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驱走寒、湿

2017-09-03 10:39柴玉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刮痧阳气穴位

本刊记者/柴玉

采访专家/曹文忠 河北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 主任医师

王 敬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主任医师

三阳开泰,驱走寒、湿

本刊记者/柴玉

采访专家/曹文忠 河北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 主任医师

王 敬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主任医师

护阳和养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在曹文忠的患者里,因阳气亏损而引起疾病的有很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易经》中讲“三阳开泰”,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长”,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阳气逐步超越阴气,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被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分别指运动、善心和欢喜可生发、保护阳气。

养护阳气分季节

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很大。曹文忠说,“中医分五季,除了春夏秋冬,还有长夏。每一季的气候特点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应怎样养护阳气?

春季肝气生发,所以人体的阳气顺应生发之气往外宣散,腠理肌肤也由冬季的闭合逐渐打开,这时最易感受风寒,所以要“春捂秋冻”,注意保暖。另外,养护阳气除了从外界因素着手,比如饮食、气候等,情志的舒畅也非常重要,七情六欲皆可致病,尤其是春季肝气要条达舒畅,更要注意情志顺畅。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的阳气顺应自然,多在肌肤,所以体内阳气不足。中医养生中一再强调夏季要少吃、不吃生冷和冰镇的食物,就是为了防止寒邪伤中阳。

现代人生活条件变好,一遇到气温变高,屋里、车内、商场,到处是空调,本该散发的阳气被抑制,该出汗而不出,不利于阳气的运行。所以,适当地出汗,有助于阳气的养护。

秋季树叶凋谢,天气转凉,自然界之气开始肃降,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由肌表逐渐往体内潜藏,这时要早睡早起,可以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助阳气肃降。比如梨、百合等白颜色的食物。

冬季气温低,人体的阳气也潜藏到体内,外界寒邪颇重,这时要注意保暖护阳,少进行消耗量大的运动,防止自身阳气的消耗。

除了四季,曹文忠还介绍了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季节:长夏。农历六月,公历一般指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这个时间段属于三伏天,气候炎热潮湿。

“我们认为,伤阳的邪气除了寒邪,另一个就是湿邪。暑天的湿气最重,所以对养护阳气的意义也很重要。”

如果湿邪困着体内,他的表现有哪些?

湿困肌表时,则头昏沉重,如有物裹,周身酸困,四肢沉重;湿困经络则引起阳气不通而致关节沉重、疼痛、肿胀、麻木;湿阻胸胁则胸闷不舒;

湿困脾胃则胃脘痞闷、食欲不佳、呕恶、腹泻、大便黏腻;湿困下焦则小便短涩、淋沥不爽;

被湿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欢饮水和吃水果。

有时候,一些被轻微的湿邪困遏的病人会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总是人不精神,周身酸困,乏力,诊脉多见缓弱脉,常被误诊为气虚、肾虚等虚证,其实如果舌苔厚腻,则多为湿证。正如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中记载:“其湿之盛者,犹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凭,若湿之微者,依然外无痛楚,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一如虚损。”如果平时就有以上这些症状的,在长夏这段时间,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曹文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住、食、运动等方面提出长夏时养阳护阳的建议: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保持室内勤通风,因风能胜湿;勤晾晒被褥等床上用品,可在室内放置木炭,以吸收湿气;保持汗出通畅,避免室内空调温度太低。

饮食有所节制,少吃甜食、肉类、动物油,可以使人体气血顺畅,津液输布顺畅;戒烟限酒,不损肺及脾胃。

曹文忠曾任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保健中心主任、首席治疗专家,沧州市针灸研究所所长。擅于针药并用,尤擅运用“三重法”“火针”“复式火罐”“穴位贴敷法”等治疗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王敬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鉴定中心中医刮痧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坚持适度运动,动则为阳,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唯气血流畅运行方可使阴邪不滞留体内;

乐观豁达,保持良好情绪,肝气调达,气机疏泄正常,则脾胃不受肝克,而气机顺畅,痰湿运化正常;

节欲养精,肾气充足,则元阳充足而能温煦脾胃,使津液水湿运化如常。

另外,也可借助三伏天的三伏贴来帮助祛寒、湿养阳。三伏贴药物和穴位激发的人体自我调节能力,加上三伏天期间充盛的阳气,可以使很多以“寒”“湿”“虚”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得到痊愈。

