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奎
一次机会,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了“感统训练”这个生疏概念,当初步了解它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感统失调儿童的症状在智障学生身上比比皆是,能否把这一概念引入特殊教育?能否让这种训练进入智障学生课堂?下面,仅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感觉统合的概述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珍·爱尔丝(A.Jean Ayres)博士在1972年提出的用以矫治儿童学习障碍行为的一种理论。所谓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这一理论在其它领域有着多年的历史,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感统教育已经是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在台湾,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已做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常规教学内容。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均相继开展了“感觉统合训练”,如北京、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已将其运用于多动症、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等多种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与训练,并取得肯定疗效。
二、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统和训练的必要性
儿童的大脑功能具有发展的、可塑性的特点,一般来讲,约70%的正常孩子在3岁前就可以完成感觉统合过程,在身体、大脑和感官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其余孩子在18岁前不治而愈。而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在这方面始终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如不及时地进行感统训练,有可能终生都难以改善。智障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第三机能区受到损伤,因此同样表现出诸多显而易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的特征:
(1)身体运动协调障碍:这方面存在问题,在智障儿童中,较正常儿童更为多见。如儿童在做跳箱、跳马等技术性动作时显得笨拙,好跌倒;系鞋带、扣钮扣等细致动作较慢。
(2)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这类障碍在智障儿童可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左右分辨不清,外出不记路,易迷失方向等。
(3)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前庭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智障儿童往往对前庭刺激的统合存在着问题。旋转运动后难以控制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平衡障碍。
(4)视听语言障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安;学习困难,作业的时间拖地过长,看书速度慢或跳行,写字姿势不正确,写的字错字较多,常漏字漏行,算术计算时常进错位,学习成绩较差。
(5)触觉防御障碍:许多中重度智障儿童常表现出过分防御、躯体和情绪反应过度。讨厌别人触摸他,洗头、洗澡、剪指甲都反抗。胆小、害羞、孤独、不爱与别的孩子玩。
感觉统合训练是大脑对人体各部分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进行的加工过程。而智障儿童恰恰就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使神经各部分的工作难以协调起来,出现了机体行为的不顺畅和不协调。发展、提高智障儿童将来思考、解释事物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水平,为其行为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智障学生进行感统训练的主要特点与内容
感觉统合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训练中指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要求他们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
通过查询,我了解到常用的感觉统合训练的辅助器具有滑板车、平衡台、大笼球、羊角球、球池、单杠、溜滑梯、吊床、秋千、刷子、海绵、吊缆摇篮、网缆、平衡吊缆、跳床、圆木马吊缆等等很多游戏器材,而且每种器材均有许多种操作方法。(具体操作略)
感觉统合训练的特点是让儿童感觉就如同玩游戏,但这种训练又有别于儿童的游戏,它是训练者根据儿童感觉和动作发展不良,让他们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并产生顺应性的反应,来克服目前的困难。
四、开设感统训练课带来的相关效应
在启智学校开设感统训练课,不仅能全面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统合能力,而且能促进智障儿童其它诸多方面的发展。由于感统训练中各肢体动作的参与,同样也会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善,进而使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以改善。感统训练独特的器材设备,有趣的各种形式,对智障儿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是在游戏,是在玩,从而陶冶了智障学生的情操,补偿了心理上的缺陷。感统训练,多数是较大动作的组合,通过持久的训练,同样会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无形中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活动中,许多动作需要团队的结合、其它同学的共同参与,从而进一步增强智障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团队结合的精神。
最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改革,需要创新。特殊教育的辉煌,更需要每位特教工作者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在启智学校开设感统训练课,虽然是一种设想,但也许能给我们的智障孩子带来福音,带来希望,也许能给每位致力于特教改革的仁人志士带来启迪,给我们的特殊教育开启一条崭新的改革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