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行为
——基于外来工创业的多案例研究

2017-09-03 10:53涛,王
北方经贸 2017年8期
关键词:外来工创业者案例

罗 涛,王 东

(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425;2.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行为
——基于外来工创业的多案例研究

罗 涛1,王 东2

(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425;2.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外来工是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典型而特色的一个群体,研究这一群体在资源强约束的情况下的资源拼凑行为,对丰富非正规创业和资源拼凑理论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选择3个外来工非正规创业的案例,探讨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过程中的资源拼凑行为,揭示资源拼凑在非正规创业价值实现中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类型不同其资源拼凑行为有差异,且资源拼凑行为是动态演化的,不同情境因素下和企业不同经营时期下创业者资源拼凑行为表现也不同。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拼凑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非正规创业中的资源拼凑的研究,拓展了资源拼凑在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研究。

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资源拼凑;行为

一、引言

非正规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创业形式。我国具有数量巨大的外来工,其中有部分外来工积极进行创业实践,而外来工创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非正规创业。非正规创业者相比其他创业者面临的资源约束更强。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如何破解资源约束的限制开展创业活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源拼凑理论揭示了创业者在资源高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对有限资源创造性的利用和选择性拼凑,整合现有资源,从而实现创业的理论。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与其他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在情景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研究非正规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对丰富资源拼凑理论有重要意义。

非正规创业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贫困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我国学者对非正规创业的研究较少且没有关注外来工的非正规创业。但是实际上外来工由于受到资源的强约束,选择非正规创业的现象更显著。外来工创业者面临着资源的强约束,资源拼凑能有效突破资源的约束,但是当前对资源拼凑的研究主要在企业的资源拼凑,也有少量研究农民工返乡资源拼凑。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新创企业、年轻企业,研究情境相对狭窄,未来研究需要关注非正规企业等研究情境中的拼凑行为(于晓宇,2017)。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基于资源拼凑理论前沿需要,从非正规创业的情景出发研究非正规创业的资源拼凑行为,丰富非正规创业内容,拓宽资源拼凑的研究情景,完善资源拼凑理论。因此,本文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弄清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行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资源拼凑理论

学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资源拼凑的概念和过程。Dorado(2003)、Baker(2003)认为创业企业的拼凑过程和拼凑战略获得成功的过程。Baker和Nelson(2005)给出了创业拼凑的内涵为将创业资源的将就和创造性的利用,整合手头有限资源,开发创业机会后开展创业。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拼凑、获取外部资源和回避三种方法来应对资源贫乏环境中的挑战,构建了资源拼凑的过程模型。梁强、罗英光、谢舜龙(2013)揭示了资源拼凑理论视角下的资源价值实现机理。在此基础之上,学者们探讨了创业过程中资源拼凑的影响因素。Baker(2007)从社会网络范围、Smith和Bake(2010)从人力资本、Senyard等(2010)从4个前端驱动要素、Fuglsang(2010)从过程创新战略研究了资源拼凑的影响因素,Garud&Karnoe(2003)认为拼凑战略更灵活、更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情境下的创业问题,Stinchfield等(2010)验证了资源拼凑理论和战略的效度和有效性,Ferneley和Bell研究认为创业拼凑有助于组织的创新和现有资源的开发,高静、张应良(2014)利用资源拼凑理论研究农户创业价值实现的机理。部分学者研究了拼凑与组织之间的关系。Fuglsang和S?rensen(2010)研究揭示了拼凑与组织创新间的关系,Steffens等(2009)证实了创业拼凑与新企业资源优势之间的关系,Hindle和Senderovitz(2010)研究认为创业过程中创业拼凑可以起到积极作用,Kickul等(2010)研究了创业拼凑对组织增长率的正向影响,李非、祝振铎(2014)检验了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张建琦、安雯雯、尤成德、吴亮(2015)对中小企业资源拼凑对创新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模式双元的资源拼凑下的创新行为。孙红霞、马鸿佳(2016)分析农民创业过程中的机会开发、资源拼凑和团队融合行为。关于资源拼凑行为的研究,Garud和Karnoe(2003)研究了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行为,Baker(2007)研究了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拼凑行为,梁强(2013)对“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和“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进行了总结,认为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体现在创业者对资源潜在价值的挖掘;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体现在创业者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创业中的资金、供应商、客户、场所等资源。

