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竹
摘要:在《诗经·国风》中,以女性的口吻描绘爱情诗作的比比皆是,而以男性的视角描写爱情的作品并不多见。其实男性笔下的爱情诗也独具特色,丝毫不逊色于前者。所以本文找出以男性视角描写爱情的诗歌,对其语言风格加以分析,以期探寻在《诗经》时期男性在爱情世界中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爱情诗;男性视角;语言风格
《诗经·国风》记载了各国的民歌,它们通过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再现了古代先民们的喜怒哀乐,男性笔下的爱情诗也有其独特的风采。经过查阅,有以下几篇:《周南·关雎》、《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邶风·静女》、《鄘风·桑中》、《郑风·有女同车》、《郑风·出其东门》、《郑风·野有蔓草》、《齐风·东方之日》、《陈风·东方之池》、《陈风·月出》。
这些作品都以男性的口吻唱盡了爱情中的求之不得和悲欢离合,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含蓄典雅与文雅咏叹
《诗经·国风》以一首《关雎》开篇,而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但仅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关雎》中的男子以雎鸠起兴,借其引出了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但他的爱情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实的“求之不得”使他只能“辗转反侧”,想象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整首诗虽然抒发了对心上人的爱恋,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真挚的感情,又表露得中和有分寸。通过反复咏叹和美好的想象,整个文章呈现出典雅含蓄之美。孔子在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是倡导了对爱情有节制表达的含蓄中和之美。《汉广》和《蒹葭》也是如此,两首诗分别用乔木和蒹葭起兴,抒发了自己求之不得的心境,却不敢对心上人直说自己的心声,只有通过反复咏叹和描绘幻境来宽慰自己,整个作品呈现出含蓄内敛和朦胧缥缈的风格。
从上文可知,其文塑造的多是单相思的男子,他们笔下的诗歌大多含蓄典雅,呈现出和缓的节奏与淡淡的忧伤,这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联系。对于周南的文化背景,朱熹曾在《诗集传》中写道:“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閒、莫不从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南因处在周公治理的南国区域而得名,而“莫不从化”体现周南地区受周礼教化颇深,对人的心灵、情感的压制也更强,所以周南呈现出含蓄的风格。另外,周南地处江汉流域,与北国文学相比,更显轻灵。所以诗歌除了含蓄外,多了几分典雅优美。至于以秦风为代表的秦国,虽曾以武将开国,地处西陲,靠近戎族,但随着秦人东迁,秦国君主也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渐渐有意向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周礼看齐,摒弃戎俗,所以秦风中的《蒹葭》呈现出朦胧而又含蓄的风格。
二、直率自由与野性浪漫
《邶风·静女》则更为直白,通过男子的口吻把两人热恋约会的场景描绘出来。男子在开篇就赞扬心上人的容貌美丽,接着把女子故意躲着不见的活泼之态和自己搔首踟蹰的样子都写得十分传神,整首诗显示出直率自由的风格。《鄘风·桑中》也是描绘与心上人约会的诗。渲染了欢快热烈的气氛,情之所至,随性歌唱。而《郑风·有女同车》、《郑风·出其东门》、《郑风·野有蔓草》中的男主人公也大胆直率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郑风多了几分带有野性的浪漫。
《汉书·地理志》介绍郑国:“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 可见,郑国自古就有男女出游的习俗,民风淳朴大胆。另外,邶鄘两地都属卫地,而郑卫两国原为殷商故地,都保留了早期文化的特点,而两国又都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市民思想已然出现,所以受周礼教化不深。所以,朱熹曾说:“郑、卫之乐,多为淫声。” 其诗歌的直率自由可见一般。
《陈风·东门之池》也是如此。男子对着心爱的姑娘自由歌唱,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热烈的情感。至于《陈风·月出》,仅从字面理解,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首月下怀人诗。虽不比《东方之池》的直率大胆,却平添了几分浪漫。从陈国文化背景来看,陈国同郑、卫两国一样,原属殷商故地,所以受周礼影响不深。另外,陈国民间巫文化盛行,保留着男女相会载歌载舞的风俗,使之带有野性的浪漫色彩。而《齐风·东方之日》的语言风格更为粗犷,,齐国本是东夷故地,在治国方略上统治者并没有刻意像周礼靠拢,所以齐人很少受到周礼的约束,更多地保留了东夷旧俗。因此在《齐风·东方之日》中,男子用“履我即兮”和“履我发兮”大胆而欢快描绘出与心上人幽会时的情境,字里行间带着颇为得意的幸福感,使整首诗的语言除了大胆直率外,又多了几分粗犷质朴。
三、结论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国风》中男子笔下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与语言特色。概括而言,《周南》、《秦风》里的男子多以单相思的形象出现,其风格多为含蓄典雅与文雅咏叹。而《邶风》、《鄘风》、《郑风》、《齐风》、《陈风》中的男子大多都以热恋的形象出现,其风格多为直率自由与带有野性的浪漫。它们都是我们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了《诗经》时期男性在爱情世界中的独特风貌。
参考文献:
[1]杨洁.郑卫诗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39-45.
[2]朱熹.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48.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67.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