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扎根“分享”课堂

2017-09-01 02:29周浩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分享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要:小學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着奠基的作用。“分享数学”教学,主张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扎根“分享”的课堂,并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操作策略:创设课堂教学场境、实施师生平等对话、运用尝试导学模式、创生学生数学智慧,及时信息反馈调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享数学;教学主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37-04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颁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际国内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漫长的教育史中,孔子创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强调文化成果应该由人类共同分享;二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兼教育家苏格拉底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思想,又在不断的“对话与分享”中将各自的认识推向深入……这种分享式的学术探讨方式对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围绕文本(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幸福旅程[1]。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分享数学教学的主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师生真诚地合作、交往、对话,共同体验、创造、享受彼此的经验、思想、情感、智慧、策略等等,在火热的思考中领略数学的美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

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扎根“分享”的课堂是我们的基本理念。践行这一理念主要有以下策略:

一、创设课堂教学场境

考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在叹服优秀教师高超教学技艺这一显性特征的同时,优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最佳的组织、安排、导引,激发出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相应互动、情意激荡、高潮迭起”的境界,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场”[2],这一隐性特征启示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靠教师良好的素养做支撑,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场境”。分享数学教学主张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创设教师人气“场”。乔治·格鲁尼告诫我们,“积极的气场是一种类似彩虹的七彩光芒,非常绚烂,长期维持一种积极的气场,比整天揣在口袋里的印制精美的名片还重要。”[3]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脱俗的人格魅力、上乘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风格,创设学生认可、向往乃至崇拜的人气“场”,由此引领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热爱、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核心素养培养在无痕中渗透。

2.营造人际关系“场”。教育心理学告诫我们,群体的活动,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效果。“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诠释的是“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群体的减力效果”。这启迪我们数学老师既要重视“班级”和“小组”等正式群体的建设,也要重视学生之间“非正式群体”的培植,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融合,发挥人际关系“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催化作用。

3.构建心理能量“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实施差异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发挥心理能量“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激励作用。

二、实施师生平等对话

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分享数学”着重从以下几种形态提高“对话”效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铺设通道。

1.相互倾听。“用心相互倾听”是师生平等对话重要的前提。学生认真倾听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声音,认真的分析、吸纳,并批判性地质疑教师的讲解、同伴的意见,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内化所学知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在自由中实现发展、实现自我超越;教师也应认真倾听、理解学生的表达,瞬时做出反应,并适时地精准点拨、巧妙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层引向深入、学生的语言从一般化表述向精确化、数学化的方向发展。

2.生生对话。这里主要指小组合作学习形态下的“生生对话”。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科学地分组,形成人人拥有个体尊严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一个成员真正走进学习共同体之中。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主人,积极参与对话、认真倾听。对于共同体中不同的声音,小组成员要树立真诚地接纳其合理的成分、再共同分析的意识,从而促进全体成员认识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3.自我反思。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教学中,学生在认真倾听、积极交流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内化、反思、提升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地“留白”,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对话”的时空,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调整或强化自身的观点、方法、策略以及情感等等,以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4.对话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解读数学文本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愿”与数学文本对话;适时导学,尽可能减少教材编排对学生解读文本的障碍,使学生“能”与数学文本对话,“乐”与数学文本对话;增加学生同伴之间解读数学文本策略与方法的交流机会,使学生“会”与数学文本对话。[4]

三、运用尝试导学模式

国际和国内的多次教学改革都产生了一些教学模式,推进了改革的进程。“分享数学”以“尝试·导学”教学模式作为践行教学主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尝试·导学”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复习旧知,搭建支架,夯实“尝试”基础。在新知教学之前,设计相关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夯实自主“尝试”的基础。由于新知学习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愿学—会学,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讲,不会因知识的断层而丧失尝试的信心。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尝试”方向。将学生融入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帮助学生明确“尝试”的方向,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3.自主探究,对话文本,实现“尝试”成功。这里又分两个层次:(1)呈现尝试题,学生自主探究。所谓“尝试题”是与课本例题(或习题)相仿的问题或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学的问题。(2)与文本对话,培养自学能力。呈现尝试题以后,学生可先进行尝试练习再阅读课本,也可先阅读课本再进行尝试练习。对先进行尝试练习的学生来讲,他会想“我做得对吗”,从而打开课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而对有些学生来讲,如果尝试练习有一定困难,他们会主动地先自学课本再进行尝试练习,使与文本对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

