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雷琼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注重预习、积累与交流。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预习;积累;交流
一、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也是如此。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有关的旧,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养成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和成绩。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中进行积累,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阅读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阅读中,在文章的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同时做好摘录笔记,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学会整理提纲笔记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和相关知识,形成语感和提高读写技能的过程。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诗句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又作了引申和补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积累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课程总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具体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古代诗词;并阐明了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汲取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会纯正优美的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教师应当对其中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语句、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逐步积累语文知识和技能。
写作的改善同样也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在字词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进一步了解词语意蕴,增强对词语的敏感力。如“水光潋滟”可以想象为描摹的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最是那一片烟雨朦胧,轻轻荡漾在湖水中央,浅浅的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抚摸着一切,看阳光跳跃在手心,反着美丽光芒??。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同样也要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复习养成循序以渐进的习惯
整体的规划做好了,局部细节才能跟得上。每一天的学习安排看似是独立的,又能保持与整体步骤的和谐一致。保证了过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天天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才最有效,这样,复习备考虽说是艰苦的,但心底却总能漾起快乐。
四、养成主动交流的语文学习习惯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与讨论之中,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大磁场里,主动的用口进行述说,用笔进行倾吐,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表达倾吐出来,与同学分享,与老师分享,这样也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指导与深化。特别是用笔进行交流,应该没有任何负担,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完全不用去考虑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把写作技巧章法抛到一边去吧。只要自己的坦然真诚的,说的是真化实话心里话,就永远是好的。
参考文献
[1] 胡仕霞.浅谈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89-89.
[2] 王迪.学习习惯的养成[J].小学科学:教师,2012(11):188-188.
[3] 王偉.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反思[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9):148-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