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叙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印度独立后,印当局沿袭英殖民扩张思维,推行“前进政策”,妄图分裂西藏并侵占我国西藏藏南地区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引发边界冲突。阐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恶化阶段,中印战争后的僵持阶段。从历史层面、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仍将是影响中印双方国家利益与外交关系的不确定因素。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影响因素
中印双方的边界争议地区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争议最大,面积为9万多平方公里,现为印度控制;中段较为零散,共分4段,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公里,现基本为印度控制;西段争议地区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由中国控制。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划定过边境线,也未产生过边界问题。但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两国间边界问题产生。可以说,英国是中印边界纠纷的始作俑者和幕后推手。而边界问题在印度独立之后的不断激化,则完全是印当局沿袭英国殖民思维、推行错误的扩张政策带来的恶果。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印边界争端源于英国帝国主义推行的殖民扩张政策,英印殖民时期,英当局觊觎中国的西藏地区,企图分裂西藏进而吞并西藏,中印边界问题完全是英国帝国主义时期推行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
1904年9月,侵略西藏的英军代表荣赫鹏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签订了《拉萨条约》(即《英藏条约》),[1]企图以此排挤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的主权,为其染指西藏提供条件。清末民初之际,为能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激烈态势中占得先机,1913年10月6日,由英国一手操办的中、英关于西藏的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1914年4月,英国代表与西藏地方代表背着中国政府代表在德里,以秘密换文的形式签订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连接线作为边界线的决议,即《西姆拉条约》。中方历届政府均不予承认。这是因为,西藏作为中国固有领土,地方政府无权单独与英方签署任何协议;其次,英方划定的边界线与中印传统的习惯线南北相差近100公里,中国的藏南地区也一并被劃入印度版图,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西姆拉会议是英当局试图以会议形式为其分裂西藏地区、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加以合法化的粉饰。《西姆拉条约》标志着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的问世,中印东段边界问题自此出现。
中印西段边界的争议焦点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测绘军官约翰逊(W.H.Johnson)到中国新疆探险,将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在地图上划进了英印的属地内,[2]即所谓的“约翰逊线”;1897年1月,英国情报官员阿尔达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关于修改中印边界的备忘录,将中印西段边界划至中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中印间阿克赛钦地区的归属争议由此产生。
二、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
1、恶化阶段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宣布独立,然而尼赫鲁政府却完全承袭了帝国主义英国的殖民扩张思维,谋求建立地区霸权。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前进战略”,趁中国政府尚未解放西藏和朝鲜战争爆发之机,不断蚕食中国的藏南地区,1953年,基本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3]
中国政府囿于当时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压力,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采取外交上隐忍、军事上克制和忍让的保守态度,这给印度当局造成了政治上的误读与形势上的误判,认为中国承认了“麦克马洪线”及边界划分的既成事实。1954-1958年,印度除了继承英帝国侵占的于桑、葱莎外,又先后侵占了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什布奇山口、巨哇、曲惹。[4]1959年起,印军多次以“寻找实际边界”为由越过“麦克马洪线”,连同在阿克赛钦地区与中国军队多次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多次提出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边境争端,但均遭印方拒绝。尼赫鲁多次公开宣称:“中印边界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可争论的问题,而是一件确定了的事,没什么需要讨论。”[4]在印当局的“前进政策”和“边界已定”的政治叫嚣下,到1962年,印军已侵占我国大面积领土,且印当局态度蛮横,拒绝任何形式的协商和谈判,将中印推向战争的边缘,苏联、英美等国际反华阵营也明确表示支持印度。1962年,印军根据印度国防部制定的“里窝那”计划,对东段塔格拉山的中方军队进行“清除”,同时在西段地区展开对阿克赛钦地区的军事占领行动。中方军队被迫还击,中印边境战争爆发。
2、僵持阶段
中印战争后,印度战败,但印当局仍以“边界已定”为由拒绝和中国进行谈判。直到1969年,当时的英·甘地政府迫于国内外形势需要,于1969年1月对中国释放积极信号,称愿与中国“进行有意义的会谈,以寻求中印争端的解决”,得到中方积极的回应。然而在中印关系回暖之际,1971年12月,印度议会通过了《东北地区(改组)法案》,将包括与中国存在争议的藏南地区在内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3]此举动暴露了印当局无意解决边境问题,更令中印关系再次降至冰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逐步正常化。1979年,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访问中国,邓小平向其提出“一揽子方案”,即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通过协商解决,[5]但印度并未积极回应。
