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军,李权超,丁 魁
新兵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的关系
张岩军1,李权超2,丁 魁1
目的 探讨新兵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三者间的关系。 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驻疆新兵407名,运用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军人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中介作用。 结果(1)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训练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0.597, P<0.01; r=-0.257, P<0.01),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338,P<0.01);(2)社会支持(β=-0.122,P<0.05)、心理应激(β=0.391,P<0.01)对训练倦怠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应激间接影响训练倦怠;(3)社会支持(β=-0.523,P<0.01)、训练倦怠(β=0.276,P<0.01)对心理应激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社会支持通过训练倦怠间接影响心理应激。 结论 社会支持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新兵心理应激和训练倦怠;新兵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可能具有双向的关系。
新兵;训练倦怠;心理应激;社会支持
新的历史时期部队训练强度大、标准要求高,加之部队业余生活单调,新兵初离父母,还要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使得大部分新兵心身应激反应明显增高,并可能导致其训练成绩下降、躯体疲劳、情绪低落、成就感降低等训练倦怠现象,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心理应激是个体在身心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对于新兵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及角色转换问题,对其心身及自身免疫力造成影响[2]。有研究发现,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发生率约为4%,处于较高的应激水平,严重影响其适应状况[3]。目前,关于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二者间关系的探讨仍较少[4],而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应激和训练倦怠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受到积极关注。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缓解个体倦怠程度具有积极作用,是工作倦怠的重要预测因素[5]。社会支持常为应激与倦怠间的一种调节或中介变量[6],当自变量为应激时,会影响中介变量的水平。
目前,仅有个别关于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工作倦怠间关系的研究[7];有研究认为,应激的个体主动疏离人群,对社会网络所提供的支持淡薄,即社会支持水平降低,但这是在缺乏数据支持的前提下,来解释应激时个体是如何经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工作倦怠等变量的[8]。白一鹭等[7]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和工作倦怠有直接影响作用,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间具有中介调节作用。由于心理应激与工作倦怠间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9],因此,本研究以新兵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路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1)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训练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训练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3)训练倦怠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间具有中介作用;(4)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具有双向正向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逐一验证。
1.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解放军驻新疆南、北疆各2个建制单位,共计420名入伍1个月新兵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剔除作答规律、不完整等情况,获得407份有效问卷,其有效率96.90%。调查对象均为男性,汉族新兵,年龄(19.90±2.80)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排除心理疾患、药物及乙醇等物质依赖史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训练倦怠调查:采用丁魁等[1]编制的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问卷由13个条目组成,包括训练疏离、身心耗竭、低成就感3个因子,使用5级制评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评分越高,表示训练倦怠程度越高。本测量问卷Cronbach's α系数是0.837。(2)心理应激调查:采用李权超等[10]编制的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问卷由10个条目构成,平时可用于筛查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个体。问卷使用3级制计分(1表示没有,3表示经常),计总分,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应激反应越强。问卷Cronbach's α系数是0.841。(3)社会支持调查:采用唐开宏等[11]编制的军人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由3个因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18个条目构成,使用3级制计分(0代表没有,2代表经常),量表评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较好。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是0.865。
1.2.2 质量控制 现场问卷调查,按建制单位分批进行,每批50人配1名调查员,50人以上配2名调查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对调查对象阐明问卷调查的注意事项、方法和保密原则。要求调查对象在理解问卷题意的条件下独立答卷并当场收回,采取无记名方式。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K-S法正态性检验,发现训练倦怠、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考察训练倦怠、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mos 21.0软件包建立中介作用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统计指标主要有:卡方自由度比(χ2/df),χ2/df<5.000较为宽松,χ2/df <2.000较为理想;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 GFI)、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FI, AGFI)、赋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 NFI)、增值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 IFI)、塔克-刘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 TLI)、 比较拟合指数 (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以上各绝对拟合指数>0.900,越接近1.000,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近似均方根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0.050,说明模型拟合度佳,若值在0.050~0.080间,则表示模型拟合度尚可[12]。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运用SPSS软件对训练倦怠、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为19.252%,且析出多个因子,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结果未造成显著影响。
2.2 新兵训练倦怠、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训练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0.597,P<0.01;r=-0.257,P<0.01)。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338,P<0.01,表1)。可见,三者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
