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辉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越发的重视,学前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师资的综合性学科,而审美水平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采用一体化课程模式,通过“教、学、画、讲、创”一体化模式,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审美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审美水平;一体化课程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体系中,美术教学是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为了能够培养出实用型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提出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审美水平。
前提——教的过程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美术课程可以将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绘画基础和实用手工,其中包含了彩色儿童画、命题线描画、泥工、粘贴画等必修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授课和考试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共同进步是目前教学研究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课程中,可以采用集体授课和逐个面授的模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每一名学生的审美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基础——学的过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受到的教育程度有所不同,既有三年制的高中生,也有五年制的初中生。因此,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在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中掌握美术与手工制作技巧。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效地调整学生所学的知识,发现学生学习的弱项调节课堂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对其艺术的引导与培养,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提升。例如,在教学美术基础课程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已经完成的画作进行二次创作,改变画作表现的色调与情感,从而形成一幅新的画作。学生通过对两幅作品的对比、欣赏,来提升美术审美水平。
重点——讲的过程
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如钢笔字、绘画等等,这些学生已经具有的美术基本功对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么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靠学生在课堂中讲的能力了,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把自身的知识与美术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知道在未来的道路中如何提升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教材要熟悉,才可以使讲授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
核心——画的过程
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就是阅读大量的作品进行提升,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没有真正读懂作品的灵魂,只是机械的阅读,没有用心去想,这样学生在自己作画的过程中也无法融入个人情感,对自身审美能力提升是没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在自然的洗涤中提升创造能力,在写生中提高艺术表现力与审美能力。
在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后,教师组织学生设计校园海报、布置教室与寝室等,使學生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美术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创的过程
我们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更要求学生不断创新,这样才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线描基础与实用手工内容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创作,选择恰当的主体,结合小组成员的美术技巧,创作出属于自身的作品,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组合作力,在交流中创新,提高审美水平。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审美的规律,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感悟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释放。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描述、叙述、解释、比较和各种判断能力,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恩田.“学、研、产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美术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3(6):243.
[2]于晓雪.优化中职美术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6(26):350.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5C06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