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帮派积分榜》评价机制点燃初三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017-08-31 08:24梁迎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梁迎秋

摘 要 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刀阔斧的变革与更新,更多的中学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体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冥思苦想新的教学方法 、评价手段,希望借此来提高课堂效益。然而,初三的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常规评价似乎见惯不惯了,渐渐的也就没那么大兴趣参与课堂中,加之初三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于是沉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数学教师的“独角戏”。

关键词 评价手段 积分排位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如何能够再次调动学生的课堂状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达到兴奋点,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师的问题。受往届初三学生的启发,我尝试沿用游戏(LOL《英雄联盟》)中打排位赛的方式,采取《帮派积分排位赛》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跟踪记录。

1讲分组——巧妙排兵布阵,帮派势均力敌

想要学生乐于参与到我的“游戏”中,首先要学生认为这个“游戏”对于每个帮派都是相对公平的,各组的基本配置不相上下,他们没有被区别对待。所以,在建立数学小组时,将学生最近3次大考的数学成绩综合统计后初步分组,对于“帮派”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再用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加以适当调整,使各小组之间的平均分差异控制在1-2以内做到尽量公平。分组的另一个依据是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乐于组织、情商较高的同学,以便于日后小组内讨论问题引发争执时,有同学及时做好调节工作。分组工作完成后,需要教师做好学生们的思想调动工作,我利用课间时间分别给每个小组开会,说清分组的初衷与要求,排除大家的思想顾虑,做到小组成员思想的高度一致。

2讲手段——精心设计积分表,课上课下全跟踪

学生的分组工作、思想工作完成后,就需要教师的《帮派积分表》隆重登场了。如果只是对学生在校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估计学生也不会很在意的。怎样才能在学生面前“狂刷存在感”、提高“数学曝光率”呢?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翻转课堂”,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课堂的学习内容可以前置,那我的评价手段是否也可以从课前的预习开始呢?课前可以评价的话,课后也应该可以吧?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兵教兵”作用吧?……诸如此类。反复思量后,我设计了第一季《帮派积分榜》(如图1)。

每个帮派成员的原始分数为100分,从预习完成、课前小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后主动求知、帮内互助等方面展开测评。并对每一项测评提出要求:【完成预习加分】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划出重难点,疑难点)+2,准确回答预习问题+2,主动提出学习问题+2,未完成预习-3。

【作业加分】:准时上交+1,书写工整态度认真+2,正确率高(B+或以上)+1,订正及时+2,抄袭作业-5。

【课堂加分】:回答问题+1,机动加分,主动上黑板讲题+3,小组讨论环节中人人发言每人+2,上课趴台-3,讨论与本节课无关问题-3。

【课后问题加分】:课间,课后主动到办公室问数学题(作业、练习或课外题目)每人每题+3。

【帮内互助加分】:单元检测中待辅同学的成绩每进步1人(3分或以上),组内每人+2,进步2人+4,进步3人+6,以此类推。

【帮派总分】:每周将帮内成员总分求和,计算有效人均平均分,排出各组江湖地位,并赐予江湖排位(独孤求败、武林盟主、一代宗师、一派掌门、江湖大侠、江湖少侠),排位前2名的帮派有奖励。连续2周总分进步的帮派获“飞跃帮”称号,连续2周总分进步的帮派成员获“飞跃高手”称号,亦有相应奖励。

《帮派积分榜》一式3份,数学组长一份,课代表一份,教师一份。在这套评价方案里,教师是工作量最少的一个,课前小测加分、课后问题加分,这两项是由课代表负责统计;预习加分、课堂加分、作业加分是由数学组长负责加分,我只是负责互助加分,就连帮派平均分的统计都是由计算机公式负责的。因为这套《帮派积分榜》的操作性很强,我完全可以不用插手,只要课代表和组长及时测评、汇总即可。这也让我彻底偷了个懒,当了个名副其实的“懒老师”。

3讲成效——善思乐学争上游

最初开展课堂评价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当学生答出了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时,会情不自禁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而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需求时,便给予否定。这种不恰当的语言评价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当我意识到这种做法不对时,便换了另一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注重数学语言、數学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反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也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另一种手段,时间久了,学生更善于思考,愿意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之间的思维碰撞,碰撞中拓展了知识,交流中学会了方法,逐步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