4.组内对话,交流共生,提高“分享”效果。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在自主“尝试”学习阶段,有的认识深刻、有的认识肤浅、有的一知半解,甚至有不理解的情况出现。小组内交流,兵教兵等策略,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之间的“共生效应”,使不理解的同学在同伴的真诚帮助之下逐步向理解进军,认识肤浅的学生在与组内成员多层次的“分享”中不断地清晰、深刻起来。

5.全班展示,点拨提升,发挥“导学”功效。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一方面是学生“尝试”学习、小组展示、反馈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组际之间质疑问难、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环节随机点拨、提升。教师的点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引领学科文化。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展示,适时地加以点拨、拓展,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正确、规范、简洁;理解思维的抽象、灵动;欣赏审美的和谐、奇异;感悟学科发展的曲折、深邃等等。二是拓宽学科视域。教师通过改编问题情境、变换条件、问题等方式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课外阅读材料,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转向课外;通过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的运用,引导学生将视野从数学学科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提炼学科思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所用的思想方法,同时对相关的思想方法作适当的拓展说明,加强学生对学科基本思想的感悟。

6.当堂反馈,课内补差,实现共同发展。要提高“尝试·导学”教学的效果,必须加大信息反馈的渠道,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并要充分发挥信息反馈调控的功效。当堂反馈,可以采取小组内成员互批的形式,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了解学生练习信息,及时进行课内调整,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创生学生数学智慧

分享数学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分享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数学课堂成为“智慧生态”的课堂,帮助学生筑牢基础知识之基,发展基本技能之链,充盈活动经验之库,丰满基本思想之翼,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创生学生数学智慧的途径主要体现在:

1.提升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分享数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问题由学生提、学生来解决。在引导学生提出一般问题的同时,分享数学还常常运用美国学者布朗(S. Brown)与沃尔特( M. Walter)在他们合作的专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中给出的“否定假设法”(“What if not…”)提问方法,不断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向深入,并带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强化建模能力。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5]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分享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在于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数学教学,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

3.磨炼反思水平。学生反思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磨炼。在进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总结性反思的同时,分享数学主张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不是这样会怎样?”“一定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办法吗?”“这种方法虽然不对,但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在引导学生相互追问中引发学生反思、创生学生智慧,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五、及时信息反馈调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靠高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优化课堂信息处理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1.优化信息反馈方法。分享数学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新知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等环节信息的即时反馈,及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偏差。教师可组织学生同座间进行互批,然后采取由学生同座间相互反馈信息给老师的方式:“如果你的同座练习有错误(或正确),请你把手举起来!”这样教师瞬间就可摸清学生练习的真实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节奏、密度等,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2.优化信息反馈手段。分享数学教学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反馈学生信息的同时,非常推崇为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块固定的小黑(白)板,让学生在小黑(白)板上板演。在全体学生练习完毕、小组评析的基础上,将小黑(白)板挂出进行全班评析,最后再反馈全班学生练习的信息。这样提高了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又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教师还可从观察学生板演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将个别辅导落到实处。

3.优化信息反馈途径。主要表现为:(1)语言的再次反馈。所谓语言的再次反馈,不是指教师让学生再说一遍,而是指让学生反馈倾听他人回答的信息。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提出:“他(她)的这种算法你听明白了吗?谁能再说一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又可以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同时,思维得以拓展。(2)练习的当面反馈。书面的练习是综合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之一。教师当面批改学生的作业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法宝,教师可以将个别辅导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精讲是重要保证。(3)建构过程的反馈。如何反馈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这些都是教师们在课堂上反馈学生学习过程的较好的方法。在与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交谈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办法:“过电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的操作过程”“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而这一方法,不仅课堂上可用,晚上躺在床上同样也可操作,既能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杨孝如.人人都是吸纳的树 个个成为分享的源[J].江苏教育研究, 2012(3):27.

[2]孙春福.“语文课堂场效应”的形成及其功效[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2(1):51.

[3][美]皮克·菲尔.气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1.

[4]周浩.引领学生对话数学文本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13(10):45.

[5]许卫兵.磨·模·魔——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89.

责任編辑:颜莹

猜你喜欢
分享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孩子,我们慢慢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