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社炳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掀起“品读”的盖头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要求进一步肯定了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充分、扎扎实实地读正确、读流利,这样才能达到对语言的积累,对语言进行转换与表达。永远属于自己的知识是要自己细细品读出来的!
品重点词,读心灵之声
不少老师都能在课堂上体现这一精神,课堂上书声琅琅,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可有的教师只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学生虽读了课文,但并不能从中理解到什么,悟到什么?笔者就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师教学《丑小鸭》时要求学生读描写丑小鸭丑的一段,一名学生读完后,老师叫他对其品读作评价,学生说:“他读得不够感情。”老师充分地肯定了,然后说:“请你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这名学生响亮地读了一遍,老师就表扬他读得非常有感情,并叫其他学生学着刚才的学生一起读。可试问一下,这样的品读,学生能理解到什么,悟到什么呢?他们连丑小鸭如何的丑也不知道,没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又怎样会读出小鸭的丑呢?这感从何来,这情又从何发呢?
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品读,必须要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头脑中对所读的内容有所认识。这样学生才会情由感发,感由情起,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好!因此,我们教学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体会情境,更好地品读课文。
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重点的词来体现出人和物的特点。这是一句话甚至一段话的“纲”,如能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在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指导品读《狐狸和乌鸦》第二自然段“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了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高兴”一词就体现了当时乌鸦的心情,也是这句话的重点词。笔者首先作范读,当读到“心里很高兴”时,我故意读得低沉,悲伤。笔者一读完,立刻有学生说:“老师,你读得不好!”学生指出课文中明明说乌鸦很高兴,可你读起来却不高兴。(学生找到了重点词“高兴”)“乌鸦为什么这样高兴呢?”我乘胜追击。“因为乌鸦找到了一片肉,心里很高兴。它想:今天的晚餐可丰盛了,儿女们可以饱饱地吃一顿……”学生都抓到的“高兴”这个重点词,读起来非常愉快。
在读《大瀑布的葬礼》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莲花”一词写出瀑布的美。笔者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我也想读了。“尤其是每年汛期,……落地撞开万朵水花,……”
生:老师你读错,是莲花,不是水花。
师:这溅起的明明是水花,你们为什么说他是莲花?
生: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了这瀑布很美。
师:原来用莲花作比喻,更能突出瀑布的美。可我刚才怎么没听到。
处理这两个重点词时,笔者还运用了“示错法”,把学生忽略的地方再一次突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其学习的成功感油然而生。
品角色转换,读成长之思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感,就一定要让学生进入角色之中,只有当学生进入了角色,才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更好地进行品读。
要想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我们首先要通过读书或影像等营造氛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有这样的情景:“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老师播放完地震的图片后,当学生还沉浸在地震的威力中时,老师就拉起了一个学生,轻轻地问:“台湾青年,你经历了地震之后,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到家里看一看,想知道我的亲人现在的情况怎么样?”青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不去呢?”我问。他坚定地回答:“我不能去,我要等李博士来抽我的骨髓,救一个患有白血病的中国青年。”我激动地说:“你知道吗?这个患病的青年叫小钱,我替小钱和他的家人感谢你!”
在引导学生理解“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段时,老师又作了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读这两句话。当学生读完后,老师又拉起一个学生问:“青年,你看针头都脱落下来了,你的手又流血了,你疼吗?”青年微笑着说:“我不疼!能够救人,疼对于我来说算不了什么?”老师又叫起另一个学生问:“青年,这里非常危险啊!你看那墙快要倒了,快跑啊!”“我不能跑!如果我跑了那小钱一定会死的,所以我不能跑!”那位青年恳切地说。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情境中品读、感悟、体验、想象,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品美景点,读中有圣洁之光
文章千古事,一个“读”字得!我们的课堂中,有着不少写景的美文,如能让学生美美地欣赏,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着直观认识,能更有感情地品读。随着科技的进步,课件成为平时教学的重要辅导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进行指导品读。如一位老师在教《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环节。
课件显示: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水花四溅、水声震耳欲聋,一下子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你们说,录像中的瀑布比起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哪个更厉害?
生:当然是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师:同学们能把它的雄伟壮观读出来吗?带老师近距离地欣赏这伟大的瀑布。(以四人小组为单元练一练)。
生:(一小組同学站起来读第一句)“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师:我看你们的河水最多能泻一百多里,请你再读一读。(生读)
师:这次可真把老师带到了瀑布前,你们看我的额上还有水珠呢。(把额上的汗擦去)
生:(读)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接着老师把录像中的背景音关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为这么壮观的瀑布进行配音!
看着这壮观的瀑布,听着这雷鸣般的声音!此情此景,学生的情绪兴奋极了,把描绘瀑布的这一段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的确,尽可能让孩子们品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声的阳光照射孩子的心田,我们肯定能收获读书的春天。
品演绎点,读情感之弦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通过表演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再现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瓜熟蒂自落,功到自然成。
如在指导《穷人》一课时,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心情忐忑不安这一情境。笔者问:“谁愿意来当桑娜?”一女生上台后,可能太紧张,呆呆地站着。我关切地说:“桑娜,刚才你抱西蒙的两个孩子回家时,是多么的坚决、果断,可你现在怎么啦?”(我把学生当作了桑娜)。那学生一听,很快反映过来,说:“我刚才抱这两个孩子时,心里只想着一定要救这两个孩子。可现在才想起自己家里的情况,心里有点害怕……”“是不是有点后悔?”“不!一点儿也不后悔。”“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请你对同学表达你这时的心声好吗?”她已经进入了角色,把当时桑娜复杂的心情表演得惟妙惟肖。在他的感染下,其他的学生也读懂了,了解桑娜的复杂心情和她那伟大的母爱,为下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读到这一自然段时也活灵活现。当然,表演的时间与次数我们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我们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认认真地读,就能在读中有收获,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