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做“名师”,争做“良师”

2017-08-31 17:54储朝晖
教育家 2017年29期
关键词:良师大国名师

文|储朝晖

慎做“名师”,争做“良师”

文|储朝晖

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近日启动的“寻找大国良师”活动,与我十多年前提出的“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有些渊源。因为更多人对此有了共识,才有了今天这个活动的启动,对此我感到由衷高兴。

十多年前,某省要推行“名师”工程,派人到北京来找到我,希望我能做他们的名师工程评审专家,我就问:“你们的评审方案是怎样的?”看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当时我就拒绝了,明确表态按照他们这种方式评“名师”最后只会破坏教育生态,伤害真正的好老师,压制大多数不善炫耀自己的普通教师。

有鉴于当时各地都在兴起评选名师的热潮,实施名师工程,而各地的这一做法背后有政府支持,教育管理部门张罗,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强烈的功利驱动,发展下去对学生、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的伤害太大,当时我就写了篇文章《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试图说清道理,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所在,理性冷静地对待处于行政权力和功利欲望操纵下的“名师”评选潮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写的文章虽然被《中国教师报》发表并获得一些人积极回应,却未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各地轰轰烈烈的“名师”评选潮流,甚至在一些地方还不留一个死角地搞省级名师、市级名师、县级名师、校级名师,依据外在标准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的同时也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最终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后果是引发教育的更加不均衡、不公平。不同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间不断争权夺利,无心教学,少数教师趾高气扬看不起其他教师,懒得顾及学生,多数教师“压力山大”,心怀不平,也影响到正常教学。

也许是十多年后各地这些做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所以前段时间有十多个微信公众号相继转载了我十多年前写的那篇文章,点赞和给予正面评论的不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是,受各种利益和权力、观念、体制和机制的限制,名师运动还有很大的惯性,离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长的艰巨历程,这就意味着它所造成的伤害会继续深化和扩大。

“寻找大国良师”的活动就要对已被证明有害的“名师工程”加以矫正。这种矫正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是价值观念上明确不鼓励人争做名师,而要把做良师当作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引导越来越多的教师做良师,最终目标是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学校和学生有良师,而不是有名师。

其次是聚焦点不是少数机构、人员的荣誉、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是尽可能最大限度满足全国范围内所有学生对好老师的需求,以“寻找大国良师”活动为杠杆,让底层师生真实的需求得到尽可能地满足,让最普通的学校、最普通的学生对优秀教师的认可获得表达与证明,让在条件差的学校做好教师也能得到社会承认。

再者,尽可能运用专业的第三方评价确定良师,不搞计划指标,不搞地区平衡,不受行政干预,不受利益牵扯,尽可能确保所选对象是经得起时间和专业检验的,是可行可靠的。

简而言之,“寻找大国良师”的活动是为大众服务的,是指向追求真善美的,是干干净净、客观、专业、公正的。唯有这样才能有效矫正已令一些人欲罢不能的“名师工程”。

什么是良师?我从1983年开始做教育调查就一直关注一个问题:要办好一所学校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准确的表达是最普遍最真实地需要良师,而不是在“师”字前面加上任何其他修饰。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良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标准是获得学生认可;第二个标准是做好教师的动因是基于教师内在的自我完善与追求,而非靠外部驱动。

学生对老师的认可是一位老师达到良师境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不只是指当下或短时间,也不仅仅指让学生考了个好成绩进入比较好的更高一级学校;而是要由学生在内心反复权衡教师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离开师门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依然认可老师,才能充分证明他是位良师。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祝贺自己初中班主任周仕进老师退休的同学聚会。初一进校时我们班是58个人,毕业时已经流失了几个,现在4人已经去世,此次参加聚会的多达30余人,真想不到我们这些四十多年没有见过面的同学还能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为初中班主任举行退休时的答谢聚会。这就说明,“良师”受学生爱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认可。

现在有些人虽然名气很大,知识渊博,但是没有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作用,在学生的内心种下种子,学生对他依然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认可,那么这样的教师都不能称之为“良师”。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我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研究生、博士,一些很有名的老师就不受学生认可。在这一路上有过很多同班同学,但是有的同学就聚不到一块儿去,甚至有的班级连建一个微信群都很难,为什么呢?——老师是关键因素。如果那个时间段这位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同学都认可,他们即使毕业几十年后也会自然地参与班级活动。若老师不被同学认可,那么即使借用再大的行政力量去干预都很难奏效,所以我建议光明日报《教育家》这次“寻找大国良师”的活动,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维度,就是考虑到学生认可,并且通过可以操作的措施来保证入选的老师是学生认可的,如此才能称之为“良师”,没有这些条件即便他有再多的荣誉也不能入选。

>>储朝晖(前排左八)及其同学为初中班主任周仕进老师(左六)举行退休答谢宴会

做名师与做良师的目标和动力是有重大区别的。追求名师的动力是外在的,目标是自己的名利最大化;追求良师的动力是自我成长和完善,目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优化。一些人为了成为“名师”不择手段,做假课题,弄各种莫须有的评奖,四处奔波求人托关系,上一些表演性的公开课,而这些课并没有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真正的作用,最后这样一些人却评上“名师”了。

当下,媒体等公共平台上经常出现一些名声很大的教师,但是他们经常做一些和他内心不相符的事,这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名师”现象。真正的“良师”,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追求,一种自我的完善,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够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自己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权益等其他外在的目的。所以,我认为搞清楚做教师的动因是评价“良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名师总有一定的边界,只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出名;而良师的追求永无止境,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永远地追求“良师”的境界,即便已不任教、已经退休,也依然可以是学生心中的“良师”,依然可以向良师的境界不辍前行。

发起“寻找大国良师”活动能否对当下失去理性的追求“名师”潮流进行矫正也是对这次活动效力大小的检验。这个活动就是要真正地把那些没有太多外在功利追求的优秀教师找出来,这才是使此项活动更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希望这个活动开展,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好的效应,也希望目前社会最急需的“良师”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得到有效地推进,让更多的普通师生从中增强获得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据储朝晖在2017“寻找大国良师”启动仪式上的致辞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吴爽

猜你喜欢
良师大国名师
吐槽大国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良师“林黛玉”——《香菱学诗》教学杂想
多想记住你的脸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大国气象
良师·阶梯·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