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摘要】当前,网络和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在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智能手持移动设备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具体的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将移动学习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智能手持设备 移动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
一、智能手持设备支持的移动学习与高职英语教学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持移动设备性能的完善,新兴了一种学习模式—智能手持设备支持的移动学习。也就是,学生利用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际的应用,具备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因而,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注意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是其具备“初步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满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使他们随时随地获取语言学习资源,应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自主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师将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应用于教学之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英语教学。
二、智能手持设备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
1.课程基础。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特定主题相关的单词和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协作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理论基础。协作学习理论、翻转课堂和抛锚式教学为智能手持设备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指的是以小组或团队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而智能手持移动设备为其提供了媒介,可以很好地助力协作学习。翻转课堂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手中。智能手持移动设备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支持,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抛锚式教学是指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智能手持设备则可以使高职学生融入英语学习情境,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
3.授课对象基础。多数高职院校仅在大一开设英语课程,高职新生词汇贫乏、语法差、缺乏自信;但他们欧泊,喜欢手机,善于应用各种手机软件。
4.硬件基础。现在,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是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应用于高职英语移动教学的硬件条件。
5.软件基础。当前丰富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智能手持设备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软件基础。QQ、微信平台、DIY词汇学习网站、口语练习手机软件、PPT、视频编辑软件和配音软件等已经融入了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智能手持设备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符合英语学科特点,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基于智能手持设备的高职英语移动教学应用
1.课前。教师负责用各类软件制作词汇学习PPT课件、录制微课并通过网络發布给学生,通过网站创建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测验任务,搜索网络上符合授课内容的口语练习手机应用软件。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接收到学习任务,用智能手持设备学习词汇、观看微课、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完成语言测试任务并提交成绩,还可以将自己的配音通过微信等方式发布到朋友圈及网络。另外,还可以通过小组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数字媒体表达某一主题信息的能力。
2.课中。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简单的听说任务,鼓励学生到讲台前大声地完成任务,锻炼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通过会话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英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语言模仿练习,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规范语言习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讲述数字故事,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照片上墙和弹幕等方式参与互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课堂活动,监督学生学习情况,观察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提供适时指导。
3.课后。课后,学生和老师可以借助智能手持设备,通过问卷星、调查圈等网站的移动版,共同完成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侪评价得出学生的最终评价,由每次课评价共同构成总的评价结果。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及英语学习互助群等通过智能手持移动设备实现对移动学习的交流和反馈。还可以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发起投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四、结语
根据以上智能手持设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供了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利用智能手持设备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监管问题,教师在选取学生自主移动学习材料的取舍、筛选问题,师生互动过程中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问题,还有学生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档案的建立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