職責,漢簡中也有明示:“亭長以主隧。(73EJT23∶489)”簡文雖然殘缺,但不論“隧”後接何内容,至少亭長可以主理隧中的一部分事務當無疑問。

二、邊塞亭隧的差異

由上所述可知,邊塞亭隧在軍事防禦方面承擔相同的職能,所以常亭隧連稱。但是這不意味著二者没有差别。比較起來,亭除了執行軍事任務以外,還有特有的一些職責。從簡文看,至少有這樣幾種特殊的功能。一是庋藏物品,如:

官襲一領甲 官絝一兩在亭 EPT5∶12

袍、裘、襲、絝這些官府發放的衣物,如果不領走,則放在亭中,至少説明亭具有儲存、保管政府公物的職責。

二是保管茭草。茭是西北邊塞的重要戰略物資,伐茭是戍卒勤務之一。這些茭草有一部分也放在亭附近。

(22)●右鉼庭亭部茭八積五千五百卅六石二鈞

(以上爲第一欄)

一積茭四百一十石鴻嘉四年伐

一積茭

(以上爲第二欄) EPT65∶382

(23)之萬世亭部載茭騎士夏良言博盗良茭時黨 EPT20∶13

簡(22)鉼庭爲部名,爲塞上軍政單位,所以此亭爲塞亭,而非民政系統所屬之亭。簡(23)中,夏良身份爲騎士,是邊地中成建制的兵種,①參看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第一篇第四章《地灣的騎士簡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0—90頁。故萬世亭部也歸候、部這套軍政系統管理。簡(24)則反映了茭草堆放在亭的附近。簡(22)顯示鉼庭亭部囤積的茭草數量可觀,折合現代重量單位,達300餘噸。對其日常管理,責任自然重要。還要注意到,簡(22)(23)這兩條材料均提到“亭部”,這和内地的亭相同。内地的亭部表示其具有地域意義,②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36—43頁。所以邊亭亭部的“部”字至少説明亭有一定管轄範圍,肩水金關簡也有“謹移亭廣袤一編”(73EJH2∶30),廣袤或許即指此事。隧則没有這方面的功能。

三是有的亭是驛站所在:

騂北亭有驛騎,説明是驛站所在。居延漢簡149·27更有“●道上亭驛”的記載。這大概和亭傳遞文書的功能有關。還需要説明的是,亭比隧多出的上述職能,可能并非所有亭都有,比如囤放茭草,很難想像塞上的亭都會堆放數量如此龐大的茭草。

亭比普通的隧更重要,還表現在都尉府的命令可以直接下達到亭:

簡(26)都尉府以“記”這種形式給亭下達命令,是因爲“記”是較書、檄隨意的通行文書形式,③李均明:《簡牘文書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5頁。而亭還有過關案驗的職能,如傳致中的文書用語,如:“□侯國門亭河津毋苛留如律令敢言之。”(73EJT37∶592),亭與關門、河津并列,是檢查流動人口的重要節點,因而都尉府可以越級直接下達到亭,而不必按照行政規程逐級傳達。

正因爲亭的職能衆多,地位重要,所以其規模也比隧大。

(28)七月癸亥朔以食亭卒五人癸亥盡辛卯廿九日積百卌五人人308·43

這三枚簡可能是一個亭口糧支出。每亭的亭卒四人到五人。而從日迹簿看,隧卒一般爲2—3人,則亭卒人數稍多,這與其職能多相匹配。亭的規模也較大:

這兩條材料都提到亭是聚飲的場所,既然亭可以“聚會奉飲”,那麽説明其比普通烽燧要開闊一點。

三、以亭行:亭的列置和傳遞功能

在西北漢簡中,屢見“以亭行”,如:

董至印

(33)甲渠候官以亭行

十二月甲戌第八卒自以來 EPT52∶389

因爲都是針對軍政機構而言,所以這裡的“亭”并不是專司警察郵驛的縣中所屬之亭,而是塞亭。對於“以亭行”的傳遞形式,論者通常認爲是通告各亭之文書,依亭傳遞。①陳公柔、徐蘋芳:《關於居延漢簡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960年第1期,第49頁。但對於細節并没有過多論説。我們根據新出材料,并結合學界對該地區實地調查報告,對這一問題做一補充。

