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策略浅探

2017-08-31 17:46李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叠词实物成语

李莉名师工作室以“课堂评价激励”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语文教学中词语训练、朗读训练为研究重点,力求凸显语文本色,提升学生素养。

工作室主持人李莉是全国先进教研员、湖北省优秀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主持了武汉市“十二五”重点课题《课堂评价激励问题与策略研究》等的研究,参加了鄂教版小学语文《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造句单位,是构成段、连成篇的基本成分,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段落,有时甚至是理解整篇课文的重要手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词语的基本策略有三种。

一、还原形象

大部分词语都代表着某种具体的形象,或表示某种实物,或表示某种动作,或表示某种感受等。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词语还原成鲜活的画面,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记住具体的词语。

1.实物再现

对于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教学中不做过多的解释,而是利用直观形象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能让他们轻松地理解词語的意思。

“珊瑚”这个词,词典的解释是:“许多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东西。形状有树枝状、盘状、块状等,有红、白、黑等颜色。可供玩赏,也可作装饰品。”教师如果利用词典的解释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学生就需要读懂三个句子,而句中又出现了需要理解的“珊瑚虫”“石灰质”“骨骼”“聚集”等词语。这样一来,弄懂一个词语的意思必须先解决其他几个词语,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利用实物教学这个词,情况就大不一样。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珊瑚”时,拿出自己到海南旅游时买的珊瑚,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这就是珊瑚。它是由无数珊瑚虫的骨骼聚集在一起,经过很多年而形成的。”借助实物,抽象的词语鲜活起来,学生脑海中很快建立了“珊瑚”的概念。有老师可能会说:不行啊,我手中没有珊瑚啊!这是过于呆板地理解了实物再现的含义。事实上,只要教师心中建立起了这种策略,教学这个词时不能用,教学其他词时可能用得上。单就这个词而言,教师如果有“实物再现”的教学意识,即使找不到实物,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来达成教学目的。

2.动作表演

动词是表示人物(动物)的动作,或者是表示存在、变化的词。这类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教学中,教师生硬地用语言描述、解释这类词,往往事倍功半,而通过动作表演的形式还原动作,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师执教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标注年级与册数)《梅兰芳学艺》中的“紧盯”时,拿出一只电动小鸟,让其在空中模拟飞行。学生被吸引住了,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只拍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着的小鸟。教师趁机拍下了学生的不同动作,有看了一会儿就和身旁同学说话的,有边看边指指点点、左顾右盼的,还有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盯着小鸟的,等等。教师将这些片段放给学生看,让他们说说哪一种观察与“紧盯”的意思相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紧盯”就是目光一直锁定飞行中的小鸟,一眨不眨地用眼睛看。

弄懂了这个词语的含义,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明白了梅兰芳学艺时十分刻苦、专注。这正是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的关键因素,课文重点迎刃而解。

3.补白想象

有些词语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词语背后隐藏着的鲜活画面或丰富情感却不容易体悟。教师采取补白想象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描述的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想象词语中的画面,或感受词语所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诗人王安石创作此诗时反复“炼”过的词,其中既包含着丰富的画面,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的关键词。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想象补白的方式,说说这个词使用的妙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绿”本是一个表颜色的词,在这里却当作动词用,这就让诗句有了色彩感和动态感,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句诗用通感的手法,把只能用听觉和触觉感受到的风,通过视觉的形式写出来,这就把春风到江南后江南水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写得具体可感了;从情感方面讲,这个“绿”字营造的环境与后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作者的思乡之情愈显浓烈。

通过这样的交流,“绿”字在学生的心中就灵动起来,而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当“绿”字以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诗人的情感也就了然于心了。

4.联系生活

课文中的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时,教师应抓住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词语,引导他们在利用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

二年级上册《夸父追日》第三自然段中“口干舌燥”这个词,写出了夸父通过不停地追赶,在即将接近太阳的时候,因长途奔波加上太阳的炽热而干渴难耐的状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理解这个词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但这个词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有过口干舌燥的感受吗?那是怎样的感觉?”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到炎热的夏天出门在外或参加剧烈运动之后,会感到干渴,“嗓子都要冒烟了”。教师顺势启发学生:“夸父的口干舌燥是在什么情况产生的?他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真切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而感受到了夸父的伟大精神。

二、关注形式

这里所说的形式既包括外在的显性形式,又包括内在的隐性形式。显性的形式,如叠词的不同组成方式;隐性的形式,如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教师针对不同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探寻词语的构成规律,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

1.感受叠词的韵味endprint

叠词是常见的词语形式之一,主要有ABB型、ABAB型、ABAC型、AABC型、ABCA型、ABCB型等构成方式。教师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叠词的音律美、领悟叠词的强调作用,能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二年级下册《最后的玉米》中,作者在描写“很棒的那个玉米”的处境时使用了“孤零零”这个叠词,在描写玉米的外形时用到了“水灵灵、黄灿灿”两个叠词。这三个词都是ABB式叠詞。其中,“孤零零”写出了所有玉米被摘走后,“很棒的那个玉米”孤单、寂寞,且又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水灵灵、黄灿灿”写出了“很棒的那个玉米”的种子经过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外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水灵,实质却更加成熟的变化过程。这两个词对理解文本内容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通过换词对比读的方法,将“孤零零”换成“孤单”,将“黄灿灿”换成“黄色”,将“水灵灵”换成“水灵”,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体悟叠词的音律美,以及在突出“很棒的那个玉米”的心情和外形特点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较准确地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进而把握了玉米的形象。

2.关注成语的出处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并且一般都有出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出处理解成语,能让抽象的成语变成鲜活的画面,从而加深学生对成语意思的理解。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成语“望梅止渴”时,先给学生讲《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有了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境做支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记住了这个成语。

三、丰富积累

丰富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读写结合,二是勤于摘抄。

读写结合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在品析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时,“流连”这个词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结合语境对“流连”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流连”练习说话。经过这样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勤于摘抄方面,常用的、有效的方法是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准备摘抄本,并督促他们把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好词好句抄写到摘抄本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兴趣,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摘抄方法,如剪贴法、归类法、表格法、绘制插图法、主题摘抄法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我爱摘抄”展览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观摩学习中提升摘抄兴趣。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叠词实物成语
当手绘遇上实物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的”字叠词招聘会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
让叠词走进句子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