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徐健顺
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学的
◎文/北京·徐健顺
古代私塾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三岁到十八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在一个班上。上课的时候,每人一张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界。私塾的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
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书,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玉旁的“琅”,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三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八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三岁的孩子要到六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私塾的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像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最后能背过就行,而不论他是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其余的好处,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学习《论语》就是如此。老师不用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年长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
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给先生看。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句子,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每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每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在私塾里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而不是老师。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
学生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这就是古人授课的第二步,叫背书。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难度大的,首推十三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公羊传》44075字,《谷梁传》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背熟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以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也有几十万字。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其中好的文章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所以说,古代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先生,于是上去先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