在考察這一問題前,首先看亭的分佈。

(34)·右亭長十六人隧長十三人 73EJT9∶84

簡(34)是某一機構對下屬亭隧長的統計,從數量看應該是候官。亭長和隧長對比,二者比例大致相等,這是從結計簡得出的結果。肩水金關漢簡中,反映臨近橐他塞的材料較多,其中能確定所屬橐他候官的亭名如下:

累山亭(73EJT23∶763,73EJT29∶50,73EJT5∶16)、稽北亭(73EJT31∶69,73EJT24∶960,73EJT31∶69)、石鄆亭(73EJT9∶105)、石南亭(73EJT9∶87,118·5)、聖宜亭(73EJT9∶275)、曲河亭(73EJT11∶28,73EJT37∶1464)、馳(駁)馬亭(73EJT32∶12)、馳(駁)南亭(73EJT28∶97,73EJT37∶310,73EJT37∶787,75·1,75·30)、通道亭(73EJT37∶1059)

以上合計有九個亭。根據吴礽驤先生的統計,橐他塞共有18個烽燧和一個障城。①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58頁。這一比例和上面簡(34)某候官的比例相近。又如簡517·18:“亭長廿四人。”這支簡出土於A33地點,該地點被推斷爲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而根據吴礽驤先生對肩水塞的調查結果,本地共有44個亭隧,②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60頁。這樣24:44的亭、隧比例,比較接近上面的數值。此外,還有一支對亭名進行單獨統計的簡:

這支簡出土於甲渠候官,應該是甲渠候官所轄亭名的統計簿,根據吴礽驤先生的調查,甲渠候官有76個烽燧地點,③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33—147頁。而永田英正先生根據簡文統計有140個隧,統計數字中關於“亭”多出5個的誤差,應該是以這樣的烽燧規模爲前提的。

那麽這些亭在烽燧線是如何分佈的?我們把記録了肩水金關附近相互位置關係比較明確的亭隧簡牘作爲例證進行分析。先看這一支簡:

這是説某亭隧距離沙頭(亭)、金關隧、莫當燧之間的距離。吴礽驤先生曾認爲金關隧也稱金關,與肩水金關是一回事兒。④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62頁。不過侯旭東先生卻據這條材料認爲,這是指騂北亭,它設置在肩水金關内,而金關隧在另外的地點。他主要是從肩水金關出土的日迹檮、名籍以及系在武器上的“楬”等簡牘來確認的。⑤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官騂北亭位置考》,《湖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第32—37頁。

從與三地郵書往來的關係看,這一地點應該是騂北亭没有疑問。一是騂北亭向北發送郵書的第一站是莫當隧:

(37)南書一封居延都尉章詣張掖大守府十月戊子起 十月庚戌夜人定五分

騂北受莫當 73EJT21∶201

(38)南書一封張掖□□塞尉 詣肩水都尉府十一月□□日下餔時騂北亭

卒賀受莫當隧卒賞 73EJT23∶873

(39)四月癸丑雞鳴時□表火一通騂北亭長武受橐他莫當隧 73EJT32∶26

騂北亭向南傳遞郵書的第一站是沙頭亭:

(42)六月戊申騂北卒党日下餔時受

沙頭卒同 73EJT4H∶4

(43)南書一輩一封張掖肩候 ●六月廿四日辛酉日蚤食時

沙頭亭長 受騂北卒音

詣肩水都尉府 日食時二分沙頭卒宣付騂

卒同 505·2

并且,還有以騂北亭作爲中轉站,在莫當隧和沙頭亭之間的傳遞:

良八分時付沙頭卒益有良行 73EJT24∶627A二合檄張掖城司馬毋起日詣設屏右大尉府

(45)南書五封 一封詣右城官

一封詣京尉候利

一封詣谷成東阿

右三封居延丞印八月辛卯起

八月辛丑日餔時騂北受橐佗莫尚

卒單崇付沙頭卒周良 288·30

五月癸亥日中時騂北卒党受莫

(46)南書一封居延都尉閏月丁酉起行詣張掖大守 當卒同八分時付沙頭卒同73EJT4H∶12

另外,騂北亭還有過書刺:

