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军
摘 要:小剧场歌剧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歌剧形式。与传统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在题材、音乐、舞美、演唱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带给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而《再别康桥》正是小剧场歌剧中的优秀代表。鉴于此,文章以这部作品中的主题唱段为例,对主要人物声部的演唱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唱段分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71-01
一、引言
我国的第一部"小剧场"姿态的歌剧于2001年底出现,小剧场歌剧《再別康桥》是由编剧兼导演陈蔚,编曲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周雪石创作的一部文学歌剧,同时是中国国内出现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小剧场歌剧是在传统歌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歌剧形式,其特点就在于一个“小”字,一般来说,其演唱场地都在音乐厅、小剧院等室内,演员一般在8到10人左右,题材多样、音乐凝练、舞美新颖,并在表演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新型歌剧形式。
《再别康桥》这部歌剧以其新型的歌剧表演模式体现出了浓郁的小资情调,与传统的歌剧相同将乐、舞、诗等内容融合其中,在体裁的大小上有所浓缩,正因为这些元素在歌剧中集结,才使得这部歌剧表现出了独特的韵味。首演时,《再别康桥》所受到的关注更多的是来自其对“室内歌剧”的探索与尝试。它以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的身份出现,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它为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张了新的空间,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歌剧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再别康桥》的主题分析与歌剧唱段
(一)诗歌《再别康桥》创作的故事背景
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诗也因此具有浓浓的怀人的色彩,是徐志摩写给自己的一首精神家园的恋歌。徐志摩在康桥时结识了林徽因,并对其产生深深地爱慕之情,为了追随林徽因,与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离婚,并中途一度放弃学业回国追随已与梁思成结婚的林徽因。在追随林徽因受到感情挫败时,遇到了北平名媛、有夫之人陆小曼,二人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爱情,随后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和纲常伦理的束缚与其结婚。婚后徐志摩写了不少关于爱情的诗作,然而倾诉对象大多仍然是林徽因。1928年徐志摩的人生走向低谷,为情为婚姻所困的他再次回到英国,回到康桥寻找当初的美好,寻找心灵慰藉的港湾。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再次回到康桥让徐志摩回想起当年与林徽因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在这里追求“自由”、“爱”和“美”的徐志摩再次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他那颗受伤、疲惫、痛苦的心也终于找到了栖息地。
该唱段和整个歌剧以及歌剧的原型诗歌重名,可以说是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唱段。表现的是徐志摩向林徽因表白,希望与其旧情复燃,而遭到林徽因拒绝的情形。无奈之下的徐志摩十分愁苦,继而与林徽因唱出了该唱段。整个作品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由徐志摩演唱,B部分由林徽因演唱,而C部分则由二人合唱。A部分中有两个乐句,开头的“轻轻的”,采用了弱起节奏,旋律建立起在自然音阶上,体现出了徐志摩的一种无奈之情。B部分是林徽因的演唱,好像是对徐志摩的一种呼应。演唱中要带着一种回忆的感觉,把那种想爱却不能爱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C部分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合唱,其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种矛盾的心情的表现。
(二)歌剧唱段《再别康桥》创作的故事背景
作者在创作歌剧《再别康桥》时,紧紧的抓住了诗歌《再别康桥》里而怀人的情像,在安排“再别康桥”这一幕时,更是通过把握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使故事情节发展紧凑,层层推进,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过渡的自然而又凸显,浓烈而又揪心。在第三幕“再别康桥”上演之前,作者精心设置了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剧情:在第二幕为泰戈尔进行祝寿的时候,徐志摩和林徽因等为其排演了《齐德拉》,此时的徐志摩是希望能通过演出道出自己对林徽因的心声,并与其重燃旧情。然而林徽因心意已决,认为只有与梁思成同行才能追随自己的理想,