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资源拼凑理论有助于解决资源贫乏情况下的创业问题,并且对创业企业的成长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学者们目前的研究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拼凑,个别学者研究了农民创业的资源拼凑,研究情景相对比较集中,缺乏对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研究。因此,非正规创业情景下表现出的资源拼凑行为有待诠释。

(二)非正规创业理论

众多学者对非正规创业的内涵进行了研究。Carter(1996)、Siqueira和Bruton(2009)以及Pisani和Richardson(2012)研究认为创业者企业注册问题并非创业者创业筹备过程中考虑的问题。Bruton等(2012)指出了判断非正规创业的两个标准是创业者是否注册企业;或者是即使注册企业但仍在正式制度之外实施创业。任荣伟(2013)研究了多重视角下的中国的非正规经济组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学者们从税负、收益、社会地位、经济、政策等方面研究了非正规创业的原因。学者Osenfeld和Messner(1997)从正式制度、Johnson等(2000)研究了官僚腐败、Schneide和Enste(2002)研究税负、Maloney(2004)研究正式制度机构的信任水平、Gentry和Husbbard(2005)研究创业成本、Kim(2005)研究收入差距、Wallace和Latcheva(2006)研究制度完善速度导致机构腐败、Perry等(2007)研究征税能力、Perry等(2007)研究个体的动机、Quintin(2008)研究执法的严厉程度、Williams和Nadin(2012)认为经济与社会因素、Webb等(2013)研究政策的严厉程度。朱华晟、刘兴(2013)从农民工非正规创业的动力研究了非正规创业的原因。非正规创业过程中创业资源利用的研究。Evers和Mehmet(1994)研究指出了非正规创业要面临的主要风险和五个风险来源。Blackman(2000)认为非正规创业者把家庭作为创业资源也会产生很多成本,也会对家庭成员造成负面影响。GuXani和Talukda(2010)发现生活环境因素同商业因素意愿对非正规创业资源获取产生的影响。Berrou和Combarnous(2012)研究认为非正规创业资源约束更强,对于非正规创业者来说获取创业资源是非正规创业成功的关键。少数学者探讨了非正规创业者应对风险的资源利用策略。Baker和Nelson(2005)指出资源拼凑突破了认知锁定效应对非正规创业向正规创业转化的阻碍,解决创业的生存,并未非正规创业转化为正规创业创造条件。Khavul等(2009)认为非正规创业是缓解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马流辉(2015)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底层社会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对参与式治理的影响。

可见,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非正规创业中的创业资源的来源以及创业资源来源的影响因素。对非正规资源拼凑行为研究甚少,并不清楚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拼凑行为。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选择

Yin(1994)给出了案例研究的基本原则,本文按照这一原则,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选择3个非正规创业案例开展研究,案例基本信息见表1。本文对象是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者中的非正规创业,由于外来务工创业者从事行业众多,本研究确定选取3个不同行业的非正规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以下标准确定案例对象:①创业者是外来工群体;②开展的是非正规创业活动;③创业过程中体现了拼凑理念。保证3个案例体现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的基本原则,提高本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表1 非正规创业案例基本信息表

(二)数据收集

根据案例数据收集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工作,并遵循三角测量方法。开展数据收集工作时,研究者首先研究了资源拼凑和非正规创业的相关理论,明确所需收集的资料,制定了访谈提要,在此基础上对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案例收集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储存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访谈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并在案例和数据收集后进行非正规创业案例整理,为研究工作提供可供追溯的证据链条,并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由于案例被访者从事的是非正规创业活动,因此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非正规创业者的访谈和非正规创业过程中的书面资料,根据访谈纲要对非正规创业者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单次访谈时间为2小时以上,但是能提供的书面资料十分有限。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会根据案例收集情况和研究的需要进行电话访谈,一般电话访谈时间为30分钟以上。