(48)·騂北亭河平三年四月過書刺 己未朔 73EJT24∶34

所謂過書刺,亦稱郵書刺,簡要記載郵書過往基本情況,以便督查考課。①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十二册)第186頁。這也從一方面反映出騂北亭是一條重要的文書中轉站。

以上各簡説明在肩水金關附近,文書的傳遞一定沿著莫當隧—騂北亭—沙頭亭這樣的路線。但騂北亭是否就是設在肩水金關中,我們還是存有疑慮的。假設它在金關中,還有一些需要解釋的問題:一是在亭隧命名上,爲什麽要將肩水金關同名的金關隧另置它處,而將名稱不同的騂北亭放到肩水金關中?在西北漢簡中,同一處地點的命名通常一致,比如殄北部和殄北隧。又如侯文所舉懸泉置的例子,雖然多個機構置於一處,但皆以懸泉命名。二是簡(36)中作爲亭間道里簿,“南去沙頭十一里”和“去莫當隧四里”就可以確定坐落于金關内的騂北亭的位置,“去金關隧六百卅步”則顯多餘。如果騂北亭設置在金關外,則金關作爲這一區域的重要地標寫進來,這樣解釋或更妥帖些。

我們再回到簡(36)所標識的距離,折合成現代長度單位與三者距離分别是4.6公里、0.9公里、1.7公里。②從金關出土的兩個尺子看,分别是23.2釐米和23.6釐米,我們取其中值23.4釐米,這樣十一里爲0.234×6×300×11=4 633.2米;六百卅三步爲0.234×6×633=888.7米;四里爲0.234×6×300×4=1 684.8米。吴礽驤先生認爲在額濟納河流域漢代亭鄣分佈圖中,T168是橐他候官的莫當隧,也是橐他候官的最南界,③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59頁。如果A32是騂北亭(肩水金關),它到T168的距離是1.7公里,它向南有4.6公里,這樣找不到沙頭亭對應的地點,所以侯先生將其擬定在A33和A34之間。

我們回到舊有的説法,即騂北亭假定在肩水金關外的位置,金關隧在金關内。從位置圖看,莫當隧南面第一個地點就是A32,即肩水金關,肩水金關南面第一個地點是T169,雖然調查報告中没有標注它和A32之間的距離,但是從示意圖看,兩者距離很近,如果這是騂北亭的位置,那麽結合簡文和示意圖看,它到A32距離爲0.9公里,到T168的距離爲1.7公里是相符的。我們再接著向南找沙頭亭的位置。沙頭亭不似緊挨著騂北亭的T170,因爲兩者的實測距離是2.7公里,這也是額濟納河上游肩水都尉府轄區烽燧距離的平均值,而簡(36)卻説二者之間距離大約4.6公里。據唐俊峰先生考證,A35這一地點在漢末前是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後來變成肩水北部都尉府。從A35這一點發出的郵書沿騂馬、沙頭、騂北等地依次傳遞。①唐俊峰:《A35大灣城遺址肩水都尉府説辨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3—240頁。從烽燧分佈圖看,從A35(肩水都尉府)到A32(肩水金關)或A33(肩水候官)的最短距離經過的烽燧爲F177—A34—T173—T169。根據吴礽驤的測量,T173到A34的距離爲1.7公里,T169到T173的距離雖然没有標注,但從示意圖看,比T173到A34距離略短,兩者相加,大約小於3.4公里,不過考慮到示意圖不是那麽精確,則A34地點的位置或許就是沙頭亭,或者目前尚未發現的沙頭亭偏南地點。

如果我們以上對金關附近亭隧分佈位置地點推測成立,那麽騂北亭(T169)和沙頭亭(A34)之間隔著T173這一烽燧或T173與A34兩個烽燧。這就反映出被稱爲亭的烽隧設置是和普通的隧相間隔。