表1 训练倦怠、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2.3 社会支持、心理应激对训练倦怠的路径分析 根据前言分析及相关研究结果[13,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心理应激为中介变量,以训练倦怠为因变量构建中介作用模型图。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模型各拟合指数符合测量学要求,各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验证社会支持对训练倦怠的中介作用路径,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作用显著性检验。从原始数据重复取样2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若标准化路径系数95%CI不包含零,则说明中介作用显著。图1路径模型:社会支持经心理应激到训练倦怠中介作用的95%CI(-0.249,-0.133),上述路径区间不包括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假设1、假设2。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训练倦怠的效应量:心理应激对训练倦怠的直接效应值为0.391,社会支持对训练倦怠的直接效应值为-0.122,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训练倦怠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624×0.391≈-0.244,占总效应(0.122+0.244=0.366)的66.67%,而社会支持直接作用于训练倦怠的效应为33.33%。
图1 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作用于训练倦怠和社会支持、训练倦怠作用于心理应激的中介作用模型
2.4 社会支持、训练倦怠对新兵心理应激的路径分析 根据前言及相关研究结果[13],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训练倦怠为中介变量,心理应激为因变量构建中介作用路径模型图。如图1所示(虚线部分),模型各拟合指数符合测量学要求,各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路径图1模型:社会支持经训练倦怠到心理应激中介作用95%CI(-0.041,-0.017),上述路径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各中介效应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假设1、假设3。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心理应激的效应量:训练倦怠对心理应激的直接效应值为0.276,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的直接效应值为-0.523,训练倦怠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366×0.276≈-0.101,占总效应(0.523+0.101=0.624)的16.19%,而社会支持直接作用于心理应激的效应为83.81%。即通过模型图1可知,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具有双向正向关系,本研究的假设4得到了验证。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兵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三者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二者间的双向关系及其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或训练倦怠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这一结果揭示,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对训练倦怠产生作用,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心理应激(训练倦怠)对训练倦怠(心理应激)产生影响。这些结果将对新兵在新训期间开展心理辅导及心理干预工作发挥启示作用。
3.1 训练倦怠与心理应激的双向关系 新兵不仅要应对军事演习多、野外驻训时间长、处置突发事件多等应激工作,还要处理工作、家庭、个人等诸多问题,较一般人要承受更多的身心压力。在个体应付过程中,当工作要求和应付资源不平衡时,可产生应激、倦怠等诸多心理问题。路径分析发现,训练倦怠既可直接影响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可直接作用于训练倦怠,提示训练倦怠可能是心理应激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心理应激的因变量,该结果与文献[7]的研究并不一致。可能原因是与所采取的横断面研究方法有关,导致调查结果不同,也提示心理应激和训练倦怠可能互为因果,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人群、情境,做到有的放矢。
3.2 社会支持对训练倦怠、心理应激的直接影响 心理应激是新兵个体面对高强度、超负荷、高标准的军事训练应激源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与自身应付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身紧张状态,是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不良应激细砾的积累超过了应付能力。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重要的影响因素,表现为社会支持水平低,个体的心理问题较多,影响其应对心理应激的反应能力;而社会支持水平高,个体心理问题较少,能积极应对心理应激反应[14],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既往发现,倦怠的发生与社会支持缺乏同时存在,表现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倦怠感越强烈[15]。笔者前期关于驻疆官兵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降低应激水平而缓解倦怠感[1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社会支持对训练倦怠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当个体获取社会支持的网络越丰富,越有利于缓解或降低训练倦怠程度;反之,则不利于缓解或降低训练倦怠程度。即新兵在应对压力时,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如战友支持、家庭支持等),有利于其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应激压力[17],对增强其训练动力和成就感产生了积极作用。
3.3 心理应激和训练倦怠的中介作用 中介分析发现,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在两种不同路径中的变量关系不同。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训练倦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训练倦怠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之间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图1),进一步表明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可能存在双向关系。表明个体缺乏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当面对应激压力情境时,对自己应对能力易缺乏信心,并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18]。在负性应激反应出现后,低水平的社会支持就难以帮助个体重新进行评价自身能力,就会强化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从而加速或增强应激心理或训练倦怠感的产生。
综上,从路径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经心理应激对训练倦怠的中介效应(66.67%)大于社会支持直接作用于训练倦怠的效应(33.33%),即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应激影响训练倦怠的间接作用是主要的,直接作用是次要的;社会支持经训练倦怠对心理应激的中介效应(16.19%)小于社会支持直接作用于心理应激的效应(83.81%),即社会支持通过训练倦怠影响心理应激的间接作用是次要的,直接作用是主要的。这提示当因变量(训练倦怠、心理应激)进行互换时,预测力发生显著改变,说明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应激间接影响训练倦怠的效应更为突出,其路径可能更为合理,但本研究仅从横断面角度探讨了社会支持、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间的关系,尚不能作出因果关系的推论,有待采用不同方法、扩大样本等手段,进一步深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社会支持作为预测身心健康的重要变量之一,应成为积极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新兵进行应激或倦怠干预,可强化其对支持资源的认识、利用,提升其心理健康度,加强情绪调节,突出对应激或倦怠应对策略的培养,对训练倦怠或心理应激的预防、干预皆有重要意义。
[1]丁 魁,王文超,孟新珍,等.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5, 24(10): 949-952.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5.10.025.