爱才能长久。
三、《再别康桥》中的主题唱段分析及演唱
由《再别康桥》就可以看出,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和直接,反而是情感表现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所有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尤其注重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而如何获得良好的情感表现效果呢?关键就是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一)徐志摩的形象与唱段分析
选段A段由徐志摩演唱,共两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重复。整首歌在演唱时要求声音要有高位置,气息控制很准确,在把握力度速度上要拿捏准确,只有如此才能将歌剧经典唱段《再别康桥》中的意蕴与情绪发展的力度、强弱、轻重更好地表现,进而表达出旋律的流动感与节奏感,让释好剧中人物情绪的轻微起伏与跌宕。从本段节奏的划分来看,这一首一尾两行诗每句都保持在三拍子,没有突变,没有跳跃,因而为全诗定下了柔缓的基本风格调子:其次,第一行不断重复“轻轻的”,第二行不断重复“悄悄的”,这些字眼的不断重复就好像一首乐曲中的骨干节奏型和基本音符,在诗中渲染了一种特别的音乐氛围,作曲家在为其创作旋律时结合诗歌本身的韵律,在旋律上彰显流畅自然、舒缓优柔、细腻优美;再次,用“轻轻的”、“悄悄的” 修饰“走”、“来,、“挥手”、“云彩”这些充满意象的动作词,传达了一种难舍的心境,表达了整首诗的主题。
(二)林徽因的形象和唱段
从整个《再别康桥》中来看,这部歌剧从音乐形象上深刻表现了女主角林徽因高度的艺术形象和传统的知性的性格。从作曲上更加注重音乐的旋律感,更加体现了优美的旋律是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也是的该剧能够较好的传达感情。在注重音乐旋律的同时,也同时加强了音乐在该剧的作用。
在第三部分《再别康桥》中,林徽因将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学习建筑的事情被梁思成知道后,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陷入沉思,时间骤转仿佛回到三年前在英国留学时告别的那个夜晚。是一种安抚和离别之情。两人的音乐和谐深情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这首著名二重唱。
(三)四重唱《再别康桥》的艺术形象
作为回忆两人的美好与憧憬的再现,对歌剧的整体发展作为升华。
四、歌剧唱段《再别康桥》的音乐主题
歌剧唱段《再别康桥》可以说是由康桥主题和志摩主题共同构成的,二者又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康桥”主题在某种意义上更能融合“志摩”主题,既能饱含诗人的多情又能讴歌康桥的爱情——“志摩”主题用十分洪亮的男高音唱出并用钢琴伴奏,作曲家在创作时,选用平和的自然音阶,偶尔加以小跳,缓缓的级进上下行的旋律音阶犹如小波浪起起伏伏,好像诗人的朗诵,又好像少女的诉说,绵延不断,婉转流长,简单的旋律重复,简单的音乐变化,偶尔的力度记号的修饰,将诗人浓浓的不舍之情流露的淋漓尽致。
五、歌剧主题唱段《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
主题唱段在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上,坚持将主旋律贯穿于全剧。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以诗歌《再别康桥》为主线并将与其有关的一系列的故事串在一起。全剧从题材上看,作者一共塑造了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和诵者(金岳霖、泰戈尔、胡适)这样几个主题,但主要以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主题为主,同时把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主题作为主线贯穿于全剧首尾,而陆小曼的主题作为副线对比穿插于其中。在《再别康桥》这个唱段中,“悄悄的”要求加重演唱,而“我走了”则是欲言又止,这就是创作中的一个细节表现,对整个唱段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之,在小剧场歌剧的发展之路上,歌剧《再别康桥》主题唱段以其经典性揭示了人物发展的心理刻画及剧情发展的独特内容,剧中的人物演唱也在剧作家的笔下被成功的刻画为心有灵犀的知己般浪漫的爱情情节,同时极具人格魅力的才情佳人和感染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更为这一经典唱段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指导教师 钟家明教授)
参考文献:
[1]李祖德.形式、意蕴与音乐性――《再别康桥》音乐性新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2]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