西北漢塞烽燧遺址有發掘記録的不多,第十六隧有比較詳細的發掘記録,根據發掘者的記述:烽燧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米,南北寬11米。在烽燧的東北角向北延伸出烽火臺,東西長4.5米,南北寬3米,方向355度。烽燧的建築結構由外墻、過道、房屋、臺階和烽火臺等組成。①魏堅、昌碩:《居延漢代烽燧的調查發掘及其功能初探》第118頁。

圖一 居延甲渠塞第十六燧平面圖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標準的烽燧是由值勤者居住的塢和烽火臺兩部分構成,其中居住區約100平方米,烽火臺底面積10多平方米。吴礽驤先生的調查報告中,記録各地點資料中,有一部分記載有塢和烽臺的資料,與此接近。可惜的是,因爲時代久遠,多數地點只有烽臺的面積,而塢大約因爲比烽臺低而湮没不存,并没有測量的資料,或資料不全。只有卅井塞有一小段相對連續的資料,我們將其整理如下:

T125(13.5米×7.5米=101.25平方米)—T126(不詳)—T127(19米×11米=209平方米)—T128(10米×10米=100平方米)—T129(14米×13米=182平方米)—T130(不詳)—T131(不詳)—T132(不詳)—T133(不詳)—T134(16米×16米=256平方米)①吴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第143—144頁。

有面積資料的塢大小不一,并且從T125到T129看,這幾個地點塢的面積又大小相間,因爲亭的功能和人數多於普通的隧,這些或許也可以成爲考量亭相間分佈的一個線索吧。

從郵書交接的距離看,邊塞郵書傳遞的距離也遠超出烽燧的間距,徐樂堯先生指出郵亭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并找出從7公里到30多公里的實例。②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邊亭》第316頁。也即是説它們并不是按照烽燧依次傳遞,而是可以跨隧傳遞。冨谷至先生説以亭行“是一種通過亭而不借助郵的傳遞方式”。③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第211頁。那麽因爲亭和隧是參差相隔,所謂“以亭行”的傳行方式,就是跨過間隔的隧,在亭間走行。EPF22∶56B:“甲渠●此書已發傳致官亭間相付前 掾党令史循。”所謂官亭間相付,大約就是這種傳遞方式。另外,還有一枚記録“亭間道里簿”:

雖然因爲殘缺我們無法知道亭間道里距離這些關鍵信息,但從“亭間道里簿”這個標題看,只統計亭間而不言及“隧”,或與“以亭行”這種傳遞方式有關係。以亭行和其他文書傳遞方式的區别大概是,它可以傳遞緊急文書。如:

(51) 張掖甲渠塞尉

甲渠官亭次急行 回

十月癸巳隧長尚以來 EPT48∶118

但在文書傳遞方式中,卻没有發現隧次急行的方式,儘管隧次行也是一種文書走行形式。

當然這還有一個問題,即莫當隧與騂北亭距離如此之近,爲何還要依次傳遞呢?這可能是因爲莫當隧處於橐他候官的最南界,成爲橐他候官所有郵書發往南部肩水候官的總收發地,而騂北亭則可能是肩水塞北界的總收發地,甚至擔負著肩水金關和肩水候官收發中轉地的功能,比如,簡73EJT6∶14A:“□令延印 十一月乙卯騂北卒㝅以來。”因爲這枚封檢的出土地爲肩水金關,所以這是騂北卒中轉送金關,而不是由莫當隧或沙頭亭直接送達,儘管這樣做更爲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冨谷至先生所説的“界亭”,即候官邊界的亭。①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第209頁。因此,騂北和莫當地位特殊,才導致他們在彼此之間近距離傳遞文書。

行文至此,我們再回頭討論邊亭和隧的關係。從前面的考察看,邊亭是隱含在部燧這一邊地軍政體系中,也就是説并非獨立於軍政體系之外的又一套民政系統,因爲邊亭數量多,在邊境線上於烽燧系統之外再單獨設置一套如内郡一樣的郵驛警察機構,這樣的方式不僅没有必要,而且也會徒增行政成本。另外,從隸屬關係看,對亭進行管理、統計都是在候官、部這一軍政體系中。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亭完全等於隧。一是簡(34)亭長、隧長分開統計,説明從官方角度,就把兩者二分;二是從亭的額外職能和亭長與隧長地位的差異,也能顯示出邊亭和隧的區别;三是在邊塞郵書傳遞方式既有“隧次行”,也有“以亭行”,也暗示著亭隧有别。

