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难忘,恢复高考的那些重要时刻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作出了一项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伟大决策:“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这一年,停滞十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一个新的时代从此开启——
2017年7月高校录取季,甘肃残疾考生魏祥被清华大学录取了!魏祥的命运,因高考迎来了新的转折。消息不胫而走,多少人为之欣喜感动?!40年来,高考不仅帮助普通学子圆梦校园,更带给这些特殊考生惊喜与希望。
高考,凝聚了几代学子的记忆与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水与欢声。40年,有超过1亿名学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高考令一代又一代国人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而这一切,得益于40年前高考的恢复,那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几份泛黄的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它的刊出日期为1977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编。这些普通的简报记载了当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专家们“改进招生办法,保证新生质量”的呼声与建议。
在那个年代,高校是如何招生的?“文革”开始后,以考试选拔新生的招生办法被废除。从1970年起,虽然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实行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其结果是录取新生没有客观标准,“走后门”上学成风,学校新生文化水平下降,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被推荐到大学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大学的质量如何保证?”座谈会上,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而在那时,恢复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更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求的大事。
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果断拍板:“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赵亮宏介绍,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精神,教育部于当年8月13日再次召开全国高校招生会议,修正了之前于6月召开的年度招生工作会议精神。
新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会议历时44天,草拟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此后,文件经邓小平同志亲自修改,于10月3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10月12日由国务院批转下发。新的招生办法,从制度上恢复了以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的做法。
鉴于当年暑期已过,高考时间被延至冬季,由各省份自行命题,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那一年的高考,成为有史以来我国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
恢复后的高考已经走过了40年,而关于当年“政审”的一些规定,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那一年,是邓小平亲手搬掉了横亘在千百万青年学生面前的“政审”大山,使他们能够一路坦途,阔步迈入高等学府。回首往事,曾在教育部学生司工作多年的中国教育报刊社原社长赵书生记忆犹新。
>>七七级大学生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开始,即设立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制度。其内容是,对考生的家庭出身、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以及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情况进行考查。“政审”决定着考生能否被录取以及录取到哪所院校、哪一专业。
“政审”在特定年代有着特定要求。解放初期,国家对高校设立的专业进行了划分,包括绝密专业、机密专业、一般专业。如与国防军事等有关的专业为绝密专业,录取学生的家庭出身必须是工人、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必须纯而又纯,不能有任何问题。
赵书生记得,1977年8月4日,教育部在报送中央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政治审查要全面贯彻党的阶级路线,要注意成分,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在保证“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的前提下,注意适当招收确实表现好的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和“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8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恢复高考作了明确指示。因为与小平同志讲话精神多有不符教育部遂撤回8月4日呈报的招生工作《意见》,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再次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9月30日,教育部再次向中央呈报招生工作的《意见》。
小平同志看到《意见》中关于考生政治条件的规定时,认为“太繁琐”,并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下发的文件中,小平同志亲自修改的“政审表述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赵书生回忆,那年高考结束进入录取阶段,教育部来了两位上访女青年。两人都是北京知青,她们高考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是北京市文科第二名,另一位是县里的文科“状元”。但县里扣住了她们的档案。关于理由,一是她们在民办教师岗位做得好,是县里的紧缺人才;二是两个人的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所谓的历史问题。
接待她们后,招生处作了认真研究,认为她们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出生在新社会,一直受党的教育培养,政治历史清楚,工作表现突出,高考成绩优秀,应予录取,并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教育部领导。随后,按部里指示,招生处当即发函并派专人赴北京市招办。最后,两位女青年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录取。
赵书生表示,类似的案例在恢复高考期间多有发生。如十年动乱期间,一些考生的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他们的子女能否被录取等,都是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依据小平同志“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指示精神,各地招生部门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从而使一批有类似情况的考生被顺利录取。
恢复高考,原本是指恢复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制度。但是,十年积压的数千万社会知识青年怎么办?谈起这一话题,教育部学生司与考试中心的专家们感慨颇多。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从而为积压十年的社会青年上大学创造了条件。
当年,正是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高考破例为大龄青年开了绿灯。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特别规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者,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意见》还规定:工龄达到一定年限者可以带工资读书。
1977年11月至12月间,全国各省、市、区分别举行了高考,全国570万人报考,录取工作于1978年1月开始进行,招生计划为21.5万人,实际录取了27.8万人。这次高考的录取率仅为5%,是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一次高考,但与曾经的“推荐制”相比,考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汇聚了积攒11年的人才,1977年的高考父女、兄妹、师生、夫妻同上考场,并不鲜见。考生中,年龄最大者为37岁。经过公平的考试选拔,进入各级各类大学的学子们,许多人在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今,这一批人大多已经退休,但对于他们而言,“高考改变命运”的体会是刻骨铭心的。
回望40年,恢复高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得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成为国家各领域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学子们在实现个人梦想同时的,为国家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40年,日益普及的高等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了人才支撑。
恢复高考以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稳步增长,直至1999年迎来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高达48%,录取率首次突破50%。此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如今,高考超过80%的录取率,让学子们上大学已不再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竞争激烈,但学生们上重点大学的竞争依然火爆。高考招生,院校与学生的关系也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40年前“有学就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1977年的作文题
(部分省市)
北京: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天津:他像雷锋同志那样;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
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吗
湖南:园丁赞歌——记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
四川: 《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读后感
山东:难忘的一天;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
河南: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甘肃:不到长城非好汉
福建: 《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
湖北:学雷锋的故事
辽宁:在沸腾的日子里;谈青年时代
宁夏: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
安徽: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
1977年的录取线(部分省市)
从“一考定终身”到自主招生,从“寒门再难生贵子”到高招录取向贫困地区倾斜,从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自己选择擅长科目,特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招生学校依据学生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考在各界的期许中不断变革完善。
40年,高考为国选才,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高考制度本身,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革。记者采访中,许多专家表示,恢复高考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文革”后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与高质量人才。
“恢复高考,在全社会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调动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恢复高考,重塑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使所有人都有机会站在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是一项意义重大且深远的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说。
“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首届主任杨学为看来:如果把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比作“地球”,那么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撬动它的“支点”。
高考改革大事记
●1977年,高考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高校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当年报考人数约570万人,录取人数约27万人。
●1985年,国家计划外自费生的出现,让国家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与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高考考试的总体趋势向减少考试科目方向发展,理科7门、文科6门均减为“3+2共5门,上海实行“3+1”方案。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旨在用科学的方法对考试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
●1999年,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扩大招生数量。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与“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现网上录取。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提前到6月。
●2004年,所有考生在考前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2005年,实施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国20多个省(市、区)相继在高考中采用网上阅卷。
●2007年,首批试行新课改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迎来新课程高考;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办法。
●2014年,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作为试点的上海、浙江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6年,全国26个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迎来全新的“3+3模式高考:外语可考两次,学生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
(本刊记者 李铮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