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坤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国家认同”基本要点中明确指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逐步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重要阶段。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倾注了毕生的情感和精力。引导学生了解和爱戴领袖人物,进而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当下小学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中的现代历史伟人分别在不同的学习主题中出现,主要以历史题材课文的方式呈现,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这是极其珍贵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执教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对学生进行围绕核心价值的专题引领,启发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积极参与,有效生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萌生一颗火热的中国心,积淀丰厚的底蕴。
一、由近及远,学科拓展
【教材解析】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的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材用了一整页的篇幅集中向学生介绍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包括对毛主席生平的简单介绍,《东方红》这首陕北民歌的引入,传递给学生的是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对开国领袖的无限热爱,通过呈现6幅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人民领袖的革命故事。
【教学现场】
(一)学生身边的毛主席印象
师:你在哪儿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
生:奶奶家墙上贴着毛主席的画像。
生: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巨幅的毛主席画像。
生:人民币上印刷着毛主席画像。
师:(课件展示:人民币)目前流通最广泛的这套纸质人民币,从一元到一百元全部印有毛主席的画像,2015年发行的新版100元人民币还是印着毛主席的画像。
(二)学科拓展中的伟人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是关于毛泽东主席的主题单元,请学生分别从《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毛主席。
生:我从《七律·长征》中看到了一个具有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无所畏惧和英勇豪迈的毛泽东。
生:从《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中,我既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更看到了一位公正無私的国家领袖。
生:阅读了《毛主席在花山》,我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热爱人民群众,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的人民好主席。
师:毛泽东主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尊敬和怀念他。
(三)毛主席留给我们的语录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四)毛主席重要的革命时刻
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8月,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与前来欢送的延安军民告别。
1949年10月 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主持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
【教后思考】
对于开国领袖毛泽东,学生是有学习起点的,那就是影视作品中的伟人形象,与语文学科中关于毛泽东主席主题单元的链接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距离。品德课上的再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毛主席画像,让国家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可见。通过有效的学科拓展,让学生回忆其他学科中的伟人印象,从另外的角度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当毛主席手书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所有的学生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是听着毛主席的教诲长大的。课件呈现毛泽东主席一生重要历史时期的图片和简短文字的介绍,以纵览增加跨度,以点串线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生成属于自己对领袖的一份特殊情感。
二、前后比较,集中话题
【教材解析】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的第二课《春天的故事》,教材在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告诉学生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的老人就是邓小平。其次,精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人们打出的“小平您好”这一横幅的照片。最后,通过“留言板”的形式引导学生向伟人表达感激之情。
【教学现场】
(一)王阿姨的住房变迁史
1.学生看教材,初步感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王阿姨一家住房的变化。
2.学生看数据,课件出示王阿姨一家不同时期住房面积的变化。
3.学生谈感受,体验人均居住面积以及居住环境的变化。
王阿姨一家不同时期住房面积一览表
[时 间 住房面积 人均面积 20世纪80年代 20平方米 4平方米 1990年左右 50多平方米 10多平方米 现 在 100多平方米 20多平方米 ]
(二)我家的住房变迁历程
在课前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关于爸爸妈妈小时候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交流会。
学生展示1:我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住在农村,住房是爷爷奶奶那辈建造的砖瓦房。
学生展示2: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妈妈6岁那年,这个空间就是当时外公外婆和妈妈一家三口的所有居住面积,不到30平方米。
学生展示3:(播放爸爸的录音)我小时候住在爸爸单位的筒子楼里,厨房和卫生间是同一楼层共用的,独立的私人空间几乎没有。
(三)感悟喝水不忘挖井人
师:是谁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生:邓小平爷爷。
师:爷爷奶奶是如何向你们介绍邓小平的?
生:中国人民能吃饱饭感谢的是袁隆平,中国老百姓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最应该感谢的是邓小平。
……
师:爸爸妈妈眼中的邓小平又是怎样的?
