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观幸福感视角下的马拉松爱好者行为研究

2017-09-03 06:58:35任婷婷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跑者长跑爱好者

任婷婷

(太原学院 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32)

·体育学研究·

基于主观幸福感视角下的马拉松爱好者行为研究

任婷婷

(太原学院 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32)

采用邢占军的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对参加2016太原国际马拉松比赛的部分选手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在个体行为特征上,不同跑步年限、跑步频率、跑步目的及热身意识之间的跑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在外部影响因素上,不同参赛情况、家人支持程度及年投入水平的跑者之间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

马拉松;主观幸福感;行为特征;外部影响

1 选题的依据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在10月12日公布了2016年通过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在中国田协注册的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共计294场,这些还不包括散落在民间的由地方政府或社会团体自发组织的马拉松赛事.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启了“长跑热”的模式,马拉松也因其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特征而被广泛的开展起来.在中国田协2012、2013和2014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年所有路跑赛事的参与人次分别为50万人、75万人和90万人.有关报道也显示,中国能够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大约在七万人左右,这些还不包括各种可以参与半程马拉松和以娱乐性质为主的迷你马拉松的人数.这些规模庞大的马拉松爱好者们每年都会因为参与比赛而奔波在全国各地.

所谓主观幸福感即英国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所提出的“快乐轮”思想的代表,它是个体在主观上对现有和理想的生活状态之间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马拉松爱好者在参与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是否在参赛情感的体验上达到了心理预期,不同特征的锻炼者在这种预期值上表现出了怎样的差别,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关于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6太原国际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调研的方法,随机对参加马拉松比赛的610名运动员实施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有关马拉松比赛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根据邢占军的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研究采用了6级评分制对参与2016太原马拉松的爱好者实施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610份.取中间值3.5分作为参照值,分值越高代表越幸福,其中4.5分以上为高水平,2.5分以下为低水平.在实施调查以后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拉松爱好者的基本信息及其主观幸福感

我们从性别、年龄两个方面了解参与太马比赛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从整体来看,其主观幸福感均值较高,为4.3355,接近高水平状态.

表1 马拉松爱好者性别、年龄分布及幸福感指数N=610

表1显示,无论是在性别还是年龄上,参与太原马拉松比赛的马拉松爱好者在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女性爱好者较少,但是主观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男性.年龄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呈现出了中间略低,两端略高的态势,幸福指数最高的年龄段在40岁以上,达到幸福指数的高水平值,其次为25岁以下,接近高水平值.

3.2 马拉松爱好者参与长跑锻炼的行为特征及其主观幸福感

伴随着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的兴起,马拉松运动显然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一个新形式,其内容多种多样,存于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马拉松爱好者参与长跑锻炼的行为特征研究过程中,将研究对象进行划分,探讨了不同跑步年限、不同跑步目的、不同长跑方式、不同长跑锻炼频率以及在跑前、跑中、跑后三个阶段不同行为特征等类别的马拉松爱好者.考察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指数,研究其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的差异.

3.2.1 不同跑步年限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跑步年限的马拉松爱好者在主观幸福感上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伴随着跑步年限的增加,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也在不断提高.

表2 不同跑步年限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

跑步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跑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超过了极高水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跑步时间较久的长跑爱好者,对长跑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多,跑步带给他们的困惑较少,跑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他们都是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的热衷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新鲜感和满足感,他们的足迹常常遍布全国,跑步之余还不忘聚会、游玩,极大地提高了幸福感.跑步年限不足1年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低,是唯一低于均值水平的一组.大多入门级跑者在调查中都会就马拉松的训练情况进行咨询,他们甚至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长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诸如准备活动的安排、跑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跑后的放松调整,每一个环节对他们而言都显得比较陌生.参与马拉松运动,更多地是一种跟风或者赶时髦,在这样的参与背景下,其主观幸福感指数也会表现出较低水平.

3.2.2 不同长跑频率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表3显示,不同长跑频率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伴随着长跑频次的增加,主观幸福感指数逐步提高.

