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解决数学应用类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7-09-04 22:45苗培林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8期
关键词:题意应用题解决问题

苗培林

应用类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应用类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将所学知识放到生活情境中,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应用题。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方法来理解题意,真正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一张数学作业纸的长为25cm,如果将它的长减少5cm,则面积就减少100cm2,那么这张作业纸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试一试,并在试的过程中理解了题意,要求出现在的面积,就需要先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从而也就求出了现在的面积。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求出的结果用量一量的方法进行验证,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经验。数学应用题需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所以教师接下来可以再出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一个长方形的鱼塘,长为30米,宽为20米,如果将它的长增加5米,宽增加3米,则鱼塘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在上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意,从而得出用现在的面积减去原来的面积进行计算。由此可见,与生活相联系,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轻松地完成解题。

二、理清数量关系,构建合适数學模型

解决应用类问题的关键是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已有条件出发找出其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构建方程等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理解题意是前提,理清数量关系是重点,只有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找出数量关系,并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才能为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也只有善于发现和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越来越有兴趣接受挑战,从而在不断体验成功中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

如在教学“方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熟悉,并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探究了列表法、假设法、抬腿法等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要么尝试起来比较繁琐,要么不好理解。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再选用这个例题,则可以看出方程法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直观、简便。“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在分析清题意的前提下,学生就可以看出,由“头”可知两种动物的总共数,如果设鸡为x只,则兔为(35-x)只,这样就可以由足数来得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为2x+4(35-x)=94,求出结果。由此可见,构建方程模型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让学生感受到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类问题的主线。

三、总结解题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自主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归纳出解题的规律,就能具有举一反三,学会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能力;同时在总结与反思中还需要体会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基础上,利用正比例来求解相关的应用题,并总结出方法。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有的学生会用到原来已学过的列算式的方法,有的同学由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得出结果。学生在总结方法时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通过解决本题可以感受到函数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类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发现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题意应用题解决问题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