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兰
[摘 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效课堂;生活化;趣味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85-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只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一、創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的身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为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购物时所花的总额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加减法。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小明在商店里买了一袋薯片,花了7.30元,买了一袋方便面,花了2.50元,他总共花了多少钱?如果给售货员10元钱,售货员需找回多少钱?”这样的教学将小数的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会感到数学知识陌生与抽象。同时,在计算所花的总额和售货员需找回多少钱时,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可开展新课的教学。学生经过学习,明白了在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时,小数点需要对齐,从而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学生才会将学习当成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例如,教学“图形的面积”时,对于求梯形的面积,教师可以设计“拼一拼”的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底边上的高”,从而轻松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但这还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能够用裁剪、拼图的方法将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并求出其面积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都乐于接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很快就能得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多开展“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与技巧,更能感悟思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比”与原来学过的除法运算、分数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此学生也就能将比的化简与除法运算、分数的化简联系在一起,并感悟到“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在练习环节,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36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要求长与宽的比是5∶4,由此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有的学生提出:“求长方形的长与宽。由长与宽的比为5∶4,从而求出长是36÷2×=10(米),宽是36÷2×=8(米)。”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的学生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设长为5x米,宽为4x米,列出方程2(5x+4x)=36,解得x=2,故长为5×2=10(米),宽为4×2=8(米)。”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求出这块菜地的面积:在先求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
总之,数学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责编 钟伟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