生:我爸爸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家家盖高楼,汽车不可能成为家庭普及的交通工具。
……
师:“小平您好”“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是中国老百姓从心底萌生出的对伟人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四)留言板课后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浏览邓小平同志的纪念网页,继续了解伟人邓小平,还可以上传属于自己的留言。
【教后思考】
学生对于邓小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由于学生是和家人一起断断续续地看的,所以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断层的。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能选取一个点,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教材中的住房话题,结合学生的课前访谈和调查,将昨天的生活与当下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觉得发生的一切是那样地真实,变化又是那样地巨大。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要是谁的决策和治国方略给迷茫中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因为有了自己祖辈和父辈最直接的传递,学生对我党卓越的领导人有了自己的感悟。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情表白让学生们感动不已。
三、故事启迪,体验自悟
【教材解析】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的第三课《劳动成果要珍惜》,教材首先通过古今两位名人崇尚简朴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节俭的美德。特别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生活作风一贯简朴,而且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教学现场】
(一)故事中的陈毅元帅
学生自由阅读故事。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陈毅元帅,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陈毅元帅当时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全家人却住在几间普通的平房里。
生:陈毅元帅平时衣着朴素,除了参加外事活动和开会之外,夏天总是一身旧布衣,冬天穿的衣服袖口上还打着补丁。
师:陈毅元帅身居高位,在老百姓看来他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如此简朴的生活作风,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万分呢?
(二)子女们的童年生活
师:陈毅元帅自己一直吃的是粗茶淡饭,那中央领导家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
生:陈毅元帅家几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年长的穿了年幼的穿,真的是那个年代老百姓口中的那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生:元帅家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权,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天,也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从未坐过陈毅元帅使用的小轿车。
师:就是这样一位父亲,留给孩子们的是一生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勤俭朴素。
(三)良好家风世代传承
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家风,陈毅元帅留给子女们最好的家风是什么?
生:“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课件出示陈毅元帅的示儿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
学生交流对陈毅元帅这首示儿诗的启示。
师: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陈毅元帅子女们的骄傲,更让他们终身受益。
从陈毅元帅教育子女的事例中,学生交流得到的启示。
【教后思考】
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成果要珍惜”的主题引领,如果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教学效果肯定只是蜻蜓点水。今天的孩子生活得太优越了,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对勞动成果要倍加珍惜的意识严重缺乏。通过陈毅元帅子女们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及父亲对他们的教诲,让学生看到了历史不同时期同龄人的生活,让昨天的儿童和今天的自己在这一刻就“勤俭朴素”这一话题汇合在一起,看看开国元帅家的子女,想想我们的当下生活,虽然年代不同了,今天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家风的渗透,让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由陈毅元帅留给子女们的好家风,启迪学生领悟“生活要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好家风。
四、围绕核心,多元解读
【教材解析】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的第三课《放飞和平之鸽》,教材先介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由来,“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用字数不多的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伟大贡献,最后简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伟大祖国在外交上的蓬勃发展。
【教学现场】
(一)追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的共同倡导。
(二)周恩爱是伟大的外交家
1.学生自由看教材中的介绍。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周总理卓越的外交贡献?
生:周总理的出访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
生:加拿大著名学者罗纳德赞叹周总理是20世纪“最伟大”和“完美”的外交家。
(三)周总理外交风云交流会
师:课前我们分了调查小组,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你们了解到哪些关于周总理外交工作中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历史时刻?
小组1: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赢得了外交舞台上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周总理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杰出的外交艺术,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新秩序。
小组2: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婉言地说:“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在这样高级别的外交场合,周总理同样显示出了智慧超群的幽默风度。
……
【教后思考】
对于周总理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夜的工作》里描述的那位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人民好总理形象。对于周总理的外交才能,只有部分学生在课外书中有涉猎,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将周恩来总理以杰出外交家的身份向学生呈现,让学生感受新中国建立后,是周总理打开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大门。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教材的明线,挖掘出周恩来总理与这五项原则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走近杰出的外交家周恩来。“周总理外交风云交流会”的开展,自然地将学生的课前调查与课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还是在面向世界的记者会上,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悟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外交风范。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当下品德教学中,“我们的国家”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这里承载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对领袖人物的爱戴与崇敬之情,也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红色教育,这是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让品德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孩子社会性发展与形成个性品质的道德课程,为他们的健康人生打上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三小学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