(三)案例分析

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对非正规创业案例数据进行检查、归类、编码等。首先,由研究团队中的3位核心成员对非正规创业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跨案例的对比分析,对案例中的非正规创业和资源拼凑等概念进行描述、归纳和总结,构建理论模型的;其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再次,根据文献研究中获得概念,进行轴心式编码;最后,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择式编码,形成本文关于非正规创业情景下的资源拼凑相关理论。

图1 理论研究框架

四、案例描述、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案例描述

毛绒玩具案例:X在家庭经济压力下,利用在毛绒玩具行业10多年的从业获得的有限资源开始毛绒玩具代加工的创业活动。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毛绒玩具加工厂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发展成为6名生产工人、8台电车、1台充棉机,总资产5万元,月加工费收入4.5万元的小型毛绒玩具OEM代工工厂。

绣花双面胶案例:Y在掌握了绣花双面胶配方和技术后,为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放弃了油墨行业创业机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绣花双面胶行业开始创业活动。目前在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前生产线的产能,平均月销售额在40万左右,利润大约在4万元左右。未来五年目标是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并取得合法经营执照和注册自己的品牌。

五金案例:Z在五金企业工作过程中发现五金加工的商机,创建自己的五金加工厂。创业时,启动资金来源于自己的积累和父母的资助,管理和市场来源于工作的积累,购买二手设备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技术来源于自己的合伙人也是同学,雇佣一名员工开始五金加工厂的艰难创业。通过改进纽扣的材料和生产工艺获得价格优势后,逐渐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五金加工厂规模逐渐已经发达到10台压铸机及其配套设备,年产值达到600万元,20多个员工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展到电脑周边配件的生产加工,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五金加工利润越来越低。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化工行业,合伙建立一个化工公司,新成立的公司主要是为手机屏厂商提供一种专业的光学清洗。

(二)案例分析与发现

1.外来工创业者资源拼凑情景因素分析

外来工非正规资源拼凑的情景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约束情况、创业者经验和知识两个方面。基于资源拼凑的过程模型,研究资源拼凑在资源配置中的利用效果、价值实现和创业成长效应上的直接效应,但是没有考虑资源拼凑受情景因素影响。创业者开发创业机会,较多采用“即兴创作”的资源拼凑,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互动共演。根据梁强的研究,不同资源拼凑方式下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受到资源约束程度,授权、自由和创新的环境以及组织成员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Cunha认为个人层面的资源拼凑关键是个人丰富的经验。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也面临资源约束、创业者经验和知识的影响,但由于大多非正规创业者并没有创业团队,则授权、自由和创新的环境并不明显。因此,下面从资源约束情况、创业者经验和知识两个方面分析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拼凑的情景因素。

表2 非正规创业者资源拼凑的情景因素

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资源约束强。外来工非正规创业时仅有少量资金和少量客户,其他资金几乎没有。虽然外来工资源约束强,但是具有了创业所需的基础性资源技术且对相关行业非常熟悉。这是外来工能在资源强约束情况下可以通过拼凑突破资源限制,实现创业的原因。

外来工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是缺少创业经验和知识。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创业者的创业。创业者创业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则会对创业者进行资源拼凑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2.外来工创业者资源拼凑行为分析

非正规创业者采用资源拼凑方式来应对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利用手头资源,一方面发现资源的新用途,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在价值,开发创业机会来实现创业价值。