1980年,英·甘地再次出任印度总理,中印双方开始积极地就边界问题开展对话。1981年12月至1987年11月,中印共进行了8轮副部长级会谈。1987年11月,在第八轮会谈中,印方放低了调子,主张先发展两国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为解决复杂的边界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一举动虽然在两国边界的实质问题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这一阶段的中印会谈为双方建立沟通机制和下一阶段的会谈奠定了基础。
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并成立专门小组负责落实协定内容的具体实施。1996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印度,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决定》,对进一步稳固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促进边境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以来,中印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瓦杰帕伊访华,签订《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商定双方派出特别代表,从政治角度探寻边界问题的解决。2005年,温家宝总理出访印度。双方签订政治指导性协议《解决中印边界政治指导原则的协议》。此后,双方共进行了15次特别代表会谈,但成果寥寥,进展迟缓。虽然中印高层之间一直保持着沟通与磋商的机制,但由于两国对待根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不同,谈判过程始终磕磕绊绊、起伏不定。2013年、2015年的“帐篷对峙事件”以及2017年的“洞朗事件”,使中印关系再次陷入停滞,为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添了不利因素。
三、解决边界问题的影响因素
中印边界问题已存在了一个世纪有余,但总体来看,边界问题受到历史、地缘政治及国际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
1、历史层面
中印边界问题在英印殖民时期形成,在印度独立之后激化,这是由于印当局过分继承了英印殖民时期的惯性思维,推行扩张的“前进政策”、将英印时期对华的不公平条约据为己用、在军事上入侵他国领土等。在边界谈判中,起初印度以中印间早已达成关于边界问题的诸多“文件”、“条款”为由、以对争议地区的事实占领为由拒绝谈判。中印战争后,虽然双方开始回到谈判桌上,但印度始终固执己见,消极谈判,对中方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置可否,甚至单方面做出破坏会谈进程的举动,这无疑给边界问题的解决蒙上了沉重的历史阴影。
2、地缘政治
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难免引起同样具有大国情怀和追求的印度的猜忌和防范,中印邊界问题与其说是边界纠纷,不如说是两国综合实力的博弈。此外,藏南地区物产丰饶,达旺更是藏民心中的宗教圣地,如果归为印度则极易产生藏族民众宗教与民族的离心力;而阿克赛钦距离印度首都及其西北经济区较近,同时与印巴克什米尔地区构成三角态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随着边界问题趋于僵持,双方出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都希望加强在未来对边界地区的控制能力,因此都积极在边界地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尤以修建交通线为主。然而边界地区的特殊性在于,一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形成相对于另一方的优势,尤其是在边界未能划定、竞争意味较浓的两国之间,[6]引发近些年边界地区频发的对峙事件。长期来看,出于地缘战略角度的考量,双方在边界地区的角力仍将持续。
3、国际环境
从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与演变脉络来看,国际层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制约了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单极格局的出现,中印边界问题更多的是沦为美国利用印度制衡中国的政治砝码。在当今时代,中国的迅猛崛起正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改变,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印度防范中国的政策输出不谋而合,印度站在美国的战略阵营中,为中印关系的前景和边界问题的解决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四、结语
中印边界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持久性,一方面要求中印双方在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沟通与磋商机制。在互信、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加强自身软硬实力的均衡发展,为应对边界问题的长期存在做好充足的准备。
诚然,中印之间存在许多分歧和矛盾,有历史遗留的边境问题,也有当今中印双方在共同崛起过程中产生的地缘政治矛盾和文明层面的冲突。但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各自发展的需要也使两国的合作关系越发紧密,中印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但长远走势还是向好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孟庆龙.中印边界冲突中的英国因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 张志亚.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康民军.试析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南亚研究季刊,2006.1.
[4] Neville Maxwell,Indian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Cape,1970,P130,转引自康民军:试析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南亚研究季刊,2006.1.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
[6] 刘红良.略论中印边界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作者简介】
刘建勋(1993-)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