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017-09-04 17:05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内容概述:

李密小时候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父亲就死了,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晋武帝下诏征李密入朝。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李密能去吗?而且古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说,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会有什么后果呢?是会让皇帝猜疑的。但他从日常生活写起,句句含情,字字有泪,“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

1.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现状:学生作文亲情缺失——“假、大、空”。

3.原因:一是老师进行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考察能力不强,学生操作性不突出,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慢。二是学生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往往写实的很少,写虚的很多,甚至有些是为作文而作文,典型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夸张失实的作文令人见之生厌。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在教材教学中,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写作,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习课文,不光要学习课文知识,还要从教材中学到写作的知识。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实际上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一篇课文,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学会“一材多用”:选择不同的角度理解《陈情表》,积累素材的方法。

1.从内容的角度:李密的孝是“事孝亲”。古人云:“孝在于质实。”李密的孝很真实,很具体。他的祖母早年就疾病缠身,连床都下不了,他侍奉祖母,守在床头递汤喂药,也从未离开过。

◆适用话题:“孝顺”“亲情”等。

2.从“由文及情”说理的角度:李密为了打消皇帝的疑虑,先陈苦情,博得同情;后陈孝情,打动真情;再陈忠情,消除疑虑。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这样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怎能不使皇帝感动信服呢?

◆适用话题:“情与理”“艺术”“智慧”“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等。

3.从祖母的角度:关怀是构成美好情感的重要元素。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字里行间,体现了祖母对李密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反哺之大孝。试想,倘若祖母不是对他倍加关怀与爱护,他又怎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至孝之文?

◆适用话题:“人生关怀”“真诚的力量”“带着感恩上路”“源泉”等。

4.从文体的角度: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君王,诸葛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适用话题:“书信与传统文化”“沟通交流的方式”等。

5.从古代政治环境的角度: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如何选择?忠孝如何两全?李密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适用话题:“面对选择”,“进与退”等。

6.从皇帝的角度:晋武帝多次征召李密出仕,李密均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这篇文章,就是他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仕的理由。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他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他的孝心,赐他两个奴脾,并让郡县供他祖母膳食。

◆适用话题:“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等。

7.从文章整体的角度: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之一。几千年来,古人将孝视为人之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李密以《陈情表》写出他的至孝。反观现在,人们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已打折扣,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以“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

◆适用话题:“镜子”“反思当今孝文化的缺失”等。

李密写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生活,有情,有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

老舍说: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文以情感人”,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能感动人,首先得让学生自己感动,有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以情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没有亲身经历,不熟悉,不就等于无病呻吟吗?让一个人凭借想象写出感人的作品,可能吗?

有了感情就有了倾吐的欲望,真正要写出来,还需要过程和方法。交给学生操作性强的抒写感情之法,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提供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积极培养孩子观察生活、体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识。

借用杨树老师的话:“写爷爷奶奶比写友情及父母辈感情要浓,写残缺的不完美的比团圆的美感情要浓,写分别瞬间的感情比思念的感情要浓,写细节的定格的感情比动态的感情要浓,写睹物思情的感情比纯思念的感情要浓。比如写人,写好人写外貌缺点,写坏人写人格缺点,写不好不坏人写未来缺点,这样同学们就很适用。”

我看李密的忠与孝

(标题就是写作角度)

“忠”和“孝”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民族历史上出現过无数像岳飞那样的大忠大孝的典范人物。但是封建统治者却把“忠孝”之道变成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一篇《陈情表》看似写尽李密报养祖母的纯孝之情及“尽节”于皇帝的忠心,而李密的实际感情,我看绝难用“忠孝”二字表述。

(开篇点材料,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质疑,行文干脆利落。)

既然是评价历史人物,就不妨先用古代人物的道德标准衡量一下李密。《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孝道,以侍奉父母为起点,以侍奉君王为中途,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对君王尽忠。那么,晋灭蜀汉后,李密理应尽节而死,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的生命,这就能判定他的不忠。

同时,李密既已承认晋为“圣朝”,蜀为“伪朝”,理应对新王司马炎尽忠,但他又舍大家而保小家,放弃了效忠于国家的机会。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则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方式,看似很巧妙地解决了矛盾,而他却仅以供养祖母刘为借口。这难道就是当时的“孝”吗?

再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李密吧!不难看出,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恐惧之情;二是对晋武帝逼迫催促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在课文中李密恰当地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确感人至深。然而,此时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以“辞不就任”为目的的特殊感情。

“毁誉于今判伪真”,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晋仅存在了五十一年,而在祖母刘死后,李密的仕途也不顺利。或许,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李密,但历史对他的评判才是最重要的。还是等待后人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吧。那时,“忠孝”的含义又会是什么呢?

点评

这是一篇十分有见地的文章。文章的构思比较新巧,思路清晰。本文是以两个角度来论述李密的“孝”与“不孝”。一方面用古人的道德标准进行衡量,一方面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最后得出了“不孝”与“伪孝”的结论。本文的视角独特,小作者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满奋畏寒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