创业资源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拥有或使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按照资源基础观的分类,创业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由土地、厂房、设备、材料等实物类资源构成,财务资源包括资金、应收账款、证券等。无形资源包括诸如商标、专利、技术、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Timmons(1999)等学者认为信息资源对创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会产生影响。Yusuf A(1995)指出政府资源是创业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本研究根据上述理论,将外来工非正规创业的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首先,有形资源的拼凑中资金的拼凑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厂房、设备和材料资源的拼凑体现了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非正规创业者的资金主要一部分为自有资金,一部分来自家庭或亲戚朋友的资助,属于非正规创业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创业资源。厂房、设备和材料的资源拼凑过程体现了手段导向的资源拼凑。厂房一般既要解决生产的需要,也要满足创业者生活或销售的需要,体现了“一物多用”,规模扩大后采用合租等方式降低房租成本。创业初期设备主要通过购买二手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经营过程中随着规模扩大,通过分期付款购买新设备或者寻求合作来解决其他设备的需要,积极调动资源解决设备问题。材料主要通过按需购买和选择有账期优惠的供应商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为满足生产需要,也体现了手段导向型的资源拼凑。如X创业者的启动资金2万元来自自己的积累,1万来自朋友借款,经营过程中依靠控制现金流来保证资金的需求,不需要从其他渠道借款;早期在出租屋,后期合租生产场地。Y创业者初始投资25万元主要来自自身积累,经营过程中主要通过和熟悉且信誉好的客户合作,保证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借贷的发生。Y租用城中村民房进行生产。Z创业者初始投入5万元,自有5000元,其余来自家庭父母资助和亲戚借款,厂房主要依靠租来解决,早期租商铺兼生产和销售,后期合租生产用地。三个创业者的设备主要依靠购买二手设备来降低对资金的需要,Z创业者还充分利用分期付款解决设备和资金的问题。

第二,无形资源的拼凑在创业早期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创业者都有利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从市场获得客户资源,体现出手段导向性的资源拼凑。客户资源在创业者早期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行为,尤其是创业者X把打工的企业变成创业的首要客户,充分体现了不拘泥于固定网络,创新性利用资源的拼凑行为;另两位创业者的客户来自务工中的积累,充分利用现有关系获得客户资源。如三位创业者的客户资源在创业初期基本都来自务工过程中积累的客户资源,其中X创业者早期客户为以前打工的企业,Y和Z创业者早期客户来自务工中积累的客户资源,后期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逐渐过渡到依靠质量、价格等竞争优势赢得客户。技术主要依靠创业者在务工过程中获得技术,Z创业者通过选择有技术的人作为合伙人解决技术问题。创业者创业初期对人力资源的解决一方面依靠亲戚来解决,同时从市场雇佣也是主要的手段,表明人力资源的拼凑既有基于社会网络的资源拼凑行为也有手段导向型的资源拼凑行为,尤其是规模扩大后主要依靠从市场雇佣,体现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的行为的特点。创业者的信息主要来自创业过程中积累的人脉来获得所需的市场、商业机会等信息,没有依靠专业机构获取信息,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行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都没有任何了解和利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和政府发生太多联系,且由于创业者创业地点选择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管制也相对较松,客观为三位非正规创业者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可见非正规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是动态变化。有形资源的拼凑中资金的拼凑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厂房、设备和材料资源的拼凑体现了手段导向型资源拼凑。非正规创业者在无形资源拼凑过程中早期主要依靠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行为,后期规模扩大开始有手段导向型的资源拼凑行为。创业者从基于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的拼凑行为转为手段导向型为主拼凑行为。说明规模发生变化后,拼凑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五、研究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认为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类型不同其资源拼凑行为有差异,且资源拼凑行为是动态演化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拼凑有形资源主要体现了手段导向型的资源拼凑行为,无形资源的拼凑行为体现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拼凑行为;在创业发展期,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体现了手段导向型的资源拼凑行为。

综述所述,城市外来工完全可以通过资源拼凑实现资源匮乏情景下的创业,并且可以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