五脏六腑祛寒、湿妙方

中医会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来祛湿。如果湿邪伤到了脾胃,会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等;出现吐泻、食欲不振、不思饮水、周身酸痛、舌苔白腻时,可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腹泻、口中黏腻,甚至口苦者,可用六一散煎水代茶饮。

中医博士罗大伦在微博中曾建议,老百姓在做菜时,适当放入一点香料,比如白豆蔻、花椒等,有振奋阳气的作用。比如四川湿气重,麻辣类的食品就是很盛行,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冬瓜、绿豆、赤小豆、薏苡仁、鲤鱼等,这些食品有祛湿的作用,隔三差五的吃点,有些好处。

另外,根据自身情况,增加运动量,适当出出汗,有利于气机的通畅。

曹文忠推荐了几款祛湿食谱,供读者参考。

湿热型 扁豆薏米粥

扁豆薏米粥

【材料】白扁豆30克、炒薏苡仁30克、大米100克,煮粥食,可在早、晚餐各食1碗。

【做法】将白扁豆、炒薏苡仁冷水浸泡2小时,再与大米一起煮至薏苡仁软烂后食用。

【注意】薏苡仁请务必煮至软烂,否则食后反致胃痛、胃胀等不适。如用于湿热,可用生薏苡仁,多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属湿热型者。

寒湿型 荷叶橘皮茶

荷叶

【材料】荷叶、陈皮、炒麦芽各3克。

【做法】冷水浸泡30分钟后,水开后再小火煎5分钟,滤去渣滓后,代茶饮,每日1次。

【注意】化湿药用于舌苔厚腻、脉濡软、不喜饮水、胃部满闷、食欲不振、周身酸困的水湿困脾证。如阴虚而口咽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苔干燥等阴虚证及弦实、洪数脉等实热证禁用。

需要强调的是,肠胃不舒服的祛湿方法应该是芳香化湿,即用紫苏、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苍术等芳香化湿药物来治疗。而薏苡仁、红豆决不是用来治疗和调理肠胃的最佳方法,它们更适合有皮肤病、湿疹、尿道感染而引发的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生薏苡仁性寒吃了反而会引起胃部不适。过度地服用薏苡仁、红豆非但脾胃中的湿没化掉,反而会伤了津液。

情志抑郁气机不利型

佛手瘦肉粥

【材料】佛手15克、猪瘦肉30克、大米50克~100克、生姜1片、葱白、食盐、植物油、香油适量。

【做法】先将从药店购得的佛手洗净,冷水泡软备用。葱白切碎,生姜切末。瘦肉切末。炒锅内放少量植物油烧至8成热,放入瘦肉煸至肉色发白备用。粥煲内倒入大米及水,先大火烧沸后,将肉末、佛手放入,继续小火煮粥至大米软烂,放入葱白、生姜、食盐继续煮约10分钟,出锅前滴入几滴香油即可。

【提示】1.生姜可温中和胃散寒,但味道辛辣,可根据个人口味需要酌情加入;2.佛手为治胃病常用中药,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其性辛苦而温,但却无燥烈伤阴之弊。可疏肝理气、化痰宽胸。用佛手并非化湿,而是疏肝使脾胃不受克。常用于肝气犯胃的胃胀、胃痛等症。3.植物油的用量切不可多,使用太多也易生痰生湿。

玫瑰茶

【用法】取中药玫瑰花6朵,开水冲泡至香气大出,代茶饮即可。

【提示】1.玫瑰花为味甘微苦,性温,可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对于肝气郁滞所致的气血不畅、胃痛、痛经、月经不调有很好的作用。2.因其有一定活血作用,故妊娠期女性及患有出血性疾病者应禁用。3.玫瑰花本身并无化湿作用,此处用以疏肝气,调气血。4.因其性温,故阴虚而舌红苔少或无苔,口干舌燥者应慎用。

外治法驱寒、湿

在介绍中医的外治法驱寒、湿前,曹文忠介绍了几个穴位:

大椎穴

它集合了三条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汇于督脉。刺激该穴可激发全身的阳气,护卫周身,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足三里穴与阴陵泉穴

脾是生痰之源,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痰湿重的问题就要健脾。足三里穴与阴陵泉穴是调脾健胃的第一穴。

