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
[摘 要]“基本活动经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石。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落实过程性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做数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凸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实践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55-02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与之前的相比,最大改变之一是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一直被认为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积极开展各类数学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怎么样做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路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自我反思等一系列主动探究的行动,将知识形成过程转化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经历,从而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突出趣味性,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以动画中的卡通形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的内容是两只蚂蚁绕着一片树叶赛跑,待学生观看动画后笔者再进行精心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树叶的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其次,让学生自己动手描出数学课本封面、课桌桌面等常见事物的“一周边线”;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思考如何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在上述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积累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二、注重活动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结论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得到结论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积淀及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深层次了解。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活动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独一无二的感悟,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第一层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笔者首先给学生口头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试着换一种说法,看看哪两种物体也可以等量替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使用旧的经验联系新的知识,初步感受替换的数學思想。这一阶段目标完成后,就过渡到相对复杂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对此,笔者提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应用哪种策略?我们怎样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采用“替换”的数学思想将两种事物替换成一种事物,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两种事物的替换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应参考两种事物的等量关系,如某种小容器是大容器的三分之一,则3小容器可以替换1个大容器。
上述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炼了数学思想,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发掘实践行动的教育价值
看书、听课等方式都只是间接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单纯地建立在间接经验上,更主要的是源于亲自探索实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做习题、猜目的、找规律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实践过程,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活动经验的应用价值。
以“减法”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摆学具”,通过“摆学具”,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笔者给出一道题:停车场里之前一共有5辆汽车,已经开走了2辆,问停车场现在还剩几辆汽车?学生利用学具,列出算式,笔者将算式“5-2=3”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就此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一算式,开动脑筋,再创作一个应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操场上有5位小朋友,已经走了2位,还剩下几位?
生2:花瓶里原有5朵花,拿走2朵,现在花瓶里还剩几朵花?
生3:口袋里有5块糖,已经被我吃了2块,现在还剩几块?
……
师:为什么这些问题完全不一样,却都能用“5-2=3”这个算式来解决呢?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从5里面去掉2剩下3,所以都可以用“5-2=3”表示。
在上述“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实现了从横向到纵向的转化,学生认识了减法的含义,即“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即为减法计算”,并对减法的概念形成更深刻、更本质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减法计算的规律。
四、善于总结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通过数次的数学活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活动经验,使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其数学活动经验从一个台阶跨越到另一个更高的台阶,实现质的飞跃。在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讨论并予以恰当的评价,总结活动经验,凸显经验的显性价值。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完成课时学习后,笔者在课堂总结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是如何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研究的?于是学生便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待学生反思交流后,笔者再用课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逐一演示出来,并向学生提问:“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可从这节课的研究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又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经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提炼了数学活动经验,还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对于“经验”与“知识”,陶行知先生进行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的已有经验是大树的“根”,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就是大树的“枝”,只有让别人的知识接上我们的“枝”,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只有让“根”扎得更深,“树”才能长得更壮。这给予我们教师很重要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经验作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数学经验,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动手操作中,进而自觉主动地建立数学模型,获得最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