表3 不同长跑频率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

我国对体育人口的描述中,要求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在2-3次以上.从这个频率可以看出,在马拉松爱好者中,有74%的个体达到了体育人口标准.马拉松运动对场地条件和器材设备要求较低,只要走出家门,总能找到一片合适的场地进行长跑活动,因此能够经常坚持长跑锻炼的人数也相应较多.正是由于锻炼的长期性和频繁性,也为这部分马拉松爱好者带来了持久的运动体验和享受,幸福感指数相应较高.而对于每周1次甚至每月2-3次的这部分爱好者,多数是由于时间方面的原因,难以将马拉松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固定活动内容,经常是抽空跑一个,无论是在身体锻炼的作用方面还是在情感体验上都略显不足,主观幸福感指数相对不高.

3.2.3 不同跑步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问题来了解马拉松爱好者参与马拉松运动的目的,并将这些目的归为健身类、社交类、挑战类、生活归属类以及享受类五个目的,利用多重回答的方式,经过整合问题,可以发现以“健身”为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数量最多,远远高于其它跑步目的的爱好者(表4).通过幸福感均值,我们发现不同跑步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跑步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多重回答)

以挑战自我为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接近极大值.这部分群体在参与马拉松运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心,一旦能够顺利完赛,无论成绩如何,当纪念牌挂在脖颈上的那一刻,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内心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幸福感指数爆棚!其次为社交类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他们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域的马拉松比赛欢聚一堂,有新朋、有旧友,跑步似乎是连接他们的一条纽带,紧紧地将其贯穿在一起,为了这个共同的爱好,他们雀跃欢呼、甚至举杯庆祝,带来了较大的幸福指数.以健身为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以及将跑步作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这群归属类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趋于接近平均值.而以享受为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相对较低,这也是同跑步过程中难以逃脱的伤病有较大关系.

3.2.4 其它行为特征下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马拉松爱好者在跑步方式以及跑中关注点和跑后恢复练习等行为特征上,不同群体之间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所区别,但是在检验过程中显示差异并不显著,说明这些行为特征对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大.

在跑步方式上,和家人一起进行长跑活动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超过极大值,达到4.5447,参加跑团的跑者幸福感指数也高于均值,表现最低的是独自进行长跑的这部分跑者.在跑中关注点和跑后放松恢复的问题上,无论是针对哪方面的关注,跑者主观幸福感指数都要高过均值,仅有“无关注”和“不放松”的群体主观幸福感指数低于均值.

3.3 马拉松爱好者参与长跑锻炼的客观因素及其主观幸福感

除了跑者自身行为特征带来的不同主观幸福感,马拉松爱好者在跑步过程中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通过赛事参与情况、家人支持程度以及年收入水平三个方面探究了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3.3.1 不同赛事参与情况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表5显示,不同赛事参与情况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非常显著,而且呈现出同参赛距离之间的正相关.参加过全程马拉松比赛的跑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然后是半程马拉松,两者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均在均值以上的水平,而迷你马拉松以及第一次参赛的跑者,主观幸福感指数都在均值水平以下.

表5 不同赛事参与情况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

参赛的距离越长,跑者表现出的满足感就越大,在比赛过程中,他们用体力和毅力挑战自我,并在胜利完赛的那一刻表现出极高的成就感,其主观幸福感指数也相应较高.迷你马拉松虽也是诸多马拉松赛事中的内容之一,但多数是为了起到扩大赛事影响和参赛规模的一个群众性项目,从专业性角度来看,几乎不具备马拉松运动的特征,参与者多是为了体验运动文化、感受比赛氛围,因此跑者所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而第一次参赛的跑者,大多也是进行较短距离的赛程,他们的多数精力仅放在跑步本身上面,对赛事的全面感知不够充分,无法更为全面地体验马拉松运动,主观幸福感表现最低.

3.3.2 家人支持程度不同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家人非常支持的这部分跑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超过极大值水平,为4.521 0,其次为家人相对支持的跑者,幸福感指数也在均值水平以上.而“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担心身体情况”以及“不支持”的这部分群体主观幸福感指数均在均值以下水平.

表6 家人支持程度不同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个体的喜怒哀乐及个人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家人是否支持马拉松爱好者的跑步行为也是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巨大差异的外在因素之一.家人的大力支持是马拉松爱好者跑步的强大动力和后勤保障.很多跑者表示,受到家人的支持,很多时候一场赛事会牵动全家老小的关注,陪同、拎包、拍照、饮食、住宿等很多问题都能够通过家人解决,为跑者参加比赛节约了很多精力.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虽然“担心身体”也是受到家人关心的一种表现,但这种关心会更多地转变为一种唠叨和阻止,因此这样的关心带来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并不高,处在均值以下的水平.