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丰隆穴

配合足三里穴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艾灸

曹文忠有个头痛的患者,一遇风就头痛,好多年了,看过很多医生,可总是时好时坏。曹文忠判断患者属风寒头痛,叮嘱他坚持艾灸风池穴、大椎穴和合谷穴。灸了一段时间,患者的头痛病没再犯过,之后这位患者隔三差五地坚持做艾灸。

曹文忠说,头痛一般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头痛多是由于风邪兼寒、兼湿或热等造成,兼寒可有恶风畏寒、口不渴,头痛连及项背;兼湿可有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等表现。

对于风寒头痛,艾灸风池穴、大椎穴、合谷穴等穴位;风湿头痛,可以加阴陵泉穴、丰隆穴等穴位。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旺的地方,如果清阳不升,除却头痛外,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发生。所以,养阳保健非常重要。平时适当艾灸大椎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穴等穴位,

刮痧

刮痧祛寒湿的效果也很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王敬介绍了用刮痧的方法治疗因寒湿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岁~45岁,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①大杼穴②膈俞穴③肝俞穴④脾俞穴⑤肾俞穴⑥小肠俞穴

背腰部

从大杼穴刮至小肠俞穴,取坐位或俯卧位,涂刮痧油,用刮痧板的薄边,与皮肤呈45度~90度,从上至下刮拭18下~30下,力道、速度适中,以出痧为宜。以同样的手法刮拭对侧穴位。特别注意:从大杼穴至小肠俞穴的刮拭路线较长,可以分段刮拭。

上肢部

依次刮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曲池穴、手三里穴、阳池穴、尺泽穴。取坐位,从上至下刮拭6下~7下,力道、速度适中,以出痧为宜。

依次点按合谷穴、大陵穴用刮痧板的薄边棱角,点按至产生酸麻胀痛时保持7秒~8秒,松手,间隔3秒~5秒,再重复点按6次,不要求出痧。

①肩髎穴②肩髃穴③肩贞穴④曲池穴⑤ 手三里穴⑥阳池穴⑦尺泽穴⑧合谷穴⑨大陵穴

下肢部

刮环跳穴,取站位或俯卧位,用刮痧板薄边,与皮肤呈45度~90度,从上至下刮拭6下~7下,力道、速度适中,以出痧为宜。

点按环跳,用刮痧板的厚边棱角,点按至产生酸麻胀痛感时保持7秒~8秒,松手,间隔3秒~5秒,再重复点按6次。

刮委中,用刮痧板薄边,与皮肤呈45度~90度,从上至下刮拭6下~7下,以出痧为宜。

依次刮梁丘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改为坐位或仰卧位,其余手法同委中穴。

①环跳穴②委中穴③梁丘穴④阳陵泉穴⑤ 足三里穴

敷贴

穴位敷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药性刺激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骨关节疾病中医一般称为痹证。由于空调、冷饮的泛滥,它不再单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患有这类疾病也逐渐增多。

对于膝关节疼痛,根据疼痛部位所在经络的不同,以阳明经为主的,贴敷足三里穴、伏兔穴、梁丘穴、曲池穴、手三里穴等;以少阳经为主的,贴敷阳陵泉穴、绝骨穴、风市穴、外关穴等;以太阴经为主的,贴敷阴陵泉穴、三阴交穴、血海穴、内犊鼻穴等。另可加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穴位振奋阳气、散寒除湿,如大椎穴、膏肓穴、至阳穴、肾俞穴、承山穴等。

对于肩关节疼痛,除了肩前穴、肩髃穴、肩贞穴等主要穴位外,也可以根据疼痛部位的经络不同来治疗,阳明经为主者,加手三里穴、条口穴;太阳经为主者,配后溪穴;少阳经为主者,加外关穴等。

泡脚

热水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而且可驱寒祛湿、改善睡眠。

泡脚时,可以加入一些祛风除湿散寒的中药,比如干姜(生姜也可以)、艾叶等。将中药煎煮15分钟,放至42℃即可泡脚,可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临睡前每日1次。

对于中老年腰腿痛的朋友,可以用防风、金毛狗脊、黄芪、当归、独活、桑寄生、秦艽、路路通、川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等各15克,煎煮泡脚。

另外,还有一种揉腹法祛寒湿,尤其适合女士。

曹文忠说,背为阳,腹为阴。阴处最易聚集寒湿。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按逆时针方向揉,后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次数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数也可以。力度要适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软组织带动起来更好。将腹部的湿浊通过二便排出,小腹常温,元气充实。

猜你喜欢
刮痧阳气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夏季穴位养心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