[2]胡光涛, 宋 航, 王国威, 等. 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及影响因素研究[J]. 重庆医学, 2015, 44(3): 329-331. DOI: 10.3969/ j.issn.1671-8348.2015.03.014.
[3]田益沁, 左 昕, 彭 李, 等. 集训期新兵心理应激水平及特点[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25(9): 830-832.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 09.013.
[4]丁 魁,李权超, 王 燕,等.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与训练倦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和调节效应[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 33(10): 995-999. DOI: 10.13213/j.cnki.jeom. 2016.16206.
[5]喻爱军. 社会支持、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5, 24(12): 1127-112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5. 12.019.
[6]Frank J L, Wei P L, YU K C, et al. Interaction of athletes' resilience and coaches'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 A conjunctive moderation perspective [J]. Psychol Sport Exerc, 2016, 22(4): 202-209. DOI: 10.1016/ j.psychsport.2015.08.005.
[7]白一鹭, 李新旺. 消防员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13): 2329-2333.
[8]Miles S R, Menefee D S, Wanner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impulsive aggression in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J]. J Interpers Violence, 2016, 31(10): 1795-1816. DOI: 10.1177/08862605155707.46
[9]Gibbons C. Stress, coping and burn-out in nursing students [J]. Int J Nurs Stud, 2010, 47(10): 1299-1309. DOI: 0.1016/j.ijnurstu.2010.02.015.
[10]李权超,何英强,申国祥,等.我军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的编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1(4): 256-258. DOI: 10.3969/j.issn.1001-5248.2003.04.006.
[11]唐开宏, 张理义. 中国军人社会支持量表的研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3, 38(1): 69-72. DOI: 0577-7402(2013)01-0069-04.
[12]温忠麟, 侯杰泰, 张 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 37(2): 268-274.
[13]Davis S K, Humphrey N.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on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divergent roles for trait and ability EI [J]. J Adolesc, 2012, 35(5): 1369-1379. DOI: 10.1016/j.adolescence.2012.05.007.
[14]丁 魁, 秦 天, 李权超, 等.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7): 365-368.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 2015.07.002.
[15]Mutkins E, Brown R F, Thorsteinsson E B. Stress, depression, workplace and social supports and burnout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upport staff [J].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11, 55(5): 500-510. DOI: 10.1111/j.1365-2788.2011.01406.X.
[16]丁 魁, 孟新珍, 李权超, 等. 社会支持对新疆部队官兵职业倦怠影响路径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 35(3): 481-484. DOI: 10.13730/j.issn.1009-2595.2016.04.010.
[17]Lily C H, Aharon T. The "I believe" and the "I invest" of Work-Family Balance: The indirect influences of personal values and work engagement via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place burnout[J]. J Work Organ Psy, 2016, 32(1):1-10. DOI: 10.1016/j.rpto.2015.11.004.
[18]Panunto M R, Guirardello E B. Professional nursing practice: environment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among intensive care nurses [J]. Rev Lat Am Enfermagem, 2013, 21(3): 765-772. DOI: 10.1590/S0104-11692013000300016.
(2017-03-30收稿 2017-06-26修回)
(本文编辑 付 辉)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in new recruits
ZHANG Yanjun1, LI Quanchao2, and DING Kui1. 1. No. 69245 Troops,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ukang 8315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uangzhou 510507, China
DING Kui, E-mail: dingkui208313@163.com
Objective The study objective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in new recruits. Methods A total sample of 407 recruits was chosen by means of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Data from a recruits training burnout questionnaire, a self-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verify the intermediary role. Results (1) Social support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resen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r=-0.597, P<0.01; r=-0.257, P<0.01).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p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r=0.338, P<0.01). (2) Social support (β=-0.122, P<0.05)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β=0.391, P<0.05) had significant and direct effect on training burnout, while the social support indirectly influenced training burnout mediated by psychological stress. (3) Social support (β=-0.523, P<0.01) and training burnout (β=0.276,P<0.01) had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The social support indirectly influenced psychological stress mediated by training burnout. Conclusions Social support c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 recurits'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In addition, there may be a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raining burnout of recruits.
new recruits; training burnout;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R396.5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8.004
1. 831500 阜康,解放军69245部队;
2. 510507,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
丁 魁,E-mail: dingkui208313@163.com