但是,在西北漢簡中,也出現同一地名亭隧混稱的現象,勞幹先生認爲亭、隧名稱的使用是前後相繼關係,并明確指出了時間點:“武帝時至昭帝元始三年四月,隧長的職名是‘亭長’。到了昭帝元始三年六月,隧長的職名改爲‘塢長’。到了宣帝時代,一直到東漢時期,隧長的職名都是‘隧長’,不再用亭長或塢長的稱呼。”②勞幹:《再論漢代的亭制》,《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第180頁。另外,徐蘋芳先生在考察瓦因托尼廩食簡時發現:“通澤第二亭”與“殄北第二隧”是先後不同時期的名稱。大約在始元五年到元鳳三年之間(西元前82年—前78年),通澤第二亭改爲殄北第二隧。參看徐蘋芳:《瓦因托尼出土廩食簡的整理與研究》,《中國歷史考古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8頁。不過我們認爲亭隧稱呼相混的現象可以從其各自使用的場合著眼,我們以沙頭亭爲例,沙頭稱爲亭,無一例外都是出現在郵書傳遞的簡中,如:73EJT26∶98:“二月丁酉日出時騂北亭卒順受沙頭亭卒勳。”此外還有簡73EJT21∶83、73EJT23∶933、73EJT23∶938、73EJT23∶1021、73EJT26∶53、73EJT28∶57、73EJT33∶68等。而沙頭隧相關的名稱則有三處,一是作爲處所,①73EJT28∶63A狀公乘氐池先定里年卅六歲姓樂氏故北庫嗇夫五鳳元年八月甲辰以功次遷爲肩水士吏以主塞吏卒爲職戍卒趙國柏人希里馬安漢等五百六十四人戍詣張掖署肩水部至□□到酒泉沙頭隧閲具簿□73EJT28∶63B迺五月丙辰戍卒趙國柏人希里馬安漢戍詣張掖署肩水部行到沙頭隧閲具簿□□□□□□□□□亡滿三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庚申肩水士吏弘别迎三年戍卒……候以律令從事□□□一是描述個人的身份。②73EJT26∶39沙頭隧長虞明 毋奉未出73EJH1∶19沙頭隧長氐池臨市里馮賢友73EJT24∶28建始二年七月丙戌朔壬寅觻得□佗里秦俠君貰買沙頭戍卒粱國下邑水陽里孫忠布值□。除此以外,騂北亭卒在表示身份時也稱爲亭卒,如簡73EJF3∶467:“肩水騂北亭卒觻得新成里公士李譚年三。”在目前所見西北簡中,没有稱爲騂北隧的例子,這或許也反映了騂北“亭”的屬性更强,因而只能稱爲亭卒。因此這種情形也是亭隧關係的寫照。③負責郵書傳遞的還有徑稱沙頭卒,而省略亭字,冨谷至先生認爲是沙頭隧的省稱,因爲簡276·8:察微卒楊寅 遮虜卒張□ 制虜卒駟望卒□□ 逆胡卒蘇□ 望虜□沙頭卒范禹 驚虜卒王□因爲其他都是隧卒,所以沙頭卒也是隧卒。參看冨谷至:《文書行政的漢帝國》第201頁。李天虹先生認爲這支簡是省卒名籍,參看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第14頁。那麽這只是説明了戍卒的所屬機構,至於亭隧似未嚴格區分。

邊亭在職能上亭隧功能疊加,在邊防線上亭、隧相間分佈的存在形態,是因爲亭作爲警察郵驛機構的特質與邊塞軍事管理體制相融合所導致的。厘清邊地的亭的性質、亭隧關係,不僅能進一步清楚認識漢代西北邊塞的防禦體系,而且也可能爲解決漢代亭制這一複雜問題提供幫助。

猜你喜欢
烽燧調查
额济纳旗汉代烽燧的修建、排列布局及功能
新疆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百年
古人如何戍边
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火车
艾拉的任务
调查溪谷
当前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2017年1—3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