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
摘 要: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沟通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媒介和桥梁。它是以95%以上的常态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目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目标定位 教学策略 生成反馈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大量高屋建瓴的阐释,但很多老师却难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在教学预案中的目标,也难真正落实到课堂中。笔者将如上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如何通过增强目标意识,打造有效课堂。
一、牵牛要牵牛鼻子──树立目标意识,着力突破重点
语文教学新理念提出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都“严格”按照三维目标设计,每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每个目标又分解成两三个小目标[1]。但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落实诸多目标,即使教师加快进度,部分目标依旧难以落实!笔者们不禁思考:形式繁多,内容应接不暇的课堂,到底又会给学生留下什么?笔者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本想以读为主,最终却加入很多环节,如作者简介、词句品析、阅读知识等。致使课堂紧凑而繁乱,课后反思——这就是典型的“多目标”,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实例。作为教师要善于取舍,在有限的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经典文章,可供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必须根据学段、单元目标、学生掌握知识实情等设计教学。如果一堂课企图完成五六个目标,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流于表面。
要学得扎实,教师的备课就要设计具体教学方案。目标太宽泛,学生似乎学到许多,其实只是走马观花,多目标成了无目标。对目标平均用力,恰恰分散有限的阅读资源,对有效突破课时目标十分不利,导致阅读教学低效。每一节阅读课都有它的课程体系,占有独特地位,承担独特作用。这些目标是笔者们应该重点关注的突破口,有机切入到文本中,才能让学生体验与文本对话的魅力,感受充满生命的文字。如:三年级下册《雪儿》第二课时,笔者预设两个目标:
①提出不同要求,反复品读词句,挖掘对话内容,点染画面亮度,触摸语言温度,唤起学生内心共鸣。
②让学生以鸽子的口吻,用两三句话写写对小主人的感激之情。
本课以“关爱动物,和谐相处”情感教育目标、段落教学目标和读写能力相结合为教学主线,真正做到“少而精”,從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调控目标意识,引领有效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授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引领意识淡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和教学目标离题万里的无效生成。反之,即使有些教学行为和预设出现偏差,但只要教师能够心中有目标,同样能灵活应变加以修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2]。如: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通过参与“小女孩该摘哪的花”的讨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先的预设是:“学生能够认识只要做好事善事就可行,忽略应做好事善事而损害了集体利益是不可取的。”如果教师心中无目标,则可能陷入对学生说教中,离目标就更远了。有效教学是明确目标──讨论交流──积极应变:
师:同学们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为了让妈妈高兴就去摘花园的花,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小女孩妈妈病了,她喜欢月季花香,就摘花园的花,想让妈妈好起来,行吗?
生:不行。那是花园的花,不能摘。
生:为了让妈妈高兴,早日好起来,还是应该的。
生:不,孝敬父母,也应该有公德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美德。
可见,笔者们在教学中对目标了然于胸,用目标指导课堂动态生成。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同样能化“误”为“悟”,让预设与生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达成目标意识,成就有效反馈
堂课目标完成程度,教师和学生都应有有效评估。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选择有效的反馈手段来了解。反馈手段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设计练习来反馈。这种意识的强化对笔者们快速了解本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笔者们看到很多教师缺乏这种意识,讲到哪里就歇到哪里,认为自己有了环节,有了相关的过程,学生就能掌握,而真实情况并不知道。反馈目标意识的长期淡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情况就不能做到真正了解。
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达成,不能仅凭教师对课堂教学状态的直观感觉,必须通过对全体学生的及时检测,收集可供分析的学习效果反馈。它的信息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还可以通过它发现问题,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对于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激发学习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安排课堂或课后练习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广泛搜集习题,对反馈作业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从事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练习,压缩了其发展高层次阅读能力的空间和积极性。如很多教师在布置《雪儿》第二课时的作业时,只是习惯性地根据课后小练笔的作业,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笔者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笔者认为,这个小练笔虽然能锻炼学生想象力,却因忽略了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事实上,笔者认为该课时的一个重点目标,在于“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尝试使用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展开想象续写”。同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和多线索叙事能力有所欠缺,笔者并没有笼统地要求学生想象续写“小主人的变化”,而引导学生描写小主人语言、动作或心理活动方面的练笔。这个练习设计与上述常规的小练笔大相径庭,让学生能真正尝试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练习了段落写作和口语表达。
综上所述,明确教学目标引领阅读教学,突出重点,在课堂生成和反馈时做到心中有“标”,有效精彩的阅读课堂也就会水到渠成、呼之欲出[3]。
参考文献
[1]石玉.目标,决定课堂成败[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2(8):47-48.
[2]刘礼佳.追求语文高效课堂要增强目标意识[J].教师,2014(34):103.
[3]邓秋军,吴莉.以“生”为本让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实施的一些思考[J].课外阅读(中旬),2012年(8):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