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妇科常见病,症状包括肥胖、多毛、闭经等,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为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与持续无排卵,严重时会造成不孕。该疾病的病因较多且较为复杂,故现今临床上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案较多,其中又以药物疗法最为常见。笔者现就近年来药物疗法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特征;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036-03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特征为长时间无排卵、雄性激素过高、胰岛素抵抗等,故其常造成患者出现月经紊乱、不孕等情况。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例数逐渐增加,通常情况下该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前后,其中又以育龄期与青春期女性人群的发病率较高[1~2]。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引发无排卵性不孕症,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妇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经药物疗法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如下。
1 病因
目前临床上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比较被认同的观点为该疾病是在环境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下引发的多基因遗传学疾病[3],病因主要可概括為几点:高胰岛素血症、卵巢激素合成异常、卵泡发育障碍、环境及遗传因素等。还有学者研究报道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高廋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存在家族聚集情况,故经推测该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此外,抗癫痫药物、营养状况、地域因素、生活习惯及高雄激素等环境因素也是诱发该疾病的常见病因。
2 症状及体征
2.1 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肥胖、多毛、排卵消失、胰岛素抵抗、月经紊乱或闭经、两侧卵巢增大表现为多囊样变化等[5]。大部分患者的排卵消失,少部分患者产生黄体功能不足或稀发排卵表现。多毛表现指的是患者身体或面部出现毛发异常大量生长的情况,特点为较长且粗硬。许多患者的胸背部、面部易产生座疮症状,初期表现为粉刺,然后进展成脓疱、丘疹、囊肿、结节、瘢痕,报道表明,其发生主要是因机体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引发。约有7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肥胖,其中又以腹型肥胖的发生率较高,且常合并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2.2 内分泌异常
雄性激素过多分泌是患者的主要特征,资料显示,约有70%左右的患者伴有高雄激素血症,其余患者的血清睾酮上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体型较胖者中超过80%的患者合并胰岛素血症,而体型较瘦者中则有30%左右的患者合并该疾病。
2.3 卵巢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经常规妇检发现其两侧卵巢的对称性存在轻度增大表现,同时变大之后的卵巢不能扪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其卵巢存在轻度增大情况,卵巢体积>10ml,卵巢同切面之上直径2.0~9.0 mm的卵泡数量远远不止12个[6]。经腹腔镜检查可见,患者的卵巢形态较为饱满,表现存在许多突出显著的囊状卵泡,同时其卵巢包膜灰白色也呈显著增厚表现。
3 药物疗法
因目前临床上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故临床上针对该疾病也没有一个独一的治疗方案。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基础措施[7],具体主要是经过对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进行调整来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对患者的体重进行控制除了可降低机体脂肪细胞的炎性反应因子分泌,还有助于改善其卵巢功能。而当生活干预无显著疗效时,则患者需接受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现今常用治疗方案的目的为对机体的内分泌异常表现进行对症处理,且行促排卵干预。
3.1 治疗高雄激素血症
研究表明,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对卵泡进行抑制,导致卵泡不能成熟,使其闭锁,发育被中断,不能形成优势卵泡,进而使患者产生月经失调,持续无排卵等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药物疗法治疗的初步目标为对其月经失调特征进行调节,且治疗其座疮、多毛表现,合理控制体重;远期目标则为保护其子宫内膜,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子宫内膜癌等。现今临床上就降低雄激素水平,促进机体卵巢排卵功能改善选取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地塞米松:其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可对肾上腺雄激素的分泌进行有效的抑制,且还可影响卵巢甾体类激素的合成与黄体生成素活性。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者予地塞米松用药,可有效改善其排卵障碍[8],但需注意的是肥胖患者需慎用或遵医嘱用药。②避孕药:包括孕激素、雌激素、复方避孕药等,其中孕激素可经反馈作用对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过度进行抑制,对雄激素的生成进行抑制;雄激素能够提高性激素结合蛋白浓度,降低游离睾酮。该类药物用药后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多毛、座疮症状的缓解,且对其月经周期进行调节,避免子宫内膜增生的出现[9]。现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口服避孕药包括复方去氧孕烯、复方环丙孕酮等。
3.2治疗胰岛素抵抗
近70%左右的不孕症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分泌症状。胰岛素水平上升会促进机体卵巢雄激素的合成,同时过多的胰岛素还会与卵巢中的受体发挥相互作用,使其卵泡无法发育成熟。胰岛素增敏剂能够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造成的影响,使其雄激素分泌减少,减少体重。现今临床上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用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药物用药[10]。
3.3促排卵药物治疗价值
3.3.1氯米芬 氯米芬是临床常用的促排卵药物,其具有强抗雌激素与弱雌激素活性之效,能够与内源性强雌激素的雌二醇竞争结合靶器官雌激素核受体,明显降低机体下丘脑垂体外周雌激素的抑制效果,进而对卵泡的发育进行刺激。相关报道显示,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给予氯米芬用药后约有80%左右的患者有排卵出现,40%左右的患者治疗后妊娠[11]。但临床经验表明,该药物用药后会导致患者的宫颈黏液变稠,影响机体的子宫内膜发育,明显影响胚胎着床。
