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忽悠全国的大骗子终于被抓
通过成立各种“皮包公司”把自己的集团弄得很有规模,然后专门与那种监管薄弱、官员易被买通的小县城政府签订各种动辄上亿的框架协议,拿所谓的“项目”去忽悠老百姓的血汗钱!“巴铁一号”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诈骗套路。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警方发布的一则案情通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条通报说的是,在今年6月的最后三天,警察逮捕了32名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犯罪嫌疑人。这些人都来自一家名叫“华赢凯来”的公司,其中为首的是一个名叫白志明的河北邢台男子……
大多数人对这家公司的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这张图里行驶在马路上的怪家伙(见右图),您一定有所耳闻!
这张图里的怪家伙,就是去年几乎把全中国都忽悠了的“巴铁一号”项目。而东城警方通报涉案的那家“华赢凯来”公司,则是这个一直隐藏在项目背后的黑手。
而去年被“巴铁一号”项目忽悠的不仅包括中国媒体,甚至连海外像《时代周刊》、BBC和CNN这样的主流媒体都不能幸免。
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这个项目刚刚开始获得国内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的时候,《环球时报》曾经撰文质疑过这个“巴铁一号”项目。记者发现虽然这个项目和一些小地方的政府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可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存在很大的问题,技术上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巴铁一号”的设计方在很多技术上疑问上,没有给出任何有质量的答复。
另外,也有网友已经察觉到这个“巴铁一号”的项目背后是一个“金融理财”公司在运作,而且这家公司也存在很多疑点。
于是,正当“巴铁一号”项目的这波吹捧和炒作达到顶点的8月3日,《环球时报》又站到了舆论的“对立面”,直接告诉大家“这很可能是下一个诈骗公众钱财的e租宝!”
这个行驶在马路上的怪家伙,就是去年几乎把全中国都忽悠了的“巴铁一号”项目
记者在质疑“巴铁一号”项目的文章中,进一步给大家讲述了“巴铁一号”项目的两个重大疑点:
1.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项目所谓“上路”的那个模型车,就是一个空架子底下塞了俩轮子,车内没有任何新科技!而且记者当时询问他们专业人士提出的技术问题时,对方都回答不出来,还让记者不要再问这些“无关”的问题。
2.《每日经济新闻》曾在当年5月披露,巴铁背后的那家名叫“华赢凯来”的公司已经开始卖起了与“巴铁一号”直接相关的各项理财产品。虽然在报道中华赢凯来的老板白志明表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合法的,但这个项目的很多核心技术问题根本没得到任何解决,理财产品就急着开始卖了,这很不寻常。
记者又进一步发现,早在2015年时,《北京商报》也曾经曝光过这家公司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给“华赢凯来”进行项目担保的一家企业的老板,居然和“华赢凯来”的老板是同一个人,法律隐患极大。而2016年4月搜狐财经的一篇报道则揭露“华赢凯莱”公司的其他项目也存在涉嫌违规的情况。
《环球时报》的报道发出后,迅速在网上获得了数千万的阅读量,并在当天就帮助很多人扭转了对于“巴铁一号”项目的认识。
之后,还在正面报道“巴铁一号”的媒体们也猛然惊醒,在8月4日纷纷加入了对于该项目的质问。
而在巴铁一号项目被彻底曝光后,华赢凯来公司的老板白志明还一度打算出境潜逃!
在后来的报道中,《环球时报》全面展示了“华赢凯来”的各种骗术。其中,该公司最主要也最恶毒的一个骗术,就是通过成立的各种“皮包公司”,把自己的集团弄得很有规模,很唬人,然后专门挑选那种监管薄弱,官员易被买通的小城市与县城,去与当地政府签订各种动辄上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金额的框架协议,再然后就是拿这些所谓的“项目”去忽悠老百姓的血汗钱了!
而“巴铁一号”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诈骗套路。用一个看似很有噱头的概念,成立一个公司进行包装,然后拿到一些小地方忽悠当地急着发展经济的官员签署“合作意向协议”,之后就立刻开始忽悠公众买投资这个项目的“理财”产品。
而且,记者获得的证据还显示,整个华赢凯来公司就是老板白志明和他妻子孔艳霞的个人提款机,所以公司内部存在各种严重的账务、资产管理问题。更奇葩的是,该公司的现金居然使用的是孔艳霞的个人银行卡,这更是严重违规行为。
然而,白志明却通过行贿、瞒报和找公关公司等途径,一直让他的公司存活至今。
在《环球时报》这篇报道发布后,华赢凯来公司的末日也很快来临了。
由于该公司一度在北京地区拥有60多家门店,诈骗金额极为广大,大量受骗的公众开始纷纷找上门讨要说法和他们的血汗钱,可该公司居然拒绝还钱,还在该公司位于银河SOHO的总部发生了打人事件。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一度垂死挣扎,曾经在网上散布已经有大银行投入资本介入营救该公司的虚假消息。
最终,在2017年6月28日、29日和30日,北京东城警方先后将包括白志明在内的32名华赢凯来涉案人员抓获归案。一场惊天骗局,就此画上句号。
但说实话,虽然华赢凯来的骗局被及时发现和遏制,但回顾此案的经过,还是多少令人有些后怕的。后怕源于:此案其实是发生在多个大型网络诈骗案已经给全社会带来沉痛的损失之后。可是,我们的社会却并没有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
在短短1年后,在面对华赢凯来承诺的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时,在面对看似“抓眼”的“创意”时,我们的公众很快就再次成为了被了这个新骗子忽悠的对象;而本该守护卫公众利益的新闻媒体,也纷纷为了所谓的“热点”而沦为了被骗子利用的工具,甚至某种意义上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所以,我们对于这起案子的关注,绝不该随着东城警方7月2日发布的通告就宣告结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新闻媒体乃至我们的政府,都应该对此案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更应该将这样的案件深深的刻入自己的记忆里,并告诉给更多人听。
否则,下一个“巴铁一号”和“华赢凯来”,很快就会找上你!
(《环球时报》2 0 1 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