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勇+蓝和慧+孙丽颖+朱延枫
摘 要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采用微课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通过微课教学,不仅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电子技术;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088-02
1 前言
为了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划指明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载体和教学资源,正成为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而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无论是从其教学方法,还是从其教学内容方面来说,采用微课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对提高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 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的提出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1]。微课是在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2]。其核心组成内容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的特点 微课在传统开发理念上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注重教师的“教”,更突出对学生的“学”的设计;在开发难度上较易,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微课的资源粒度小,时间短,易于搜索,易于传播;微课的资源半结构化,可扩充开放、生成和修改完善;微课的学习应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自学、远程学习、移动式学习;学习方式上支持自主、协作、探究的情境式学习。此外,微课还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易接受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微课教学的意义
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点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弱,学习能力差,耐力不够,学习比较情绪化,具有随意性。采用传统课堂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时间过长,学生易于疲劳,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学习。同时由于其趣味性、娱乐性和易接受性,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其理论和实践内容结合较为紧密。该课程教学内容随时代在不断发展和扩充,而教学学时却在减少。面对学时减少与内容膨胀的矛盾,加之由大学扩招带来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暴露。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对实践性教学内容感知能力更强,也更强调实践环节教学,采用微课教学方式,不僅能够在理论上给予学生点拨,实现“碎片化”教学,在实践上也能时时给予学生指导,做到很细,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最大特点是方便。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网络服务水平 教育部研究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研究,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开展微课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参与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敦促学校抓紧构建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整合校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校内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对更新教学观念,加快对学科教育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信息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4 微课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建立合适的微课课程体系 根据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需要,将微课课程体系分解成三个主要模块,即微课程理论模块、微课程应用模块、微课程实习模块。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和技能训练。微课程理论模块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由基础理论教育和技能基础教育两部分组成;微课程应用模块部分突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充分地考虑内容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习惯。课程实习模块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性独立模块,是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三个模块相辅相成。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要进行优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微课课程内容的选取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整理电工和电子技术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微课录制需要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中的若干个知识点作为选题,符合“小而精”原则。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解决传统教学法费事费力或难以展示的教学内容。要跟踪电工和电子技术最新发展,并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比如电子技术中半导体器件一章,可以将二极管、稳压管和三极管等典型的知识点作为选题,将它们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和应用讲清楚,微课虽“微”,但实现了器件“放大”,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对于基础的内容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因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所开设的专业各不相同,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应用侧重也不尽相同,故对于专业内容的选用要贴近专业实际,要为学生后面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微课程内容要具有易学易懂、以学生为主体、短小精悍等特征。
微课的制作 按照制作形式,微课可分为拍摄型微课、录屏型微课、动画型微课、改良型微课、幻灯片型微课[3]。对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由教师出镜授课的可制作成拍摄型微课,比如电工与电子技术习题课、师生互动环节,制作工具可采用录像机;需要录制已做好的教学课件,可采用录屏软件(如录屏大师、Camtasia Studio)录制为录屏型微课;需要增强趣味性的内容,如模拟某电路中动态的信号传输过程或物理现象,可采用Flash技术制作成动画型微課;改良型微课是录取原有教学视频的一部分或进行修改重组而生成的微课;幻灯片型微课是采用PPT或WPS等软件在幻灯片中制作成微课,适合普通教师操作。微课的时间不要太长,5~10分钟为宜。
微课的教学过程 微课教学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实施。微课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群、QQ群、课程资源网等社交发布平台上传。上课前,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搜集网络教学资源,提前观看教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完成基本的课程内容学习,绘制知识树和思维导图,根据所学制作演示文稿或小视频。课堂上,由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拓展,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针对性练习。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形成过程性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延伸学习或答疑。三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机联系,有效实现课堂翻转。
5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微课教学,实现了创新交互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作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极大调动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提升明显。同时,微课教学的实施也是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一项措施,旨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程讲授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不过,微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雪红.浅谈微课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6(12):163,158.
[2]段春艳.微课辅助汽车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实践[J].时代农机,2015(11):82-83.
[3]李本友,吕维智.微课的理论与制作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