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谈中印战争:没想通印度为何搞我们

2017-09-03 05:45
新传奇 2017年28期
关键词:尼赫鲁边界问题中印

毛泽东谈中印战争:没想通印度为何搞我们

谈起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参与作战决策的前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方面原来真是不想打这一仗。在反击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毛泽东曾说,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即当时的印度总理)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设“隔离带”建议遭拒

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过。两国长期以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大致的分界,形成了传统的习惯界线。英国统治印度时,曾两次派兵入侵西藏并留下驻军,1914年在中印边界东段又秘密划定过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二次大战期间还派兵占领了该线以南的大片土地。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侵略成果。

至于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历来是从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由中国管辖,有3万平方公里。新疆军区部队于1951年入藏时便进驻这里。印方从1954年起却对此地提出领土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从战略全局着眼,在上世纪50年代一直把印度视为和平中立的力量来争取,对边界争端主张以互谅互让来解决。印度总理尼赫鲁只在1954年来华访问过一次,而中国总理周恩来却在1954年至1960年间四次访印,由此可见中方的诚意。

1959年以前,两国的主要争端不是边界问题,而是西藏问题。当时印方对中国实行的是两面政策:一方面公开发展对华关系;一方面却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

1959年春,西藏叛乱全面发生,印度领导人表示“同情”,并以高规格接纳出逃的达赖。解放军追击向印度逃窜的叛乱武装时,接近“麦克马洪线”,在线北的朗久地区同接应叛匪出逃的印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接着,印方武装人员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国边防人员开枪,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问题和边界冲突,在国内掀起反华浪潮。

空喀山口事件后,毛泽东的着眼点是努力避免再次发生冲突。除迅速释放被俘印方人员外,1959年11月初,毛泽东在杭州主持会议,又提出了一个建立“隔离带”的设想,即按照双方实际控制线,两国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让双方拿枪的人脱离接触,这样就打不起来。11月7日,周恩来致函尼赫鲁,提出这一建议。但印方既不肯后撤,也不肯谈判。毛泽东要求中国单独采取行动,将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使双方在中印边界脱离接触达两年多。

1 9 6 0年4月2 0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新德里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左)进行会谈

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1960年4月周恩来又一次访问印度。在同尼赫鲁的会谈中,周恩来提出了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以互谅互让的态度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当时尼赫鲁最重要的助手梅农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最终,印方“东段已占的是我的,西段没占的也是我的”的态度,使中方不可能接受。

毛泽东忍无可忍

1961年西藏平叛结束后,解放军在西藏的驻军缩减到只有两个师,在中印边界西段还撤出了前沿哨所。当时,中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对外则同苏联的矛盾公开化,导致安全环境恶化,在西部边境便力争不出现冲突。

正是看到这一点,尼赫鲁政府于1961年11月起在中印边境西段开始推行“前进政策”。印军分队随即深入阿克赛钦地区,建立据点,实行蚕食入侵。

1962年开春后,新疆军区部队发现印军已入侵设立许多据点,马上报告中央。毛泽东修改确定了“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二十字方针”。当时新疆军区边防部队不顾高寒困难,在印军各据点对面也设立了哨所,以不开火的对峙进行遏制。印方却将中方的忍让克制视为软弱可欺,不仅继续深入设点,还开枪寻衅。中国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于当年夏天去边界西段视察,回来报告说,不打已难以阻止其入侵。

6月间,印军在边界东段也越过“麦克马洪线”,在克节朗河边建立据点。根据军委的命令,西藏军区派出一个连,于9月8日进入当地进行武装侦察,并在择绕桥边建立哨所。当天印度政府便进行战争动员,调动步兵第7旅进驻克节朗地区。

9月中旬,择绕桥头局势日益紧张。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当时前沿哨所的报告电报越过层层上级,直接发到总参值班室,他接到后往往只过几分钟就向毛泽东汇报,包括印军向我军哨兵扔石头、挥舞刺刀等挑衅细节。毛泽东听取报告后特别嘱咐,打第一枪必须经过他的批准。

当时,前沿部队的战士纪律性很强,面对印军刺刀逼到胸前,也举起刺刀迎上去,却奉命绝不开火。9月20日夜间,印军偷袭摸哨打响了第一枪。解放军一个代理连长牺牲,被迫进行有限还击。

面对印度方面屡屡入侵并拒绝谈判的态度,毛泽东考虑了许多天。他同周围的人谈话时曾说,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不过,经过分析,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鲁认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部沿海,在西面边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于是,毛泽东在忍让多时、争取和平解决无望后,最终果断下决心,实行自卫反击。

见好就收

毛泽东下决心准备反击时,仍做了两手准备。10月3日,中国政府再次照会印方,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三天后,印度政府复照拒绝。10月10日,印军又以百余人向解放军驻克节朗河对岸的部队发起攻击,随即被打退。

进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将到来,适合作战的时间已剩下不多。此刻美苏两国忙于加勒比海“导弹危机”,一时无暇关注印度,这又为中国实施反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有利时机。

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最后拍板实施反击。

10月20日天亮后,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发起了全面反击。反击作战的第一天,西段印军主要据点便被扫除,东段的印军精锐第七旅基本被歼。

第一阶段反击结束后,10月24日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提议谈判,仍然遭到拒绝。不仅如此,印度还调动援兵到边界。因此,我方必须实施进一步的打击才能达到施以教训的目的。

从11月16日开始,中方进行了第二阶段反击,在瓦弄方向击溃印军一个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歼灭了印军最精锐的第4师主力。当时解放军只投入四个师的兵力,可谓小试锋芒,无论大仗、小仗却都取得压倒性胜利。然而,中方考虑到惩罚性打击的目的已达到,于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并从12月起至翌年3月,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时的实际控制线本侧20公里之后。

从政治上看,乘胜即收才符合中国一向主张的不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原则,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从军事上看,中印边界是中国用兵的一个“瓶颈地带”。在长达数千公里的砂土路面上,一辆运油车往返于前线,自己就要消耗半车油。靠这样的高原公路,想保障大军长期作战根本办不到。获胜后凯旋而归,在军事上也能保持主动,避免陷入被动。

当年毛泽东曾总结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国际上打下对方的嚣张气焰,教训其不得再超过实际控制线进犯,并不是想以此解决边界问题。

(《新民晚报》徐焰/文)

猜你喜欢
尼赫鲁边界问题中印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