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周雨纳
摘 要:本文通过整理国内近十年来关于中学生写作心理的相关研究,从研究数量、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得出: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集中在基于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研究方法侧重于思辨的介绍。本文重点阐述研究内容现状,并针对当前研究过于宏观不够细致化、对写作心理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等不足,提出今后研究要逐渐向深入化、全面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写作 写作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71-02
写作是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心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及产生的心理活动,写作心理研究则是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的研究。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写作心理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对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从研究趋势、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对研究内容进行介绍,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做出评价和反思,进而提出展望。
1 研究数量——逐年增加
在知网中键入中学生写作心理进行文献检索并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发现对写作心理学的研究:相关著作有8本;文献数量达500多篇,其中博硕论文有200多篇,占据了二分之一,其余多是期刊。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涉及,从2007年开始,研究逐渐增多,每年平均可达到30篇文献,2011年到2014年最盛,平均每年可达到50篇文献。从研究的数量来看,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正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正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囊括多面
中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阐述学生心理特征与写作关系的研究、基于学生心理的作文教学研究。总体而言,后者居多,包括了对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的研究等。下面对此做详细的阐述:
2.1 学生心理与写作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特征与写作的关系研究:心理特征包含了认知、兴趣、情感、意志、气质等方面。学生心理与写作的关系是写作心理学研究要明白的基础性问题,国内很多研究者出版了相关的著作进行探讨,奠定了写作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张天定在其著作《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0 第1版)中从心理学的思维、感知、想象、动机方面详细揭示了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1]戴建林在《写作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一版)对写作构思、写作过程、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2]此外还有刘雨、严杰也对其进行了探讨。相关著作的出版,对写作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具体的研究中,贾小溪在《中学生写作动机浅析》中分析了动机与写作的关系,学生缺乏写作动机原因,以及改进的策略;[3]顾芳《关注学生写作心理改革中学作文教学》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基本理念出发,把中学生心理发展分为开放期、封闭期、断乳期,从认知能力、情感意志、自我意识方面阐述了中学生心理特征对写作的影响。[4]彭云忠《论中学写作心理与作文教学》指出中学生的写作心理体现在兴趣、想象力、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中学生写作时的心理规律是观察—感受—分析—提炼,也反向论述了心理建构对写作的影响,指出作文教学要取缔分数取向,忠实于学生心灵的呼唤,情感的表达。
个体心理差异对写作的影响研究: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写作的差异。[5]卢才生在《学生心理差异与作文教学》中从相对的心理差异(性别、年龄)和绝对的心理差异两方面分析学生在写作中表现的不同;[6]郭莉萍《初中生写作个性心理差异调查与个性写作研究》中指出学生由于写作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指出要提倡个性化写作;[7]李江《着眼于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着重介绍学生的性格不同而导致写作的差异,指出我们要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认知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8]
2.2 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因对自身认识不足产生的心理问题:第一,自卑而封闭的心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水平认识不足,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写都无法把作文写好,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害怕自己的作文出丑拒绝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产生了封闭的心理。刘祖元在《从学生作文心理探究中学作文教学》和李福灼《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探析》都明确指出中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自卑且封闭的心理。[9][10]第二,求美而焦慮的心理。这恰是与自卑相反,刘祖元在其研究中指出,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高,因此每次写作都力求完美。但随着功课内容的复杂,自身认知阅历的不足,总是适得其反,不能达到学生自己心中的完美,从而一写作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
因教学方式不当产生的心理问题:第一,被动而草率的心理。宋莉娜在《被动写作研究》中表明,课堂教学中命题式的作文,因追究成绩和分数逼迫学生写作,“言不由心生”,久而久之,学生写作便成了应付教师,应付考试,往往草草了事。[11]这也是当前学生作文模式化、虚假化的原因。对于这一点,刘祖元和李福灼也在其相关研究中也做出了分析。第二,畏惧而厌倦的心理。张玲《初中生写作厌倦心理及对策研究》,从写作的准备阶段、行文阶段、评改阶段详细分析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原因。她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的命题、写作、修改的教学模式,学生丧失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致使听到写作文就是一片哀叹声和呻吟声,无从下笔,学生恐惧写作文,也厌倦写作文。[12]
2.3 培养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分析学生心理特征与写作的关系,对写作的影响,指出当前写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为了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为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做出指导。付红霞《重视学生心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指出,中学一年级要激发写作兴趣、二年级要摆脱封闭心理、三年级要消除抵触心理,提倡开放式的作文教学;[13]潘莉莉《初中生作文心理探究与应用策略》中指出写作的准备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写作过程中要灵活指导,评价阶段要加强交流与期待。[14]此外,顾芳,彭元忠等也对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做出了探讨。纵观各研究者对克服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优化策略涉及作文的命题、指导、评改三个方面出发去探讨学生在准备、行文、修改三个阶段中该如何做。指出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极关注生活并从中获取写作素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等优化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善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endprint
