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学校只关注学生分数和家长对子女保护过度普遍化,忽视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差,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因为人际关系而逃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情况并实施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学生;人际关系
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增多,致使学生压力大、学习成绩差,这是逃学的一大原因;网络的普及,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是逃学的另一原因。另外,学生逃学还受在校人际关系的影响。学生在与同学、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由于心理不稳定,难免会做出过分的举动。据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学生的在校人际关系和逃学有一定联系,原因如下:
一、性格缺陷,不懂得与人交流
学生离不开与同学的交往,个别学生由于性格缺陷,不懂得与人交流,无法获得同学的认可和赞许,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疏远集体,不愿与人交往,与同学产生分歧时,选择消极的方式躲避,逃离班集体,逃离学校。
班里有个学生叫国权,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小学一次意外,脑袋受伤,言行较迟钝,升到七年级,来到新环境,常被新同学取笑“傻”。他不参与班级活动,一个人到处晃悠,每周想方设法请假回家,甚至不来学校。一次集体大扫除,我安排他擦洗厕所,他用了半个小时把厕所冲洗干净,相比其他同学所花时间较长,但是劳动积极肯干。对此,我在班里说:“这次劳动大家都很积极,打扫的区域干净整洁,我没有时刻监督大家的劳动,从效果我看到了大家的努力。国权同学一个人拿着马桶刷把厕所擦得干干净净,斑迹都看不到。我想大家都跟他一样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次劳动。”从此,同学对他的闲言细语少了一些。后来一次上课,我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翻译句子,轮到他,大家都在低声笑着说:“老师,他一个傻子怎么会!”他扭扭捏捏地站起来,生气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不满,我说:“老师相信你知道答案,请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他还是不乐意,我说:“其他同学都想听到你的回答,别人会的知识,我相信你也能!”两分钟后,他小声地回答出来。我及时鼓掌说:“回答得通顺,又正确,要是再大声一点,我想大家都会为你鼓掌。”他就大声地回答,学生都给他鼓励的掌声。后来的集体活动,他都积极参与。
适当鼓励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意见,即使跟同学有分歧,也是一种勇气。另外,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利用表扬使他多获得他人的尊重,增强集体存在感。
二、青春期的学生,注重同学的想法
初中生比小学生有更强的交际需求,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成长,因而更加关注同学的想法和说法,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同。我班有三个形影不离的女生,其中一个叫少琳,一次她跟高年级的女同学说:“我会找你麻烦的。”另外两个女生说:“你这样多事,会惹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跟人家和好吧。”少琳不乐意,又找高年级的女同学,惹出一些问题。两个女同学跟宿舍的人一起劝她改正,少琳一气之下逃学。问她原因,她说:“我不想在学校待了,跟我很好的同学不跟我一起玩了。”
学生希望获得同学的认同,在意关系好的人的说法,当同学有不一样的说法时,容易偏激,认为小团体就是集体。经过了解,宿舍同学说少琳同学经常玩手机,说粗口,招惹高年级同学,有错不认,所以比较少跟她玩。经过教育,少琳同学和另两个同学都认识到各自的不足,我也进一步教育学生集体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同学,而是整个班级。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的观念,辩证看待同学的看法,正确看待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与老师产生矛盾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批评教育,尤其不当批评,如果没有及时疏导,任何一方情绪激动或失控都将引起冲突。鉴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无法做到包容,从而讨厌甚至恨老师。最终逃避老师,逃避学校,用逃学的方式保护自己。
教学中,我们更应把教师和朋友的角色灵活转换。《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到:
“处理突发事件时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发生冲突时,尽量冷静下来,及时转变角色,充当好朋友的角色,倾听他们的想法,如果是学生错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解决他们的困惑;如果是自身的错误,我们要以身作则,勇敢地承认并改正,做好疏导教育,让他们从内心理解并接受老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敬,缩短心灵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喜欢自己,乐意待着课堂上,乐意待在学校。”
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致使同学远离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以及社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准则,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有:不爱惜粮食、不爱护公物、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卫生习惯差、贪图享受、懒散、学习不努力等。学生的不良行为多了,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致使同学们远离自己,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就产生了逃学的念头和行为。
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同学接受并喜欢自己。
逃课对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看到学习压力和网络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得关注学生人际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做一个健康、合格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珂璠.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研究[D].重慶师范大学,2014.
2.范元宏.初中生人际交往挫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泽仁洛布.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形成[J].成功(教育),2012(1):227-228.
4.刘伟.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十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6(1):24.
5.王克伟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源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