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作品中反启蒙中的启蒙

2017-09-06 07:36廖彩云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关键词:自救启蒙

廖彩云

摘要:王小波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看似干脆地放弃了传统知识分子启蒙的欲望,让“王二”们愉快地接受了“被启蒙者”的角色,实际上,这是在一种个人主义的逻辑之下对群体主义的险地突围,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启蒙,完成了正统启蒙从“救他”到“自救”的转变。

关键词:启蒙;自救;人的形象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仅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许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生旨求。因此不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主人公,都难以逃避这种文化传承。但20世纪的中国,在这种思维影响下的启蒙,却呈现出一股浓烈的“拯救欲”,这种欲望到了颠覆一切万众狂欢的文革年代,则又不断地以群体道德主义的名义进行反智主义的压迫。“拯救欲”使人们想当然地将启蒙的对象统一指认为“不幸且不争者”,且不说这种强硬的姿态本身就断绝了沟通的可能,在文革的语境下,人们那“对生活作出种种设置”的群体心理要么呈现为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启蒙者”),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之若素(“被启蒙者”),至于那些不容于二者的“特立独行的猪”,便只好融入野地,艰难生活。

但正是在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上,王小波的主人公们放弃了一贯的启蒙立场,从终日惶惶于解救众生的精英自贬为只能自救的“猪”。正如其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所坦诚的,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他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他自己。在小说中一个颇具象征新意味的场景是:王二被老鲁(《革命时期的爱情》)追得不胜其烦,就决定不跑了,不无讽刺的是,老鲁却再也不来追他,甚至在大门口面对面的碰上,她也不肯扑过来,而是转过脸去和别人说话;当陈清扬(《黄金时代》)公开了她的“破鞋行径”后,人们就不再叫她破鞋,当把写着她与王二爱情的材料交上去后,人保组就不再找她去批斗。这里潜在的一个逻辑王小波早已经点出:“当地有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破鞋。”①无论是追逐还是斗破鞋,其实质都是一种“娱乐活动”,群众不需要从中得到真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配合的对象以完成关于革命的想象。在这种逻辑之下,反抗是必要的过程,而王二们却干脆利落地迎合、承认了群众的诬告。这是因为,如果在群众的逻辑中,逃跑/反抗是辩诬的表现,组成了游戏的必要规则,那么停止逃跑/顺从就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游戏规则,进而否定了游戏本身。由此,王二们击中了革命逻辑秩序,把事件从一个权利/反抗的模式中还原为真相/虚假的真理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被启蒙者”的角色,并在一种个人主义的逻辑之下构成了对群体主义的突围,完成了对自我的启蒙,实现了正统启蒙从“救他”到“自救”的转变。

在传统的“救他”模式中,人们群众终日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造成他们艰难困苦的原因又绝大部分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是深具国民劣根性的,因此必须出现一个高风亮节的“我”来将他们拯救。这种思维模式的潜在意蕴是“人民是愚昧的”,导致的常用解决办法是“瞒或骗”(既然是愚昧的,自然不配获得清楚的解释),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堵”之法。客观地,社会出现了问题,原因必然是双方的,但是用了“堵”的方法就等于潜意识里将原因指向了人民群众,这种与民对立的思维模式有时候恰恰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顾准说,革命伊始都是民主主义者,为了乌托邦的终极目标却往往走入专政的地狱;而人们群众则再现了这种模式,将灾难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政治等外在的因素,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无辜受难,因此群众与权力从本质上极为容易结合的。比如《红拂夜奔》里指出,洛阳城里的百姓虽然火了也会上街闹事,但心平气和时和领导是一条心的;在《寻找无双》里,当皇帝要屠坊时,人们同仇敌忾;可是叫每坊交出百分之五的附逆分子时,百姓们马上如数交出,举旗投降。如果“闹事”与“同仇敌忾”象征着启蒙的成效,那么“一条心”与“投降”则又暗示了其脆弱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救亡”与“商品化”的旗帜下,两次被中断的启蒙使得“人”的解放未曾深入就提前结束,对于人性的启蒙,本就是20世纪文学一个未完成的命题,而新时期以来的启蒙,目光却始终聚焦于国家民族叙事、理性启蒙叙事之中。在这一点上,王小波彰显了他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人性再启蒙”这个命题,拨开了以“受難英雄”为代表的种种知识分子在各种境遇中的形象变体,把作为“平民”的人的原本形象重新纳入文学的主题中来。

注释: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译林出版社,2012:39.

参考文献:

[1]王毅.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意]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李银河编.王小波十年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韩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上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韩袁红.批判与想象[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7][法]庞勒.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8]许纪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J].上海文学,1997(12).

[9]郑宾.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媒体对王小波身份的塑造[J].当代作家评论,2004(04).

[10]黄平.革命时期的虚无——王小波论[J].文艺争鸣,2014(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救启蒙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正字起步,初墨启行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芭田股份:员工持股计划“自救”不属实
西班牙“自救”全民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