3 研究方法——理论思辨
研究方法有多种,如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分为两类:思辨的研究、实证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关于中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大多都是一种思辨性的研究,更为确切的说,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介绍和探讨,思辨的程度也是微乎其微。极少数的几篇文章有问卷调查,调查也只是纯粹为了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并未与学生的心理联系起来。
4 评价与展望
4.1 简要评价
当前的研究,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的写作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写作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中的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的优化策略,对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起到了指导作用。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研究借鉴国外优秀成果不足:纵观所有的研究,并没有吸取国外关于写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国外虽以英语写作为主,国内以语文为主,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是有相同之处的。因此,我们的研究的应该跨越国界的界限,通过吸收有价值的成果,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
其次,研究过于宏观,不够细致化:研究多从大的方面进行,显得泛泛而谈,并没有做是深入细致的探讨。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写作与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紧密联系着,但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写作与动机的关系,例如,贾小溪的《写作动机浅析》,顾承倩的《试论中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与激发》等,而对写作与想象、思维、意志等关系却忽视了。另外,许多研究者都提出性别、性格、气质等不同,学生的写作也会存在差异,但却未有研究者对某一个点作深入的探讨。再者,有研究者认为写作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应遵从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优化的策略中,又回归到教学,回归到考试,几乎所有的优化策略都是为教学服务,希望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分数与成绩。我们知道,如果以应试为目的,那就很难让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自我的想法,而许多研究并没有把方法与理念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单纯的阐述方法。因而,作文教学的困境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以考试为目的束缚着学生。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再思考的问题,如何更加的细致化、深入化,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此外,写作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全面:研究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去探讨,甚至研究作文教学时也只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而笔者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两个不可忽视的个体,虽说写作是学生在写,但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教师在整个写作教学中,他的态度、认知、情绪是否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活动也有影响呢?相关研究还指出,教学环境的设置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有影响的,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也如此呢?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因而笔者认为应从多角度去探讨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影响因素,使之更加的全面深入。
最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方法的总类有很多,而目前关于中学生写作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只是单纯的理论介绍,缺乏实证研究。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过于浅显而不深刻。
4.2 研究展望
首先,借鑒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国外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使当前研究更加丰富。其次,扩大研究范围,基于理论成果,加大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学生这一单独的个体,使研究更加全面化。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不该一概而论,应对其中具体的心理特征与写作的关系,对写作产生的影响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才会更加清晰明了,使研究不断深入化。最后,研究方法应多采用实证研究,懂得借鉴和创新,而不仅是思辨的研究,单纯的理论介绍。调查应该多借用一些可靠性的量表,毕竟心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多借助实验,才能使研究更具有可信性与操作性,才能真正的为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心理学的研究无疑对整个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写作心理学这一陌生的词有了很好的了解,在写作教学上给了我们启示和指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出更多且更深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天定.写作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戴健林.写作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贾小溪.中学生写作动机浅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4] 顾芳.关注学生写作心理改革中学作文教学[D].扬州:扬州大学,2006.
[5] 彭云忠.论中学生写作心理与作文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6] 卢才生.学生心理差异与作文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7] 郭莉萍.初中生写作个性心理差异调查与个性写作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8] 李江.着眼于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9] 刘祖元.从学生作文心理探究中学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84-85.
[10] 李福灼.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探析[J].广西师院学报,2001:88-92.
[11] 宋莉娜.被动写作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12] 张玲.初中生写作厌倦心理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 付红霞.重视学生心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4] 潘莉莉.初中学生作文心理探究与应用策略在[D].长春:东北示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姚玲(1993-),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
周雨纳(1991-),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