3.3.2尿促性素 尿促性素属于促性腺激素,主要包含黄体生成素和卵泡雌激素,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经氯米芬用药后出现抵抗患者的治疗,目前推荐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给药方案为小剂量缓慢递增方式,目的为防止患者用药后产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3.3.3来曲唑 该药物是一种特异性、可逆的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剂药物,其刚出现时主要用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但随着药理学研究的深入,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给予来曲唑用药后有助于改善其排卵情况。来曲唑用药后基本不会对机体的宫颈黏液及子宫内膜造成影响,同时还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12]。此外,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给予来曲唑与尿促性素联合用药治疗除了可获较好的疗效之外,还能够明显减少尿促性素的用药剂量。
4 中医治疗
4.1中医病机病因概述
中医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闭经”、“崩漏”、“不孕”等范畴。肾乃先天之本,藏精,其对生殖功能的调节是经肾-冲任-胞宫环节进行的。《傅青主女科》曰:“经本于肾”。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表现的月经量少、稀发及闭经和机体肾功能失调存在非常严密的联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及发病原因和机体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肾气不足、冲任失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治法应以补肾化痰与活血调经为主。
4.2 中医辨证论治
4.2.1补肾化痰 田璐等[13]学者研究表明,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补肾祛痰中药方剂用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性激素异常情况的改善,还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西药副作用。张恒[14]研究选取多囊卵巢综合患者70例,其中35例患者行常规促排卵治疗,并与联合补肾化痰活血方剂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周期排卵率与排卵率分别为(91.20%)、(58.0%),明显高于单行常规促排卵治疗组患者的(75.8%)与(58.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4.2.2补肾活血 金炫廷等[15]选取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至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进行研究,针对其中30例患者单行克罗米芬用药治疗,并与联合补肾活血促卵方剂用药治疗,结果可见,联合补肾活血促卵方剂用药治疗组患者的妊娠率和排卵率分别为(56.67%)、(61.0%),明显高于单行克罗米芬用药治疗组患者的(30.0%)、(42.84%),组间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4.2.3补肾调肝 刘红霞[16]选取冷水江市中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造成不孕症的72例患者,针对其中36例患者单行克罗米芬用药治疗,并与联合补肾调肝种子汤用药治疗,结果可见,联合补肾调肝种子汤用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为(58.3%)、排卵率为(60.1%),明显高于单行克罗米芬用药治疗组患者的妊娠率为(33.3%%)、排卵率为(32.9%),(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5 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为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与持续的无排卵,严重时会造成不孕,通常容易和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协同出现,早期及时的临床诊治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患者的治疗措施较多,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用药,特别是处于育龄期且有怀孕需求的患者,在改善患者内分泌环境的基础上,加用促排卵治疗,以确保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提高妊娠率。但临床研究还存在缺乏治疗机制研究、样本量较少等问题,故依旧有待临床及科研的进一步研究,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文静,胡红波,马占忠,等.韶关地区育龄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7):646-648.
[2]高婷婷,李博,陈书强,等.陕西省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584-586.
[3]池艳,何冰,熊承良,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4):277-281.
[4]王秋毅,冯桂梅,黄薇,等.青春期和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生化特征分析比较[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8):647-650.
[5]王利娟,阮祥燕,崔亚美,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表型的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特征的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444-448.
[6]戴蓓蓓,任芸芸,张珏华,等.多毛和非多毛多囊卵巢综合征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及内分泌指标特征[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53-56.
[7]陆新虹,杨海燕,罗佐杰,等.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指标与卵巢超声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40-42.
[8]金杰.达因35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5):562-564.
[9]张菱,陈儒新,王建业,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避孕药后不同间隔促排卵对卵泡生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3):3807-3808.
[10]孙秀芬,常玉婷,周瑾,等.未成熟卵泡穿刺术和口服避孕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2015,10(10):1505-1509.
[11]邹萍,董浩旭,黄冬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5):588-592.
[12]陳琍琍,李文艺,刘安诺,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安徽医药,2014,18(4):681-683.
[13]田璐,陈莹,王翠霞,等.补肾化痰汤为主对多囊卵巢不孕患者卵巢功能及妊娠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5):585-587.
[14]张恒.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4):111-112.
[15]金炫廷,马堃,单婧,等.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40-143.
[16]刘红霞.补肾调肝种子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不孕症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2):38-40.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