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在车险领域的动作开始加快。从车险前端产品“车险分”,到近日高调推出的后端产品“定损宝”,蚂蚁金服希望通过搭建平台、技术合作,深度切入到传统的保险行业,也希望各大保险公司与之合作。
何为“定损宝”?蚂蚁金服给出的定义是,应用了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检测技术,用人工智能充当眼睛和大脑的作用,代替定损员的技能与工作。通过部署在云端的算法来识别事故照片,与保险公司连接后,在几秒钟之内就能给出准确的定损结果,包括受损部件、维修方案及维修价格。
据蚂蚁金服方面所称,“定损宝”的准确率可达98%以上,也就是相当于行业有10年以上经验的定损专家。而行业专家需要10至15分钟才能完成的定损全流程,“定损宝”做起来只需几秒。
根据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中国每年有4500万件私家车保险索赔案,其中,60%为纯外观损伤,即2700万件,而目前,每单处理成本为150元,应用“定损宝”之后,假如能够节省50%的成本,2700万件索赔每年可节约20亿元。
听起来,“定损宝”不但节约社会资源,也能提高保险理赔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定损宝”做大,意味着全国的车险定损专家可能要面临大面积失业。然而,“定损宝”真那么神奇吗?
值得注意的是,“定损宝”在理赔的工作程序上,第一个环节是图像识别,然而由于户外光照、背景复杂、拍摄不专业,加之车漆反光等原因,如果拍摄照片不理想,“定损宝”所谓的“图像识别”是否有用?另外,中国厂商为迎合用户,推出的车型及其改款的款式上就有无数,以别克凯越为例,市面上就有50多種配置,而在不能准确识别车型、车款的情况下,“定损宝”又将面临准确计算更换配件价格的挑战。
在保险业,无论是寿险还是车险,理赔的本质,都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而通过冰冷的“定损宝”算法,能否能保证顾客满意度呢?这也许是很多保险公司愿不愿意和蚂蚁金服就“定损宝”合作的先决条件。
自互联网科技深入保险业以来,传统保险运营流程已被从点到面全面重塑。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科技之于保险营销员,已从最开始的简单协助到如今的全面协同。按目前发展速度来看,对人工智能逐步替代营销员产生担忧有理有据。
2013年,在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业之时,市场上就出现了“中国300万名营销员将面临失业”的言论。彼时,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给全体平安寿险员工发送了一封内部信。在信中,马明哲将上述说法评价为“危言耸听”。他认为,平安的业务员只要紧跟公司科技革新的步伐,不但不会被淘汰,恰恰相反,科技会为大家插上新的腾飞的翅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排除会有相对简单的寿险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但不会成为寿险营销的主流。
同样,“定损宝”虽然准备用互联网技术颠覆车险理赔,但能不能在车险业务中成为主流业务工具,还需要时间检验以及保险公司的普遍接受,毕竟,“定损宝”动了很多车险干系人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