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2015-03-31 16:43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八股文散文教材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自从被定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御用”行文格式后,关于八股文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八股文就四书五经取题,格式要求严格,限定字数,观点必须与古代圣贤相同,完全限制了考生的自由发挥。知识分子认为它出题新意不足、形式死板,纷纷反对,八股文逐渐成为“僵化”“迂腐”的代名词。随着反对“八股取士”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得已,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宣布在科举考试中停用八股。

但是,2014年9月新学期伊始,八股文却出现在了杭州高级中学的自编语文教材中。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2014年9月新学期伊始,杭州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在翻看本校的自编语文教材时发现,接下来要学习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八股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除此之外,学校还在自编教材中收录了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以及多次担任科举监考官的曾国藩的《与诸弟书》。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八股文行文刻板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让当代中学生学明清科举的“陈腐之物”,是“逆流而行”。

也有人认为,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的过程,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在主持该校教材选编的周伟老师看来,八股文是体制规范严谨的代表,当下很多学生写作时缺乏这种体制规范,“想法好,但写出来的文章却没有体制,新闻报道能写成散文,散文会写成议论文”,学习八股文对这样的学生大有裨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名家大师都参加过科举,留下过优秀的代表作,八股文绝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陈腐文字。

推荐王鏊和王阳明的两篇八股文的高利老师认为,不可否定八股文的价值,“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之处的。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同学们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邵倩雯

何必未学先恐?

重学八股文,而非重兴迂腐文风,有何不可?

诚然,八股摆脱不了“陈腐”之嫌,但绝不能以偏概全,八股文中不乏思维精妙的上佳之作,历史上很多名家大师都写过八股文,如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说书》等。既然我们学的都是精选的上佳之作,何必未学先恐,眼中只看到“迂腐”的标签呢?

陈洪伟

陈旧之“体”难框新鲜之“灵”

作为历史上被严厉批评的对象,“臭名昭著”的八股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如今“去复杂化”的时代潮流,编入课本必然遭到“90后”“00后”们的排斥。时代日新月异,不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反而一味退守故纸堆,专注于形式,用陈旧之“体”,框新鲜之“灵”,八股之害岂不又续新篇?

于文思

八股学得好,作文顶呱呱

一生受困于科场的吴敬梓,虽然自己并不擅长八股文,却非常肯定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他在《儒林外史》中也说过:“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可见,八股文是“基本功”,练好八股文,其他文体创作也游刃有余了。

如果我们学习八股文时,能够领会写作的体制、规范,再融入自己的思想,作文不就有血有肉、神形兼备了吗?

金琬琳

“踌躇之作” PK “失意之作”

八股文带给我们的,除了基础的文体架构外,还有一份踌躇之志。清代散文大家方苞就曾评论八股文章“有豪杰气象”。

现今的文学作品却有不少失意之作。格非曾说“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名家代表作中也有不少饱含岁月的沧桑,失意、迷惘、感伤的情绪弥漫其中。八股文的作者却截然相反,大多风华正茂,对未来踌躇满志。比如王鏊,24岁时高中探花,一腔热忱,他的文章更有一份着眼国家的气度。试问,对于正值大好年华的高中生而言,“失意之作”与“踌躇之作”,哪个更有可取之处呢?

应文博

八股文好不好,学了才知道

传统文化并非“洪水猛兽”,我们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动不动就给一些传统文化贴上“历史糟粕”的标签,忽视其价值。

作为古代思想文化、古人生活方式的载体,古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散文、骈文、策论、八股……不过是形式有异,论其本质,无非是前辈们用来表达思想、传达理念的。让高中生接触八股文,批判吸收,取其精华,这对写文章欠缺骨架的学生来说,绝对是有利的。

依我看,“八股之争”可以休矣,且让杭高的师生吃一次“螃蟹”,再用事实来说话吧。

百家争鸣,方知真谛

近年来社会流行“翻案”,不少原本为人们传颂的英雄、圣贤、领袖一个个被“推下圣坛”,更有一些公认的反面人物在此中得以“翻身”。个中动机暂不去细究,但对历史上某个人、某件事的评价,不再只是课本说了算,实乃一大进步。此番八股文“穿越”风波,我们也应该持开放的态度,给它以时间,因为我相信现在学生的判断力。

前面同学们的想法,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观点的碰撞本身已是进步的开始。倘若还能借此契机,顺着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研究的热情,一个猛子扎下去,也许真能在思想的海洋中激荡出漂亮的水花。如此,是非利弊便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传统文化的“争鸣”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八股文散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猴年贺岁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