3.3.3 不同年投入水平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对运动项目的年投入水平除了受到个体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外,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个体对待项目的重视和喜好程度.在对参加2016年太马比赛的马拉松爱好者进行马拉松运动的年投入水平及其幸福感差异进行研究时发现,参与调查的跑者当中,每年对于长跑的投入最少的为50元,最高的为30 000元,人均4 361.25元.多数跑者每年在跑步项目的投资在5 000元以内,占到被调查总数的98.4%,其中分布在801~2 000元的这部分投资者居多,占到被调查总数的40.8%.从主观幸福感的指数来看,基本上呈现出随着投资金额越高,幸福感指数就越高的趋势.(表7)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马拉松爱好者的第一个专业投入都是跑鞋,从三五百元的入门级跑鞋到几千元的顶级跑鞋不等,这和项目本身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关系.接下来是赛事的报名费,也是跑步的“必需品”.这两项开支基本处在801~2 000元的年投入水平,也是多数马拉松爱好者的投入水平.在2 001~5 000元的年投入水平上,就有了食宿、交通、服装等方面的投入了.而超过5 000甚至万元以上的投入水平,主要支出是大交通费用以及聚会、旅游等方面的附加费用.当个体的年投入水平高时,所进行的附加活动就会增加,因此而带来的体验不仅表现在对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挑战过程中,还表现在聚会、交友、旅游等精神体验上,主观幸福感也会相应较高.反之,投入水平较低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要的投资是运动必需品,所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指数相对较低.

表7 不同年投入水平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N=610

4 结论

4.1 参与太原马拉松比赛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整体水平较高.参赛选手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却略高于男性;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但主观幸福感指数较高的年龄段在25岁以下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

4.2 马拉松爱好者在跑步年限、跑步频率和热身意识上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跑步年限越长,表现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跑步频率越高,表现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热身意识越强烈,热身活动越具体详尽,主观幸福感指数也越高.三者同马拉松爱好者所表现出的主观幸福感之间都呈正相关.同时,在跑步目的上,不同跑者的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以挑战自我为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主观幸福感指数最高,其它依次为社交、生活归属、健身、享受类目的的马拉松爱好者.

4.3 马拉松爱好者在跑步方式以及跑中关注点和跑后恢复练习等行为特征上,不同群体之间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所区别,但是在检验过程中显示差异并不显著.

4.4 从影响马拉松爱好者进行长跑练习的客观因素来看,赛事参与情况、家人支持态度以及年投入水平上都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参赛距离越长,跑者表现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就越大;家人支持程度越高,跑者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也越高;而年投入水平也基本呈现出随着投资金额越高,幸福感指数就越高的趋势.三者同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之间也都呈正相关.

5 结语

伴随着我国长跑热现象的出现,马拉松爱好者群体作为我国群众体育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长跑锻炼及个体运动感知和心理感知应该引起社会和体育相关部门的关注.在广泛议论幸福的时代,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得到重视.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马拉松运动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人类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

通过对参加2016年太原国际马拉松比赛的部分选手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马拉松爱好者的整体主观幸福感指数较高,这一爱好为这个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带来了正性情感体验,而且在幸福感差异中的表现都和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外部影响因素呈现出正相关.说明个体积极的跑步行为特征以及外部正影响能够帮助提升马拉松爱好者的主观幸福感.

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应该加大马拉松运动的知识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按照个体特征和爱好来合理地选择这个运动项目.同时,加强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等方面的配置,并提倡家庭成员积极支持,为马拉松爱好者提供阳光、健康、科学的运动空间.

[1]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的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

[2]苏荔榕.体育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2016(30).

[3]姜淑梅等.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2).

[4]焦芳钱,刘大庆.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点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

2017-01-17

山西省体育局课题(16TY120).

任婷婷(1982-),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

G822.8

A

2095-185X(2017)02-0069-05

猜你喜欢
跑者长跑爱好者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蝴蝶爱好者
起而行之 初级跑者的跑-走-跑计划
中国自行车(2018年6期)2018-07-23 03:17:34
中国跑者
直播答题爱好者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8
长跑囧事
蹦蹦跳长跑大赛
摇篮(2016年10期)2016-06-23 07:54:40
夏跑“狠”诱惑
户外探险(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