图2 资源拼凑行为的动态变化

(二)研究贡献

1.理论意义

第一,选取外来务工群体非正规创业案例进行多案例分析,丰富了资源拼凑理论和非正规创业的研究。目前外来工群体的非正规创业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资源拼凑理论和非正规创业的研究,并为城市外来工异地开展非正规创业活动过程中如何进行资源拼凑提供借鉴。

第二,研究揭示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拼凑的行为,探讨了不同资源类型资源拼凑的行为以及非正规创业过程中资源拼凑行为的动态演化。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不同资源拼凑方式在不同情境因素和企业经营不同时期对非正规创业价值实现的效果。明确了外来工非正规创业的资源拼凑行为,从而为外来工创业活动中的资源拼凑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2.实践启示

第一,外来工群体可以利用资源拼凑的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创业价值。外来工可以从非正规创业开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创业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拼凑行为实现从非正规创业向正规创业的转变。

第二,外来工非正规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可以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资源拼凑行为,满足创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源需要。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虽对外来工非正规创业中的资源拼凑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首先,研究选取的三个案例都是来自制造业,未来可以选取不同行业下非正规创业的资源拼凑案例开展研究验证和发展上述结论;其次,虽然选取了多个案例进行了跨案例研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是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未来需要收集大样本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去验证相关结论,以提高结论的普适性。

[1] Mair,J.,Marti,I.Entrepreneurship in and around Institutional Voids: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J]. Journal ofBusinessVenturing,2009,24(5):419-435.

[2] Baker,T.,Nelson,R.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X,2005,50(3):329-366.

[3] Garud,R.,Karnoe,P.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03,32(2):277-300.

[4]Baker,T.,Miner,A.,Eesley,D.Improvising Firms:Bricolage,Retrosp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J].Research Policy, 2003,32(2):255-276.

[5]Baker,T.Resources in Play:Bricolage in the Toy Store[J]. Journal ofBusinessVenturing,2007,22(5):694-711.

[6]Senyard,J.,Baker,T.,Davidsson,P.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TowardsSystematic EmpiricalTesting[J]. Frontiersof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9,29(5):1-15.

[7]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 Cambridge:John Wiley,1959.

[8]Dorado,S.Social Bricol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in the Shaping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C].Proceed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an Fransisco:California,2003.

[9]Westenholz,A.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and the Bricola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courses[C].Proceeding of the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Source,Como, ItaX,2006.

[10]Stinchfield,B.,Nelson,R.,Wood,M.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Bricolage,Art,Craft,Engineering,and Brokerage[C].Proceeding of the 30th 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Switzerland:IMD &EPFL,2010.

[11]Ferneley,E.,Bell,F.Using Bricolage to Integrate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MEs[J]. Technovation,2006,26(2):232-241.

[12]Senyard,J.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High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Ventures[C].Proceeding of the 30th 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Switzerland:IMD&EPFL,,2010.

[13]Fuglsang,L.Bricolage and Invisible Innovation in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2010,1(5):67-87.

[14]Senyard,J.,Davidsson,P.,Steffens,P.Venture Creation and Resource Processes:Using Bricolage Sustainability Ventures [C].Proceedings of the 7th AGS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xchange, Queensland:University ofthe Sunshine Coast,2010.

[15]Steffens,P.,Senyard,J.,Davidsson,P.Linking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to Resource-based Advantage:Bricolage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C]. Proceeding of the 29th 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U.S.A:Boston,2009.

[16]Smith,E.,Baker,T.The Life ofFibers:Textile Competition through Human Capital Bricoalge[C].Proceeding of the 30th 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Switzerland:IMD&EPFL,2010.

[17]Hindle,K.,Senderovitz,M.Unifying Three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EarX Stage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and Behavior[C].Proceeding of the 30th 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 Switzerland:IMD&EPFL,2010.

[18]Fuglsang,L.,S?rensen,F.The Balance between Bricolage and Innovation:Management Dilemmas in Sustainable Public Innovation[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0,31(4):1-20.

