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度

2017-09-05 22:12王良举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广度深度

王良举

摘要: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思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吸引住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寻求规律,求全知识,对课堂教学诸要素施行有效的调控,教师要既能当教学的“设计师”,又能当教学的“建筑师”,尽量处理好阅读教学的度,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热度;广度;深度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语文教学也经历了各种改革,但真正爱教语文的老师和爱学语文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让你的课堂吸引住学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而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寻求规律,求全知识,对课堂教学诸要素施行有效的调控,教师要既能当教学的“设计师”,又能当教学的“建筑师”,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与环节,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三度,即热度、广度、深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品质,陶冶思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个性。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对这“三度”进行有效整合,使之达到和谐、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保持热度——对语文充满热爱

在我国,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教师传,学生受,甚至解惑往往也是变相的传授,所以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大多数是满堂灌的传话教学,教师说的多,学生读的少。文章没有人读,情感就会在文字里无声地“休眠”。教师无情地教,学生无趣地学,整个课堂了无生趣,课文中“好”的地方,老师不能或者不会帮助学生开发出来,一切生机便遭窒息、堵塞、残损。教学呢,也好比一株发育不全的完全变态的花草;而学生,也就是入宝山而空来回了一趟。再加上现在英语和网络的冲击,爱学语文的学生是越来越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保持对语文的热爱,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1、师生要保持对文本情感的热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热爱语文的度。

可以这样比方:如果说教材文本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学生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 -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中徘徊。例如,在教读《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先让自己有了热度,再去感染学生。我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美丽生动。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语调的把握,情感的投入,讲到感人处,我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讲到高兴处,慷慨陈词,学生也会随着我的情感而跃跃欲试。我用眼睛和学生交流,我有时还用手去摸摸学生的脑袋,我有时也俯下身子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渐渐地,我发现,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真情和真爱,他们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语文。师生在暖暖的文字带来的暖暖的触动中,一路慰藉心灵的成长,走向纯洁醇厚的芬芳,使语文之流奔腾不息,蜿蜒伸向远方。

2、师生要对语文充满激情。有时,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支解的支离破碎。往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有时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喧哗,有时顾弄玄虚、无疑而问,有时把升华拓展当作炫耀、拔高,而忽略了情感和思维的力度。新课标“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閱读实践。”这句话针对以上教学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 -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让学生根据自己性格的不同,读出不同的激情来。有的深沉,有的奔放,有的如“小桥流水”,有的似“海潮汹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保持这种激情,这种激情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谐的暖度。它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表面的热闹上。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有激情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精神丰富,充满向往,我们的语文学习就会走进审美的境界。师生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的引发,整个课堂充满着暖暖的热度,课堂之树才会生长。这样的课堂,才会在文字中感叹《社戏》中少年们的友谊;记住历史的阵痛,承受《故乡》的变化。这样的课堂,可以忘情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可以穿越时空,看伏羲八卦,看仓颉造字??

当学生在课堂这条温暖的河中形成生生不息、集腋成裘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就绝不感到世界的干枯与人生的苦闷。对于“文以载道”的理解也不会狭隘的理解为道德教训,也就不会小看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假设他的表现力不太好,但他也会有一双慧眼看世界,也会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他的性情就在课堂形成的热度里怡养一辈子。

二、拓展广度——对师生提高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穷尽力量教好语文。一学期的几个月里,老师拿着教材一课时一课时、一篇一篇地教下去,学生就这样一篇一篇地听讲下去,但效果却并不好。所以,如何大容量、高密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 -博览群书,扩展视野,知晓古今,触类旁通,深入思考,把握好阅读的广度,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endprint

1、进行课堂拓展。所谓的广度是指以某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核心,广泛联系其他有关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程度。按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方位的、多元的,应该努力求得与相关知识及实际生活的沟通,将它们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知识空间、思维空间、能力空间和情感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比如,一本教材,里面的课文,哪些应当精读,哪些可以略讲,哪些需要细嚼慢咽,这都需要我们斟酌。因此,教师要从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精雕细刻里走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生活海洋。例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和哪一位古人在哪一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又如,范进和孔乙己,这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贫困潦倒的地位,同样热衷功名,两人的个性内涵有何不同?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和主题挖掘方面又有什么差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反复钻研,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拓展问题的广度。但拓展广度要适可而止,随意深化拓展,面面俱到,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仅喧宾夺主,增加学生负担,而且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来说,新授课拓展广度宜小,复习课拓展广度宜大。

2、进行课外延伸。我个人认为,如果对教材挖掘还不深,那就不如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多阅读。于是,课堂上,围绕自己所讲的课文,如何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文章和书目,成了教学的重要过程。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就选了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些文章让学生读。课后,老师还要把课文引至书籍,又让学生阅读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引领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把语文延伸到生活,要把拓宽阅读教学的广度落实到课堂上。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我还做了如下尝试:(1)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文,除课内、课外必背篇目外,还编排了唐宋诗词300首,每天利用早自习和课前3分钟让学生背诵。(2)组织学生阅读課外名著,利用假期时间,每学期读3- 4部,并书写读书笔记。(3)组织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

三、挖掘深度——提升教学品位

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有意识的人的生命而言,未来的生命应当是相对于当今的深化、开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

1、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深度要看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即教材到底要讲多深,如何对学生进行“拨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人物、主题、写作特色进行加深拓展很常见,但如何恰当的把握讲解的深度是不容易的。讲得过深,学生跟不上,听不懂,欲速则不达;讲得过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教学内容得不到本质的理解,课堂效率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开展教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认知程度和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避免盲目提高或随意降低,另一方面应该遵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自然的延伸,让学生领略到“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时”的美好感觉。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最后一节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对这句话的分析可有三个层次的引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引申到:这是鲁迅怀念藤野的方式;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引申到:鲁迅为什么要怀念藤野先生?一是他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二是他关心异国青年。对于尖子学生可进一步引申到:鲁迅和藤野先生一别就是二十年,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文化界的名人,这期间他并没有和藤野先生联系,但仍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老师,为何如此郑重地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学生可先思考讨论,然后明确:在鲁迅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关心照顾他、给他帮助和影响的有很多人,比如阿长、闰土、还有他的母亲。鲁迅只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原因有:第一,藤野先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观点给了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对中国底层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同情;第二,藤野的出现恰恰在他一生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第三,时时看到藤野的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自己笔耕不辍。所以,鲁迅虽然已不再学医,但先生严谨的教学,高尚的品格,一直影响着鲁迅。这样的课堂设计,面向各层次的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先易后难,拾级而上,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深度取决于教师对言语的深层意思的关注、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问题多浮于表面,很少深入到文章中去,即考虑问题多流于表面,抓不住本质,因此,要在求深上训练,当学生对某一事物只理解到现象而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事物的本质,同时要关注言语的深处。

如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同学们多能为文章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但当问到作者何以要选取“望父买橘”的背影来表现这种情感时,同学们多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去仔细阅读文章中有关“惨淡家境”和“浦口送行”“讲价钱、拣座位”等情节的叙述,从而明白“父亲”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了,为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还要拖着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过铁道,到那边的月台上亲自为儿子买橘子,于是,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就成为最能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闪光点和聚集点。这样,同学们就能从本质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构思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语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究竟走入多远、多深。走向深度,就可能是走向庄重和严肃。让学生用双手接过并承担起人类弥足珍贵的真、善、美,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

总之,教师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度漫溯- -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

探索精神应当是优秀教师的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这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今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32-3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6-17.

[3] 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3.总第465期.30-3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广度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科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