[19]Kickul,J.,Gundry,L.,Griffiths,M.Innovating for Social Impact:IsBricolage the CataXstfor Chang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25(1):64-87.

[20]Bruton D B,et al.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on the informal economy[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2012,26 (3):1-11.

[21]Carter N M,et al.Exploring start-up event sequences[J]. Journal ofBusinessVenturing,1996,11(3):151-166.

[22]Pisani M J and Richardson C.Cross-border informal entrepreneurs across the South Texas-Northern Mexico boundary[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 2012,24(3/4):105-121.

[23]Johnson S,et al.Why do firms hide?Bribes and unofficial activity after communism[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0,76(3):495-520.

[24]SchneiderF.Size and measurementof the informal economyin 110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R].Paper presented at aWorkshop of Australian National Tax Centre, Australia:ANU,2002.

[25]Maloney W F.Informality revisited[J].World Development, 2004,32(7):1159-1178.

[26]Perry G E,et al.Informality:Exit and exclusion[R].Working Paper,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 C,2007.

[27]Wallace C and Latcheva R.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utsidethe law:Corruption,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Europe-Asia Studies,2006,58(1):81-102. [28]Quintin E.Contract enforcement and the size of the informal economy[J].Economic Theory,2008,37(3):395-416.

[29]Webb J W,etal.You say illegal,Isay legitimate: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3):492-510.

[30]Webb J W,et al.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formal economy:Framing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13,28(5):598-614.

[31]Williams C C and Nadin S.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Commercial or social entrepreneu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8(3):309-324.

[32]Khavul S,et al.Informal famiX business in Africa[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 (6):1219-1238.

[33]Oliver C.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45-179.

[34]Berrou J and Combarnous F.The personal network of entrepreneurs in an informal African urban economy:Does the“strength of ties”mater?[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2002,70(1):1-30.

[35]SHANES,VENKATARAMAN S.ThePromiseof Entrepreneurshipas a Field of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36] Ardichivili,A.,Cardozo,R.,Ray,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03,18(1), 105-123.

[37]Yusuf A.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small business:Perceptions of south pacific entrepreneurs[J].Journalof Small BusinessManagement,1995,33(2):68-73.

[38]GuXani S and Talukdar D.Inside informality:The links between poverty,microenterprises,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Nairobi’s slums[J].World Development,2010,38(12):1710-1726.

[39]于晓宇,张文宏,桑大伟.非正规创业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8):14-26.

[40]Yin,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1994.

[41]Eisenhardt,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89,14 (4):532-550.

[42]朱华晟,刘 兴.城市边缘区外来农民工非正规创业动力与地方嵌入——基于苏州市胥口镇的小样本调查[J].经济地理,2013(12):135-153.

[43]任荣伟.多重视角下的非正规经济组织:前沿理论与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2-191.

[44]于晓宇,李雅洁,陶向明.创业拼凑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管理学报,2017(2):306-316.

[45]孙红霞,马鸿佳.机会开发、资源拼凑与团队融合—基于Timmons模型[J].科研管理,2016(7):97-106.

[46]秦 剑.基于创业管理视角的创业拼凑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应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2(9):94-102.

[47]张建琦,安雯雯,尤成德,吴 亮.基于多案例研究的拼凑理念、模式双元与替代式创新[J].管理学报,2015(5):647-656.

[48]梁 强,罗英光,谢舜龙.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 (5):14-22.

[49]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71-82.

[50]高 静,张应良.农户创业价值实现与环境调节:自资源拼凑理论透视[J].改革,2014(1):87-93.

[51]马流辉.底层社会、非正规经济与参与式治理——基于上海城乡接合部桥镇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5(11):112-122.

[责任编辑:纪姿含]

F270

A

1005-913X(2017)08-0125-05

2017-05-04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GZQN32,13Y3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15A030310506)

罗 涛(1978-),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王 东(1984-),男,西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化。

猜你喜欢
外来工创业者案例
外来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从流动到留下 广州外来工融合行动进行时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